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中國舞臺美術學會策劃舉辦的“第七屆中國先鋒戲劇青年設計師提名展”,繼續保持著一貫的實驗探索精神,在長沙銅官窯古鎮的“銅官草市”再次呈現其與眾不同的內容和形式。
關鍵詞:表演設計、特殊場域
初探銅管·當代戲劇的場所——特殊場域中的表演設計
在國家大力推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旅游業融合發展的背景下,當今的舞美設計已由劇場走向大自然,邁向了更廣闊的公共文化服務空間。“大舞美”觀念得到了業界的普遍認可,舞美設計廣泛涉及旅游演出、民俗文化活動、特色小鎮建設、創意產業規劃等等,【1】形成了特殊場域的表演設計。
2020年在長沙舉辦的“第七屆中國先鋒戲劇青年設計師提名展”充分體現出“大舞美”的觀念,活動作品在創作上既吸取了國際多元的戲劇文化,又將中國傳統文化作為創作本源。在“大舞美”的思考定位下,在當代表演設計理念的指導下,青年設計師的創作靈感競相迸發,當代戲劇藝術理論及表演設計實踐的國際經驗得到完整梳理。正如中國舞臺美術學會會長曹林所講,本次展覽構建了中國當代劇場藝術的話語結構,一條具有中國特色與國際語言兼容的表演設計新路徑被開辟出來。【2】
本此次展覽沒有選擇常規的展覽館、美術館,而是把以“圓·聚·力”為策展理念的展場選擇在銅官草市,形成戲劇化的特殊場域。銅官草市是一個特色鮮明的大眾旅游人文景點——初探草市的條條小巷,雖是人為規劃設計的街道,但映入眼簾的是市井生活的場景,煙火氣撲面而來。可以說,這里的一切都有著戲劇化的藝術特質,是具備當代戲劇藝術元素的特殊場域。展覽在這樣特殊場域中舉辦,當代藝術與生活場景互相碰撞,帶來不同于常規戲劇表演與藝術展覽的審美體驗。正如此次活動的總策劃曹林所言:“在這里,可以把專業性學術交流活動,與諸多免費開放的表演設計作品相結合,形成沉浸式、常態化的媒體藝術季,讓觀眾游客充分體驗媒體藝術的表演特質和感染力。”我想,此次展覽就是是文化旅游產業與表演設計相結合的完美詮釋。這種對特殊場域表演設計的理念在每個創作作品中得以體現,比如浙江小百花越劇院設計師倪放的《草市·戲宴》,通過一組刻意設計的民間飯桌,把草市和戲曲這兩個看似互不相干,但又同屬中國傳統文脈的生活與藝術形式,完美地融合到一起。作品本身就像是一場演出,讓景區游人停下匆匆忙忙的腳步,駐足靜觀。作品利用二維碼這種當代科技成果,鏈接古代與今天,使觀眾用意想不到的手法感受中國戲曲的魅力。
草市吟唱·戲劇新形態——新媒體藝術在表演設計中的應用
當我在草市游走穿梭,觀賞12名行業先鋒設計師通過自己獨特處理方式呈現出12個各具特色的先鋒藝術作品,品讀他們對當代舞臺美術的理解——“現場性”、“互動性”、“表演性”和“動作性”這些詞條躍然腦海。此次長沙銅官媒體藝術季的主題詞“新媒幻景,煙火留詩”妥帖地概括出本次藝術季中所有作品的特征。顧名思義,這些作品樣式囊括現場表演、光影秀、裝置、模型、圖片等等,包含對空間、表演、視覺、聲音等各方面的探索。這些作品廣泛地應用了新媒體數字技術,通過各種技術手段,與觀者產生互動關系,把觀眾、作品與戲劇連接起來。參展的設計師們不僅在設計方案上高度契合展覽主題為表演而設計, 而且考慮到了草市的空間特點和觀演關系。中國歌劇舞劇院金卅的作品《觀望》,用巨大的氦氣氣球裝置把觀眾的視線引向高空,這不僅在觀演關系的審美意義上有所突破,更以獨特的方式,引發人們對自然世界、宇宙空間和個體生命之間的思考。上海京劇院的孫浩把作品安置到流經古鎮的小溪中,名為《水中月鏡中花》的動態裝置作品,在水霧氤氳的氣氛中,把觀眾帶入千年古窯的時光當中,用無聲的表演,述說著大時代中的文明延續。
新奇體驗·戲劇無處不在——《行走的劇場》
“當代數字技術自身所具備的表演性, 材料質地的肌理效果、溫度感, 以及光與影的精神特質, 也同樣極大地影響著當今的舞臺美術設計審美走向。”【3】在當下的數字網絡化時代,數字技術給舞臺美術領域帶來了新的可能性,給戲劇帶來了新的形態。各種藝術門類之間的界限也愈加模糊。曹林的作品《行走的劇場》,極具機動性的戲曲人偶裝置徹底打破了“劇場”、“舞臺”的概念,隨著由人扮演控制的充氣人偶自由地行走在大街小巷,“舞臺”、“劇場”也隨之移動,整個草市街都變成了這件作品的舞臺,正如作品名稱一般,《行走的劇場》。值得一提的是,我有幸參與其中,扮演作品中的人偶與觀眾交流、互動。人偶表演的靈活性、隨機性、互動性也使作品本身也充滿了變化,這使我更加理解作品想要傳遞的情感與信息,更加理解舉辦本次展覽的意義——激活當代藝術與生活場景的碰撞。展覽不只是簡單地締造一場視覺盛宴,更重要的是追求把藝術植入日常生活,使我們的生活在藝術之火的點燃下綻放出璀璨的煙花,讓藝術花蕾的馨香在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芬芳。
總而言之,當代藝術觀念背景下的舞臺美術,新型觀演關系不斷出現,帶來了關注內容上的外延和拓展。專業的跨界融合,觀演參與互動,是戲劇和舞臺藝術的新形態。文化資源和文化創意將從不同角度介入社會生活,戲劇無處不在。
參考文獻:
[1]曹林.《大舞美觀念下藝術與技術的關系》[J].《演藝科技》,2017,(4):50-52
[2]曹林.文創前沿:激活媒體藝術之都的生活場景[J/OL] .2020-10-25
[3]曹林.當代“大舞美”觀念與“整體設計”未來趨勢[J].中央戲劇學院學報(戲劇),2019,1(183):86.
[4]李茜.西方“特殊場地演出”的歷史及現場研究[M].九州出版社,2019
[5]趙妍.傳統與當代_中國舞美設計家的一種探索中央戲劇學院學報(戲劇),2019
[6]韓偉.當代中國舞美設計的新走向[J].劇作家,2006年03期
[7]王立波.新媒體技術應用與舞臺設計的跨界發展趨勢[J].《影視制作》,2017年07期
作者簡介:張書玉,女,中國戲曲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藝術設計研究,導師: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