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新
摘要:基于老油田地質開發所面臨的形勢 ,以及對深部儲層,低滲透儲層的深層次挖潛研究。文章利用港西新采集的地震資料進行綜合地質研究,提出滾動井位。
關鍵詞:儲層 構造 低滲透儲層
概況:北大港構造帶中部港西油田港西五區,經勘探發現了港1、西1井等東營組含油構造,東營組主要出油層為東二段、東三段,港a、房a、房b、房c、太a井等獲工業油氣流;房d、房e、房f、太b、港b、港c等井在沙一段、沙三2也獲得工業油流,五區二部分井館陶油組也發現工業油流。港a等井區已探明一定的石油地質儲量。為了擴大油田含油范圍,實現該區帶整體含油連片,對該區進行了綜合地質研究。
1、主要存在的問題
該地區目前有鉆井60余口,井分布集中。由于構造復雜,儲層空間變化大,因而對油氣分布規律認識不清,所以,勘探開發效果不很理想。歸納起來,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構造落實程度低、儲層分布范圍不清、油氣分布規律不明確、有利目標不清晰。
應用全三維解釋技術,在Landmark工作站上,以垂直剖面結合水平切片解釋為主,充分利用了系統提供的各種特殊顯示功能,諸如:抽取任意線解釋、椅式顯示、層拉平剖面及時間切片等,對該區進行全三維立體解釋,以保證不漏掉小幅度構造和小斷塊圈閉。同時利用相干數據體檢查斷層解釋及平面組合的合理性,確定斷層的性質、產狀及展布規律。還利用聲波時差曲線和密度曲線,制作了合成記錄,把合成記錄和井旁地震道進行對比,確定最后結果。
該區鉆井揭露的地層,自上而下包括第四系平原組、上第三系明化鎮組、館陶組、下第三系東營組、沙河街組及古生界地層。上第三系明化鎮組,厚度650—800m,自下而上為粗—細的正旋回沉積,巖性為一套灰綠色含泥礫的中-細砂巖、粉砂巖與棕紅色泥巖互層。館陶組厚度300m左右,自下而上為粗—細的正旋回沉積,底部為底礫巖。東營組厚度280m左右,自下而上為細—粗的反旋回沉積。沙一段地層厚度450m左右,自上而下為細—粗的正旋回沉積。沙二段和沙三上部地層在該區主要以泥質為主,厚度變化較大,從幾十m到300多m。沙三2在該區主要為一套水下濁積扇沉積,塊狀砂巖夾在深色泥巖中,厚約50m左右。
本區的層位標定是以鉆井分層結果為依據,以測井信息為橋梁,以地震地質剖面為基礎,通過全方位的聯井剖面拉網對比、修正、補充、完善地質分層數據,采用人工合成記錄相結合的方法。
合成記錄標定地震反射層是目前最為實用的一種標定方法。本次研究中采用的是多道記錄自相關統計方法提取地震子波,即用多道地震記錄從相關統計的方法中提取振幅譜信息。通過頻譜分析可知地震資料的有效頻帶范圍為10-50Hz,主頻為25-35Hz,所以先合成主頻為30Hz的理論雷克子波;用此理論子波和測井阻抗曲線生成合成地震記錄,將二者的主要波組對齊;選擇合適的時窗(含有目的層段,起始時間盡量選在地震反射較弱或無反射的時間段),進行地震子波提取,利用新提取的子波產生新的合成地震記錄;調節時深關系曲線,使合成地震記錄逐漸逼近實際地震道;重復上述步驟,直到獲得合成記錄與地震記錄達到最佳匹配為止。用這種方法求取的子波,其合成記錄與實際記錄的頻帶一致, 運用這種方法在三維數據體中準確的標定了館陶底、東營頂、東三頂、沙一底、沙三2頂和潛山頂等5個層位,累計標定了全區14口井,與實際地震記錄波組關系對應關系良好。
從本區的實際資料以及以往的研究成果來看,本區主要為巖性油藏或巖性—構造油藏,但本區斷層較為發育,影響著油氣的運移和聚集。因此,斷層解釋的精度直接關系到地質結構的認識和圈閉的評價。工作中我們采用一系列的技術和手段,來精細解釋和研究斷層。
利用多套數據聯合解釋斷層,首先按照一定方向反復瀏覽一系列的垂直剖面,可以了解斷裂發育規律,在空間上的展布以及各斷裂之間的相互切割關系。然后按照由大到小的網格解釋各級斷層,用不同顏色定義不同的斷層,以便于在空間上對斷層進行閉合和追蹤。有時小的斷層在剖面上常出現“層斷波不斷”的問題,利用瞬時相位技術可較好的解決這一問題。通過提取反射波相位屬性可以比較直觀地解釋斷層,因為不同的巖性組合有不同的反射相位角,就是利用這樣一種特性,原本在常規剖面上反映不清的信息在瞬時相位剖面上顯現出來。
由于采用上述方法,確定斷層位置進行斷點組合、減少斷層解釋的多解性起到了重要作用,使斷層解釋更加合理。
通過研究區構造特征精細解釋,理順了該區的斷層展布特征,使該區的構造形態和圈閉分布更為合理。整體上港西南坡地層整體東南傾,西北抬,地層披覆在港西古潛山上。西北抬的地層與北東東走向的潛山頂和潛山伴生斷層一起形成一系列斷鼻、斷塊圈閉。
區儲層特征的研究結果表明儲層有利發育帶主要集中在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緣發育帶,在垂直港西的地震剖面上,可以看到很多反映三角洲前積特征的反射特征,地震屬性提取結果,也能比較好的反映出三角洲相帶變化特征。同時對本區提取的地震屬性平面圖,很好的反映了扇體的平面展布范圍,與鉆探結果吻合較好。港西南坡沉積特征研究表明,從東營組的東三段到沙一下、沙三2在該區均發育有良好的儲層,是滾動探勘的有利潛力區。
結語
綜合上述構造特征、儲層變化規律及已知井等方面的分析研究結果,優選了6口井位,其中3口滾動探井,3口后備井位。以上目標的實施可以帶動整個港西南坡新一輪的勘探開發,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羅平等. 中國油氣儲層地質研究面臨的挑戰和發展方向.沉積報 21.001(2003):142-147.
[2]韓大匡. (2010). 中國油氣田開發現狀、面臨的挑戰和技術發展方向. 中國工程科學(05), 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