摘要:漢代經濟發達,國力強盛,為各類藝術的發展和繁榮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尤其是漢代的舞蹈,進入了繁盛期。無論是在舞蹈表現力、創作、服飾等方面都進入了新高度,舞蹈也具備了越來越廣的影響力,不僅供宮廷貴族欣賞,還深入到民間,影響人們的生活。漢代的舞蹈具備較強的傳承性,廣泛吸取之前朝代舞蹈的精華,對后世舞蹈的發展也有較大的影響。因此本文詳細介紹漢代舞蹈的歷史傳承和審美特點。
關鍵詞:漢代舞蹈;歷史傳承;審美特點
漢代舞蹈發展迅速,深入到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在祭祀宴會等場所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人們生活中必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因此,必須加強對漢代舞蹈的了解和深入分析。
1漢代舞蹈的歷史傳承
劉邦一統天下建立漢朝,在治國理念上與前朝有明顯差異,對禮樂制作方面也做出了新的改進和調整。之前朝代的宮廷雅樂相對較為枯燥和乏味,漢武帝當政時對此進行了一系列改進,比如,對樂府進行擴建、增加樂工數量等,也讓朝會、祭祀等方面的舞蹈創作提供了較好的發展空間。在這種政治環境下,樂舞進入了繁榮期,其中西漢李延年所改編的《郊廟19章》成為當時非常著名的作品之一。雖然樂舞在漢代有了較大的調整和改進,但表演內容依舊較為單一,大多圍繞祭祀,在表演時依舊場面宏大、氣勢磅礴。這些樂舞既能鼓舞人心,又能顯示一統天下的威武。漢代的樂舞中還融合了俗樂舞,也就是雜舞,這主要是由于漢代的皇帝出身平民,沒有過多束縛,對事物的包容性較強,因此也導致漢代的樂舞能夠取其精華,繼承和發揚以前朝代中的優秀內容。漢代的樂舞發展較為成熟,雅俗結合,受眾范圍廣泛,對后朝代樂舞的發展有較大影響。
2漢代舞蹈的審美特點
2.1博采百家,獨樹一幟
漢代是俗樂舞嶄露頭角并迅速發展的關鍵時期,其也被稱之為雜舞,并未與雜技進行徹底剝離分開,在舞蹈中摻雜著很多高難度的動作和技巧【1】,因此也備受人們歡迎,漢代還因此衍生出很多專門培養舞者的場所。這種舞蹈大多出現在廳堂、宴會、酒會中,有時也會出現在宮廷中,共統治階層們欣賞,其中《盤鼓舞》是典型的代表作之一。這種舞蹈或剛勁有力、或輕盈飄逸,觀賞性極強,風格較為多變。在漢代參加宴會時,賓客們會隨即起舞,邀請其他賓客共舞,被邀請的賓客應當按照相應的規定予以回應,否則會被質疑缺乏禮貌。可見,舞蹈在漢代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已經是人們生活中必不可缺少的要素。
2.2形式多樣,張力十足
與周朝相比,漢代的舞蹈形式較為多樣,在著裝、舞姿、角色設計等方面各不相同,表現力十足,呈現出美丑兼具、剛柔并濟的特點【2】。剛更加強調表現出熱情、剛烈、厚重,柔則更強調表現出嬌弱、婀娜多姿,剛與柔的完美結合使得漢代舞蹈更加生動。在表現剛勁的舞蹈時,舞者一般身穿較為利落的服裝,既能夠更好展現舞姿,又能符合舞蹈風格;而在表現柔美的舞蹈時,舞者一般身穿飄逸的服裝,在舞動間將柔美的身姿展現得淋漓盡致。漢代舞蹈中,舞袖一般較短,舞者在舞袖過程中,舞姿剛勁、舞袖柔軟,很好地體現了剛柔并濟的特點。此外,漢代舞蹈還呈現出美丑結合的特點,進一步展示出漢代舞蹈的多元化和豐富化。漢代舞蹈中的丑并不是指舞者丑陋,而是指伴舞們風趣的舞姿,通過伴舞們略顯豪放風趣的舞姿來襯托出主舞者的舒展性。比如《盤鼓舞》中,伴舞一般身著較為粗糙的服裝或佩戴面具,動作幅度較大,而主舞身著華服、身姿曼妙,一舉一動盡顯典雅端莊,通過伴舞與主舞的神態、身姿對比,突出畫面的沖擊力,更強烈的表達出對真善美的追求和歌頌,滿足不同的審美需求。
2.3形神兼備,意境十足
形神兼備是藝術創作中非常高的標準和要求,也是漢代舞蹈所具備的顯著特征。如果舞蹈只具備形而缺乏神,則會導致舞蹈缺乏吸引力,無法引起觀看者的情感共鳴;如果只有神而不具備形,則會導致舞蹈缺乏支撐。而漢代舞蹈之所以廣為流傳、備受好評,正是因為做到了形神兼備【3】。首先,在漢代舞蹈中,舞者通過或斷或續、或快或慢、或起或落的動作來表示情感的變化,比如《盤鼓舞》中,舞者通過嫻熟的舞姿或飛或行、或俯或仰,給觀看者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其次,漢代的舞蹈雖形式多樣,但都符合陰陽調和、有無相生的思想,無論是漢代舞蹈中豐富多彩的舞姿、步伐、服裝,都是動靜結合、相互襯托。此外,漢代的舞蹈通過形神結合充分烘托出舞者想表達的意境。無論是書畫、舞蹈、詩詞,意境是最高境界,也是最為重要的,所謂意境是指突破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實像而看到的縹緲不定的虛像。漢代舞蹈通過高超的技巧和成熟的思想,營造出豐富的情感詩意。
2.4神秘怪異,以悲為美
漢代舞蹈的神秘色彩大多源于神仙思想,在漢朝,神仙思想一度盛行。最開始是由于人們對于死亡的恐懼,為了消極避世而滋生出對長生不老的期許,神仙思想開始盛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當屬《盤鼓舞》,這一舞蹈中的盤被認為是北斗七星的化身,鼓則象征著日月,舞者通過輕盈飄逸的姿態象征著翱翔于天空中的神仙。漢代舞蹈的神秘色彩是符合人們當時的審美傾向的,能夠滿足人們的宗教向往。與此同時,神仙思想的盛行也意味著人們對死亡恐懼的不斷加深,因此表現在舞蹈上使得漢代舞蹈具備特殊的悲劇色彩。與舞蹈相配合的樂曲往往悲愴不絕,而舞者也通過肢體語言表達出悲傷的情緒,樂舞相互應和,渲染出悲情的意境,激起觀賞者情感的共鳴和思想的感悟。以悲為美的漢代舞蹈在東漢末期進入繁盛階段,不管是悲喜事,都盛行以悲為美的舞蹈。
結束語
漢代舞蹈充分吸收之前舞蹈的精華,結合當前時代背景,進行創新,成為中國歷史上最艷麗的一抹色彩。漢代舞蹈博采百家、獨樹一幟,形式多樣、張力十足,形神兼備、意境十足,神奇怪異、以悲為美,這是由于漢代舞蹈的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成為后來人不斷研究的重點,也對當代舞蹈的發展提供了指引。
參考文獻
[1]王元翠.漢代舞蹈的歷史傳承及審美特點[J].大眾文藝,2016(20):173.
[2]薛東慧.我國漢代舞蹈藝術特征探析[J].大舞臺,2015(08):134-135.
[3]曾焯. 漢代舞蹈文化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3.
作者簡介:朱遠,出生年份:(1992-)性別:男,民族:漢,籍貫(省市):山東青島,職務/職稱:政教副主任,助理講師,學歷:研究生,單位:青島市即墨區第一職業高級中學,研究方向: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