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得富 閆峰 李家宏 卿晨雨
摘要:人工干預氣象環境是西方科學家率先研發的一項實用性科學技術,主要目的是通過對氣象環境的調節優化,滿足人類的生產生活的各項服務需求。就實際而言,此項技術的發展對于優化人類生活環境意義重大,在優化水資源調用、環節極端天氣影響方面極具應用前景。據此文章簡要對我國水資源分布進行論述,點明人工干預氣象技術的主要影響,并對相關技術的未來發展提出對應的優化建設。
關鍵詞:人工影響天氣;氣象;防災減災
農業生產是我國發展的根基,農業發展則是推動經濟建設的核心源動力,農業生產不僅僅關系到各類農產品的整體產量,同時也影響著社會、民眾生產生活的水平。但就實際而言,數次工業革命的誕生使得全球氣候變暖,各類水污染問題逐漸成為環保部門的主要工作目標,進而對給農業的生產和發展造成嚴重影響。由此可見,針對人工干預氣象環境的相關技術進行深入研究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1我國主要干旱區域概述
據相關資料現實,我國水資源分布嚴重不均,由于受季風影響,主要地區的降水多來與6~9月;干旱問題則集中在4~6月。按照抗旱部署,多數區域人工降水作業時間普遍集中于春季進行。隨著人工降雨技術的發展,我國逐漸將此類工作劃分為抗旱型與調蓄型作業兩類,即在降水量較高的時間段內基于水庫、湖泊等水利設施進行增雨作業以此緩解目標區域的干旱問題。目前,我國華北、西北大部分普遍存在干旱問題,降水量整體較低,甘肅、陜西多數區域的平均年降水量300~400mm,內蒙古西部區域的年均降水量僅40~110mm。新疆的官方降水量記錄顯示多數地區年平均降水量小于300mm,部分區域的年平均降水量數據甚至低于100mm,干旱問題十分嚴重。另外,華北多數區域在3~6月份的干旱問題較為嚴重,降水量時常低于100mm,整個春季的總降水量為年均降水量的10%~14%,北部區域也存在類似情況。總體而言,我國多數地區存在干旱問題,降水日數較少、月降水量較低,降水主要集中少數月份中,整體將于作業計劃流程較長,作業機會相對較少,在作業過程中需重點關注某一階段的降雨作業。因此,技術人員在降水過程中應積極了解干旱季節的主要降水系統條件、降水形成的原因,演變規律,進而在作業過程中注重時機把控。
2.人工影響天氣技術在防災減災中的作用
2.1人工降雨
由于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種植面積分布較廣,多數種植區域的干旱問題可歸結為一下幾類原因。第一,局部區域的某一時間段內降水量較低。第二,地理因素導致的水資源匱乏。第三,在城市化進程背景下,水資源分配出現較大問題,導致農業生產用水無法滿足相互需求,進而出現干旱。從技術角度而言,人工降雨技術可有效緩解第一類干旱情況,當云層厚度符合人工降雨的臨界條件,則可利用地面發射的增雨火箭彈向空中云層施加催化劑,以此緩解第一種類型的干旱問題,但對后續兩類干旱問題,傳統的人工增雨作業難以取得顯著效果[1]。
2.2人工消除冰雹
冰雹是威脅各類農作物正常生長的極端天氣之一,由于冰雹的出現同時也導致局部區域出現降雨量猛增的問題,因此,在冰雹出現的地區通常伴隨這較厚的積雨云。通常情況下,云層中富含的水滴需要較長時間由水滴積累成冰塊,因此在冰雹的云中,冰水是共存的。因此,要消除冰雹天氣對農作物造成的影響,僅需借助空爆火箭或者炮射催化劑彈藥將富含大量水滴的云層打散或提前進行降水即可阻斷冰雹的后續形成,進而提高實現人工消除冰雹的目的,有效避免大面積冰雹對種植業造成的影響。
3.推廣人工影響天氣技術發展的主要渠道
3.1深化相關技術的研究
要切實提高在人工干預氣象環境技術的整體效果,一方面要為氣象工作者創造更好的科學研究條件,引入必要的人員設備,積極開展全新人工氣象干預技術的研發工作,以此提高整體技術的效果。另一方面,在設計優化過程中應注意結合實際數據,積極通過實踐研究方式綜合人工降雨技術的主要技術形式,通過數據分析、模型預測等方式,逐步確定干旱區域的播云條件和播云技術,進而優化人工干預氣象技術的整體效果[2]。
3.2規范化管理,積極建設優質團隊
人才是落實技術發展與優化的核心基礎,相關單位不僅要在設備引進以及技術優化方面下功夫,也需針對本地氣象人才的培養和人才結構體系的優化工作機型重點把關,只有積極落實人才隊伍優化工作,方可將各類技術應用到實際工作與任務中,從而為百姓生活提供便利。具體培養方案如下。第一,在內部進行相關課程的教學培養工作,從內部進行人才素質建設工作。第二,積極開展單位頂層管理模式優化工作,調整各個作業流程,確保不同類型的人才在實際崗位上發揮各自的獨特作用。由此可見,只有切實落實人才培養工作,方可推動人工干預氣象環境技術的穩步發展,確保相關技術具備完善的應用條件,以此在防災減災任務中發揮應有的作用與效力[3]。
3.3加強設施建設,不斷優化技術
現階段,國內人工干預氣象技術處于仍處于摸索階段,多數技術尚待發展。因此,相關部門需積極強化對人工干預氣象技術的研究,對增雨火箭、炮射催化劑等人工降雨操作設施進行不斷優化,以此簡化人工干預氣象作業的相關流程逐漸簡潔化、系統化。另外,相關人員需結合目標區域的實際情況,合理制定人工干預氣象環境的實施方案,規劃整個作業流程,優化具體操作步驟,以此提高作業效果;同時,相關氣象單位應完善天氣雷達對災害性天氣的預警、監測功能,并將信息化技術與人工干預氣象環境技術相結合,以此推動人工預氣象技術的現代化改造,大幅提高整體系統的響應速度。
4結語
在全球社會的過度發展使得地球水資源污染問題日益嚴重,部分地區因水資源匱乏而出現嚴重的干旱問題,進而影響農業發展。因此,氣象單位應結合人工干預氣象技術的各類特點,根據本地水資源分布情況合理制定對應的氣象干預方案,以此實現防災減災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楊佳帥.人工影響天氣在氣象防災減災中的作用及發展建議[J].現代農業研究,2020,26(12):127-128.
[2] 胡維.人工影響天氣在農業氣象防災減災中的價值研究[J].農村科學實驗,2020(13):121-122.
[3] 羅俊頡,賀文彬,李延成,等.安全射界技術在人工影響天氣對空作業中的應用[J].氣象科技,2019,47(2):355-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