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技術的倫理研究不斷深入,推動技術倫理學的誕生和發展。技術倫理學的學科建構具有深厚的理論依托,自古希臘柏拉圖到近代馬克思都對技術進行了有關倫理的討論,技術倫理與技術哲學的區分也在德召爾,海德格爾等人的論述中日益完善。技術倫理涵蓋技術倫理的受眾和技術倫理學的目的等基本問題,呈現積極塑造和道德物化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技術倫理學;積極塑造;道德物化
中圖分類號: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DOI:
引言
近代以來,科學技術已經用無數的實例證明了其強大的影響力,人類逐漸沉迷于科學技術的獨特魅力,大力倡導、發展和利用科學技術來改造人類的生活環境。但技術自誕生以來就始終保有雙刃劍的特性,如核技術,克隆技術,網絡信息技術等在便捷人類生活的同時也給人類帶來了傷害與威脅。倫理是人類社會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保持良好平穩運行的行為規范和道德準則,立足于中國的社會實踐,筆者認為倫理所追尋的是一種“善”的狀態,促使人類以一種和諧的姿態繁衍下去。科學技術是一個組合詞,科學與技術是現代以來對人類影響頗深的兩項因素,但相比較之下,技術作為人工物,是人肢體的延伸并與人類社會和人類社會實踐更加貼近,且對人類、人類社會的影響更加直接,對技術進行倫理反思和倫理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技術倫理以技術為關注對象,但其研究目的并非如西方探討的那么嚴苛,非黑即白非此即彼是近代以來西方文化的思想潮流,對技術倫理思考和研究并非給技術帶上“好技術”或者“壞技術”的帽子,也不是要用技術倫理來決定技術的發展。技術的運用與發展與特定的文化環境是無法分割的,其也屬于文化,作為文化的一部分,技術倫理的反思與研究是在中國大地上,以中國文化而言,目的是為了促進技術與人類的和諧,推動人類更好的發展與繁衍。
一、技術倫理學建構基礎
無論是技術哲學,還是技術倫理學,這兩門學科出現并不久,但對于技術思考和對其本質的反思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古希臘,從古代西方至今隱含著對技術倫理學建構的理論依托,以及技術哲學和技術倫理學的關系和區別。
(一)技術倫理學的理論依托
技術作為人工物,自其產生于人類對于其所希冀環境的渴望。在古希臘時期,哲學家柏拉圖就已經討論了技術與技藝之間的區別與聯系,對技術的和諧與善的角度進行探討,批判了智者學派直接將技術與技巧和技藝混為一談的觀點,認為技術相較于技藝而言包含,其不僅僅含有經驗的總結,更包涵知識價值,含有系統化的知識,是對事物相互聯系的經驗知識。亞里士多德認為技術與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具有緊密的聯系,技術具備雙重性,但技術所造成的結果因人而異,與人對物質對象的認知和價值選擇緊密相關。西方中世紀哲學雖然處于宗教的壓制和影響之下,但也涵蓋諸多有益見解,如托馬斯阿奎納認為技術的目的趨“善”,是促進人類達成目的的工具和手段。奧古斯丁將技術看作將理性轉化為現實的途徑等,都對技術的研究做了推進。近代西方培根在《新大西洋島》一書中通過伊卡洛斯墜海的故事探討了技術與道德的關系。笛卡爾《方法論》中也為關于技術價值的選擇提供了倫理解決的方法借鑒。黑格爾在《法哲學原理》中也指出對于技術應該也要關注人與技術以及自然之間關系在日益發達的工業社會中的改變,而此觀點也被馬克思所吸收推進,指出技術本質是中介,技術帶來人的異化等諸多重要論斷,這些前人的理論和見地為技術倫理學的出現提供了堅實的理論依托。
(二)技術倫理與技術哲學
自卡普《技術哲學綱要》發表開始,技術與哲學的關系便更加緊密起來,在卡普的觀點中技術與人,更像是作為人的器官的延伸物或者投影。技術的發展是階段性的,且是有意識和無意識的集合物,技術是人對自身自我發現的結果。蓋倫指出技術是為彌補人類自身缺陷的必然產物,其基于人類學思考的技術哲學強調機制和機構,為現代技術機制倫理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海德格爾認為文化是技術的本質,技術是切實有效的解蔽的手段,技術在本質上意在除弊,去解釋事物本在的可能性。海德格爾認為技術所引發的問題,其根源在于借由技術認知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人類,理應由人去解決,這位技術倫理學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德國技術哲學家德召爾對柏拉圖的思想進行了進一步的研究和推進,指出技術是背負人類目的的技術,技術的活動、過程、依托以及存在方式都是源自自然界的客觀物質存在,其本身也帶有物質的屬性,是對理念的具象化和實現途徑。認為德性是技術自身本就帶有的屬性,而德性也是技術自身的內在要求。當代技術工作者應該以負責任的態度去對待技術的研發,使用等全過程,以促進對人類社會的善與和諧為最終目的。
二、技術倫理學的基本問題
技術倫理學的基本問題囊括技術倫理學的目的、受眾、作用以及其和其他倫理學等多個方面,筆者著重選擇技術倫理學的目的和技術倫理學的受眾這兩個主要方面來進行闡釋。
一是關于技術倫理學的受眾,技術倫理學的受眾并非僅僅局限在與技術活動密切相關的技術工作者,技術作為人工物已經介入了人們的生產生活和社會環境當中,對于技術倫理學受眾的考慮首先要著眼于技術活動密切相關,有強烈關聯的技術主體,如技術設計者、技術把關人、技術審核者等等,在這類人中科學家和工程師作為主體,要對技術的產生和發展的全過程負責,既要保有良好的個體道德還要富有強烈的責任感與危機意識,意識并認真考慮其所研發的技術在投入使用后衍生的種種問題。其次,技術是社會組織下的活動,受到社會組織的影響較大并且具備較大風險,技術的受眾還應包括技術的推動者,如相關技術的投資商,技術政策的制定者,技術檢查審批組織成員等。最后,技術是身處于一定社會環境和文化環境中的技術,其所在文化環境千差萬別,技術倫理學的受眾還涉及到與技術關聯不太緊密的技術使用者,不同社會文化環境下的技術使用者對技術的理解與行為也不盡相同。
二是技術倫理學的最終目的,面對技術活動具備雙刃劍的特性,技術如何演變為社會應用,技術的影響范圍無論是時間還是空間都空前拓張,技術對地球上的所有生活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些現實,進行技術倫理學的研究目的便在于對現今已經投入使用的技術進行道德反思,思考在技術活動過程中手段和工具是否合理,思考現今技術所造成的倫理問題的深層原因,思考技術所造成的客觀后果。
三、技術倫理學發展趨勢
(一)提倡積極塑造趨勢
技術倫理學趨向提倡積極塑造的趨勢主要探討對技術的合理化塑造,該觀點學者認為對于技術的討論不該聚集在消極的基調上進行,技術是社會實踐活動,是人造物,對于技術的探討應放在時下不斷發展的社會當中。當代技術的發展已經呈現不可逆轉的趨勢,對于技術只給與批判并不能起到攔阻的效果,要直面技術發展已經和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緊密相連這一現實。技術工作者在對技術的設計當中要在技術整體過程中充分對技術使用對象進行考慮,合理的價值取向作為硬性要求和準則嵌入到技術開發全過程中,此外應結合目前已經出現的技術倫理問題進行歸納總結,規避不必要的風險,對技術發展進行積極的塑造。
(二)提倡道德物化趨勢
道德物化這一思想的主要實質便是對技術的道德化,對于技術如同治水一般,堵不如疏通,將技術這股巨流合理疏導成為灌溉造福人類的資源。道德物化立足社會文化實踐,用當下的倫理道德規范作為模板,將其作為技術活動的判定準則和依據規范與技術產品緊密結合起來,在技術運行的過程中便會依據技術已經內嵌的倫理指南進行符合當下社會倫理規范的運轉,減少技術倫理問題的發生,讓技術更好的為人類造福。
參考文獻
[1]王國豫.技術哲學的“大問題”和“小問題”——對米切姆“懷疑”的回應[J].哲學動態,2021(01):29-32+126.
[2]李倫. 技術倫理學:關切人類未來的倫理學[N]. 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01-07(008).
[3]鄧洋,樊勇.“道德物化”:技術倫理新轉向及其困境探析[J].中國物流與采購,2019(12):70-71.
[4]張衛. 當代技術倫理中的“道德物化”思想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3.
[5]朱葆偉.關于技術倫理學的幾個問題[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4):283-288.
作者簡介:褚浩宇(1996-),男,河南南陽人,中原工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科技傳播與倫理問題研究。指導老師為虎業勤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