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課題以開展語言扶貧為理論基礎,分析語言多樣性對經濟社會的影響,研究語言扶貧的實現路徑和獨特優勢。通過分析語言的人力資本屬性、產業屬性和制度屬性等,實現語言扶貧之路;通過挖掘語言扶貧的獨特優勢,實現推普脫貧計劃和產業的結合、語言脫貧和教育的協同發展,為少數民族地區和貧困地區人群提供長效的、綠色低碳的經濟效益,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關鍵詞:語言扶貧;推普脫貧;語言屬性;實現路徑
1語言扶貧的研究現狀
貧困問題是當今社會最關注的問題之一,伴隨貧困的是社會文明程度的落后和社會發展的滯后,而在解決貧困這一社會問題的過程中,語言占據了十分重要的位置。2018年國家制定了《推普脫貧攻堅計劃行動(2018-2020)》,在發展目標中明確提出“扶貧先扶智,扶智先通語”,還提到普通話普及率和教育部門扶貧工作績效考核,可見語言作為教育的載體直接關系到貧困地區教育的發展。國內學者王春輝認為,語言與貧困關系的理論研究主要包含語言對于貧困的影響及機制和貧困對語言的影響及機制這兩個視角[1]。
國外學術界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在美國“向貧困宣戰”(War on Poverty)運動的帶動下,開始關注語言與貧困的相關性研究,其中對語言多樣性和經濟發展的關系是該研究的主要維度之一。美國學者Frederick Williams于上世紀70年代著有Language and Poverty一書,2009年Wayne Harbert也編輯了名為Language and Poverty的著作,收集了來自非洲的語言與貧困關系的案例,關注了美國的經濟語言學領域,也從跨學科的視角研究了語言和貧困關系問題,并闡釋了語言、貧困和語言學家角色三者的關系。
2我國開展語言扶貧的理論基礎:
語言多樣性影響經濟發展。中國是一個多方言的國家,方言多樣性對經濟的影響體現在經濟增長、勞動力流動、市場資源配置和城市化程度、對外開放程度等領域,語言多樣性增加了交易成本,阻礙貧困地區擺脫貧困,而普通話能力在一定條件下會對勞動者收入和就業發揮作用。
3語言扶貧的實現路徑:
分析語言的多種屬性,實現語言扶貧之路。“1965年馬爾沙克(Jacob Marschak)就闡釋了語言的經濟和價值屬性,認為語言是和其他資源一樣,即價值、效用、費用和收益”[2]。優化配置語言資源,可以更好地實現語言的價值特性。(1)人力資本屬性:提升國民語言能力,加強二語甚至多語習得,提高通用語使用人數,強化自我學習,通過代際效應提高下一代的語言能力;(2)產業屬性:語言產業促進經濟增長,形成綠色、生態的 GDP,增加就業崗位,形成語言產業鏈,如以少數民族語言為特征的民俗、舞蹈、服飾等融入地方文化和旅游事業,以地方語言文化為特色的工藝品、紀念品間接帶來的商機;(3)制度屬性:根據索緒爾提出的語言是一種制度,更是一種社會制度[3],說明語言能力使人成為人,語言使得人類社會有了制度,從而促進經濟增長這一邏輯。
4語言扶貧的獨特優勢:
4.1語言扶貧通過扶智,產生規模效益,如少數民族學習普通話或大語種語言,可從事更多行業的工作,提高收入水平。
4.2語言和教育產生協同效應,充分開發利用教育資源。語言文字精準扶貧是脫貧的核心途徑之一[4]。語言扶貧是一項系統工作,首先要厘清語言貧困與語言教育的關聯,王海蘭指出,“語言扶貧是指將語言因素納入扶貧脫貧中,利用或借助語言來開展扶貧,助力脫貧”[5],因此語言扶貧在教育、社會服務領域的實現途徑主要可通過提升語言能力與開展語言服務來實現,(1)加強語言教育和培訓,提高貧困人口語言能力,(2)開發貧困地區語言文化資源,(3)提供長效的語言扶貧志愿服務。這些途徑可通過語言教育、培訓和科技的開發和推廣來實現行業的低碳化運行。提高個體語言能力也是實現永久脫貧的關鍵因素,這將影響二代的語言能力,“通過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教育是語言扶貧的根本保障”[6]。
4.3考察普通話使用能力與貧困地區發展的關系,分析普通話習得者年齡、地域等,將語言與教育、旅游、少數民族經濟、乃至地方經濟和文化的優勢有效結合,找到推普工作對精準脫貧的正向促進方式,助力語言脫貧。
5結語
語言文字作為文化傳承的載體,推普已成為傳承優秀文化、增進民族團結的重要平臺,語言產業的扶貧之路可有效驅動本土語言文化藝術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使目標群眾融入更為廣闊的區域經濟圈,通過語言產品和資源的開發,結合當下較為普及的手機APP使用功能,使語音跟讀、情景學習、民俗文化等成為學習者體驗的日常工具,同時隨著語言領域業態需求度和消費力的升溫,語言在影視娛樂和休閑旅游等文化產業中的作用將逐漸提升,成為引領貧困地區致富的經濟增長點。
參考文獻:
[1] 王春輝.語言與貧困的理論和實踐[J].語言戰略研究,2019(01):12-21.
[2]Marschak, Jacob. “The Economics of Language”. Behavioral Science, 1965(10), pp. 135-140.
[3]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 37.
[4]王春輝.《精準扶貧需要語言教育協力》[J]. 中國社會科學報,第3 版,2018(03).
[5]王海蘭.《深化語言扶貧助力脫貧攻堅》[J]. 《中國社會科學報》,第3 版,2018(09).
[6]李小云,屈哨兵,赫琳,黨國英,袁偉.“語言與貧困”多人談[J].語言戰略研究,2019(01):86-91.
本文為2018年度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一帶一路”背景下的體驗式跨文化交際理論和實踐研究》(2018SJA1473)成果。
作者簡介:陳薇薇(1981.12),女,江蘇蘇州人,蘇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英語教師,碩士,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英美文學,英語教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