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子文
摘要:朝鮮半島的三國時代分別是高句麗、新羅以及百濟三個國家。百濟的歷史長達650多年,而百濟是第一個被新羅滅亡的國家,在新羅吞并百濟的過程中,唐朝對新羅大力支援。因此本文對百濟滅亡的原因進行分析。
關鍵詞:唐羅聯軍百濟滅亡原因
引言:
唐高宗時期,顯慶五年(公元660年),高句麗和百濟發動了旨在滅亡新羅的大規模進攻,短期內新羅連丟數十城。為了拯救國家,新羅緊急向唐朝求助。大唐幾次下詔都無效,唐高宗在新羅的要求下,向百濟和高句麗開始了討伐。大唐和新羅聯軍大肆進攻百濟,百濟抵擋不住大唐和新羅的兵力,最終開門投降。然而,在唐軍和新羅軍離開百濟后,百濟的一些遺民開展了復國運動。但在663年,大唐軍和新羅軍開展了白村江大戰,打敗了倭國和百濟那些想要復國的舊勢力,百濟的全部境內都歸屬到了大唐麾下,百濟徹底滅亡。
一、百濟準備不充分
炭峴是百濟的戰略要地,唐羅聯軍既然發動了征服戰爭,那么炭峴一定是必爭之地,炭峴丟失,那么敵軍就可以直入平原,所以炭峴是百濟最應該防守的區域,但是百濟內部由于軍事上的不統一,白白錯失了防守機會。炭峴的白白丟失,黃山平原上百濟根本抵擋不住新羅浩浩蕩蕩的大軍;唐軍方面,白江也是一個戰略要地,但是百濟由于朝廷內部意見不統一,爭論不休,也沒有采取防守措施,白白送給了唐軍,讓唐軍逆流而上與新羅會師。兩個戰略要地都沒有采取防御措施,無疑是敞開了大門讓敵軍深入。在唐軍登陸對泗沘城逼近的時候,百濟軍隊傾國而出,在都城外二十里處擺開陣勢,準備與唐軍決一死戰。這個做法也十分不明智。因為百濟軍隊和高句麗軍隊一樣,長于守城,短于野戰,此時竟然傾盡主力與唐軍展開決戰,這無疑是自己把脖子伸到敵方刀下。百濟國王義慈王在大難之下毫無骨氣,選擇了棄城而逃。在唐軍圍城之前,便帶著太子扶余隆等人奪路而逃,一直逃到了百濟的北部邊境,只留下次子扶余泰守都城。扶余泰看見父王和兄弟都奔走逃命,索性自立為王。扶余泰自立為王,太子扶余隆的兒子扶余文思害怕了,叔叔擁兵自立,就算到時候能把唐軍擊退,自己因太子身份也會被殺掉。扶余文思越想越怕,最后干脆帶著部眾翻墻而下,投降了唐軍,并且贈送給蘇定方一份泗沘城城市地圖,并且指出這個城哪里有缺陷,哪里最容易攻擊。扶余文思的出降就像推倒了一塊多米諾骨牌,城中百姓紛紛步其后塵,爭先恐后地出城投降。扶余泰勃然大怒,可他無論用什么辦法也阻擋不了投降的人潮。百濟人心已失、大勢已去,再負隅頑抗也沒有用了。隨后,剛當了幾天國王的扶余泰就萬念俱灰地打開了城門,選擇了投降。就這樣,唐軍不費一兵一卒便拿下了百濟的都城。百濟都城的失陷再次引發了多米諾效應,群龍無首的各城城主紛紛舉城歸降。之后,走投無路的老國王義慈和太子隆也乖乖回來投降了唐軍。不到一個月的時間,百濟的五部、三十七郡、兩百座城池和七十六萬戶人口就全部歸降。至此,立國達六百七十八年的百濟宣告滅亡。
二、蘇定方英勇善戰
蘇定方,名烈,字定方,是唐朝初年的一員名將,平定數國。率領軍隊的一系列行動,將唐滅百濟之戰過程串連成線。作為唐滅西突厥之戰的指揮官,蘇定方在唐滅百濟之戰中依然功不可沒。蘇定方率領軍隊從成山渡海,在熊津江口擊敗百濟的軍隊,然后水陸并進,直逼百濟的都城泗沘。兩軍一相遇,唐軍戰鼓擂響后,蘇定方部兩支騎兵快速沖向百濟的防線,如蘇定方所預料的一樣,百濟兩翼稍顯慌亂,但還是頂住了這次并不凌厲的攻勢。蘇定方下令再做二輪進攻,百濟的兩翼有點吃不消。戰前指揮官頭腦一熱,讓中路軍援助兩翼,這種陣前調動部隊,最容易出現狀況。蘇定方一發現對方的中路軍向兩邊移動,馬上就下達了總攻令。百濟軍現在手足無措,左右有唐軍的騎兵騷擾,中路正在動靜之間徘徊。他如果下令中路不動,左右兩翼可能會被唐軍騎兵吃掉,如果他下令支援兩翼,蘇定方的中路正向他沖來。百濟指揮官頭腦一片混亂,情急之下,突然下令撤退。這是死亡的先兆,尤其是當撤退井然有序時。蘇定方的部隊壓著它打,一直逼到了泗沘城外城。守城部隊不能親眼見到自己的精銳部隊被殲,下令開城門放他們進來。但蘇定方的部隊已經緊緊的貼了上來,所以,唐軍和百濟的潰退部隊一起進了外城。蘇定方把泗沘城圍得水泄不通。但蘇定方沒有強攻,因為泗沘城太堅固,如果強攻,必然是傷亡慘重。扶余文思出城投降時,他又派人爬上泗沘城插上唐軍旗幟,擾亂民心,百姓紛紛出來投降。最后使得不費一兵一卒,攻破百濟。蘇定方一系列的軍事戰略指揮,讓百濟軍節節敗退,十天攻克百濟,他在百濟歷史上留下了濃墨的一筆。
三、唐羅聯軍實力強大
新羅和唐朝對百濟發動的戰爭采用的是閃電戰術,直接切斷了百濟和高句麗、日本的聯系,使得高句麗和百濟無法支援百濟,讓百濟陷入了孤立無援的狀態。百濟有蘇定方,新羅有金庾信,百濟根本抵擋不住他們的瘋狂進攻,最后滅國。之后百濟向日本請求援助,企圖復國。日本的行動力非常強大,齊明天皇親率數萬大軍,水陸并進,準備一舉消滅唐朝。唐朝大將劉仁軌一方面吩咐新羅人阻擋住日本陸軍,另一方面親率戰船170艘,與日軍水軍主力在白江口交戰。戰斗中,唐軍雖然戰船數量較少,但是噸位卻遠勝日軍。唐朝水軍在敵軍之中橫沖直撞,并四處放火。最終,日本水軍船只卻被唐軍燒毀,上萬名日本士兵投水而死,整個海面都被日寇的鮮血染紅了。日本陸軍見水軍慘敗,都知道大勢已去,為了不被唐朝和新羅聚殲,剩余的日本陸軍緊急撤回國內。戰敗后,日本生怕唐朝跨海報復,于是立即在九州地區修筑長墻,惶惶不可終日。由此可見唐羅聯軍的實力非常強大,滅掉百濟也是情理之中。
百濟的滅亡并非偶然,面對強大的唐朝和新羅聯軍,百濟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難以與之抗衡,最終只會是失敗的結局。
參考文獻
1.樸真爽;《朝鮮簡史》[M];延邊大學出版社;1997
2.王覺仁;《血腥的盛唐》[M];鳳凰出版社出版;2012
3.李磊;《漢城百濟覆滅考論》[J];《社會科學》2017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