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依晨
摘要:《鄉土中國》是由著名的社會學家費孝通編著,全文的中心點主要是圍繞“鄉村社會學”這一主題,并在此基礎上探索研究中國鄉村社會的風俗面貌和顯著特色。作者在文中重點描述了鄉土本色、文字下鄉以及男女有別等,在家族、社會、血緣和地緣等微妙且浮躁的關系中,一層層剝開鄉土中國差異化的面貌格局,把禮儀秩序和無為政治融入鄉土社會特色中,由此向世人由淺入深式的解讀了中國特有的鄉土屬性。鄉土里的中國是最具中國特色的,因為鄉土中蘊含了中國幾千年來約定俗成的一種文化和習俗。每一位讀者通過品讀《鄉土中國》都能夠從中感受到濃濃的且地道的中國式鄉土氣韻,猶如一場跨越時空和區域的對話,讓讀者與書中的人物和情境進行一場對話,并從中感受人生的百種味道。自古以來,中華文明熠熠生輝在歷史的長河中,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自古以來中國的老百姓都以群居或者聚居的方式生活著,由此產生了獨特的中國式社會格局和社會秩序,其中形成的文化和習俗都具備特定的中國特色和中國文化。一本好書,是經得起歲月的蹉跎和時間的推移,如今在科技進步、經濟高速發展以及文化百花齊放的今天,我們再一次細細品味《鄉土中國》這本書,依然能夠從社會的變遷中尋找到中國鄉土的進步、中國鄉土的文明以及中國鄉土的底蘊。
關鍵詞:鄉土中國;文化;特色;血緣和地緣
一、血緣和地緣
《鄉土中國》一文中,還運用了社會學和文化學相互比較的方式描述中國基層社會的現狀,目的在于深入探究鄉土社會的風格和特色。另外還從不同角度解析社會結構層次的特點和變化。作者通過血緣和地緣的分別闡述和綜合分析,清楚的介紹了鄉土人的生活狀態。例如:地域上的靠近是血緣親疏上的反映,這么說來,地域上的遠離是會導致血緣關系的疏遠的,尤其是在鄉土社會中。但地緣與血緣的這種“紐帶”對于社會流動無疑是有阻礙的。因為在鄉土社會中,隨著年輕人受教育程度的提升,他們去大城市工作的資本就會更充足,他們在走向大舞臺的同時,也在和鄉土中的那些人們慢慢走遠。但同時,這種去向也的確是地位的一種反映,有資格進入大城市工作生活的人是鄉土社會中的“成功者”,而那些世代都在鄉村生活的,且沒有自己規劃好的人生目標和工作意向,仍舊在鄉村中的人與那些已經進入大城市的人就已經拉開了差距,這個殘酷的事實其實就是地位的映射。盡管如此,農村新城鎮建設的成果格外引人注目,另千千萬萬鄉土兒女喜出望外。《鄉土中國》這一作品展現出的鄉土風貌和人文特色是具有中國色彩的標簽,作者通過對對鄉土城鎮化轉變的過程中,從對中國農村生產方式的轉變中看到了中國的發展,從從村的公共服務以及鄉村城鎮化步伐中看到了鄉土人對教育的重視。農村的進步體現在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中,尤其在教育認知提升這一塊,鄉土人的進步神速。鄉土人在進步,也從客觀上說明了中國社會文明發展的速度。鄉土人在很多方面都展現出驚人的改觀,同時也存在一些歷史遺留問題亟待解決,例如物質精神上升的同時,要注重道德品質的提升。在鄉土中國城鎮化發展的過程中,要緊跟時代發展,在不改變鄉土原風原貌的基礎上打造新時代特色中國式小鎮,用鄉土特色文化氣息點綴鄉村新面貌,樹立鄉土地方的自信和歸屬感。
二、差序格局
第一次對“私”有了不太一樣的看法。我們對于周圍人親疏關系的看法是站在我們的社會網絡圈的,我們和他人的關系就像水波紋一樣一圈圈的,比較內層的人和我們之間的互動在我們中國的文化價值里應該就可以劃分為“私”,比如說家庭、密友等等的,但事實上,有的“私”在不同的場合也會有不同的劃分,本來在圈里的較外圍的那一層,比如說工作上的同事群體,在大家只是公事公辦的時候就不屬于“私”,而如果涉及到私下里的工作交流、幫忙等等的就是“私”。那么這種公與私的劃分到底怎么界定它的性質呢?其實在我看來,應該要看利益的指向。如果說你是獲取了本不該你獲取的私人資源,那就是有“損公肥私”的嫌疑了,多次對私人利益的不當獲取便助長了腐敗。那么這里的“私”更多指的就不是說我們交際圈內層的那些人,而是以我們自己為出發點,社會行動者是我們,當然也有可能是我們和“圈的內層人”共同作為去追逐利益,總之這里的“公”與“私”是就一定的工作單位而言的。
三.語言樸實讀來如沐川風
(一)品味《鄉土中國》語言的樸實無華
品讀《鄉土中國》時,一定會被文中簡單、樸實且有理有據的語言所打動,作者沒有刻意賦予故事生硬的辭藻,也沒有大量使用華麗的辭藻進行襯托,反而是這種平易近人的語氣和簡簡單單的語言打動了每一位讀者,這種讀者與故事、讀者與文字的親切感就想好久未見的老朋友,沒有過多的客套和寒暄,只需要一杯清茶一個安靜的午后時光兩個人慢慢的聊著彼此的生活。《鄉土中國》就是這樣的老朋友,帶給人親切感的同時,心里的距離又是那么的近,這種心態上的親切和距離的近大多來自我們對鄉土的向往以及鄉土的熱愛。文中在敘述鄉土生活場景時,作者經常用到一些詞匯,而這些詞匯其實就是我們生活的當下場景也時有發生,例如:春節返鄉潮、街坊。這些生活中經常聽到或者親身感受過的生活場景用得到的詞匯很樸實,但也如實的反應了中國鄉土的真實情況,更加直觀的向讀者展示了中國式鄉土的特色。這種熟悉的詞匯還有很多,如“準不準”和“精濕”,“精濕”表達的就是徹底濕透了,這是中國鄉土式的表達方式,多用于口頭表達,語言的敘事帶著濃濃的鄉土味道,簡單樸實的語言展示了中國鄉土人的說話特點風格,拉近了讀者與鄉土的距離,并賦予鄉土一種特有的親切感。文中還詳細介紹了獨具鄉土特色的生活習俗,如關于“私”的獨具特色的鄉土習俗,在書中作者在描寫蘇州人是如何往河里倒污水的情境,這一鄉土情節的描寫既形象又真實,仿佛蘇州人往河里倒“私”的時候你就在對面亦或者旁邊看到了。運用樸實的語言直接敘述鄉土的一個小情境,進而折射出中國獨具特色的社會特點,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同時也領悟到樸實無華的語言,更加能夠真實反映社會的現象以及社會的文化特色。
(二)運用大量比喻刻畫鄉土情節,引人入勝
作者為了拉近與讀者的距離,讓讀者更加容易理解鄉土里的中國以及中國式鄉土,在文中敘事時運用了大量的比喻,如此一來,眾多抽象的鄉土場景更加立體化也更加具象化,仿佛是一幅幅影片畫面,在讀者的腦海中重現。例如,文中對西方社會的整體結構也做了一番詳細描寫和分析,作者還把西方社會結構比作中國鄉土里田間地頭的一捆捆柴火,這種形象生動的比喻手法,把西方的人文結構特色表現的生動且形象。通過比喻讓讀者易懂,根本不需要太多華麗的辭藻或者長篇大論的陳詞濫調。簡潔明了的比喻讓深層次的分析通過淺顯的畫面加以表述,通俗易懂且引人入勝。在描寫“差序格局”時,作者在文中寫到“好像是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作者通過比喻的方式向讀者說明“差序格局”,通過石頭丟在水面上發出的波紋來做相應的比喻,這種十分接地氣的比喻沒有復雜晦澀的詞語,摒棄了硌牙式的腔調故作高姿態,贏得了讀者的一片叫好聲。大量的比喻讓敘事更加接地氣,更加貼近鄉土的生活場景,用生活中常見的生活動態去表達鄉土深切的感情,更加容易激起讀者的情感共鳴和心靈認同感。在《鄉土中國》一文中,作者在敘事時非常重視語言的考量,在進行敘事鋪墊以及事件的全面剖析中,總是以一種同等的身份在于讀者溝通和對話,通過品讀《鄉土中國》就特別深有感觸,作者擅于運用循序漸進的方式來介紹場景或者是事件,深入淺出式的幫助讀者理解和感悟。總的來說作者在大量的比喻中敘事,不僅增強了《鄉土中國》的可讀性,也為《鄉土中國》增添了一抹絢麗的閱讀美感。《鄉土中國》一文中,作者為了讓讀者更加容易理解問題,在進行鄉土特色介紹時習慣性地以尋根的方式進行深入探析,然后在以通俗易懂的語言敘述給讀者聽,基本上在尋根與問底中,作者把自己的深刻理解對讀者進行一一傳輸,讓讀者跟隨作者一起探尋鄉土的真實面貌。作者通過鋪墊的方式、嚴謹的態度、通俗的語言表達向廣大讀者展示了一幅動人的鄉土畫卷。
四、敘事結構清晰,層次分明
讀完全文之后,對作者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更是驚訝于作者的邏輯能力和精心設計,作者在寫作過程中就把寫作結構和文章層次進行了清晰合理的寫作結構設計。這些安排和設計都是為了讓讀者更好的理解內容,讓讀者與內容產生聯動效應,進而促使讀者在品讀后有深層次的理解和認知。例如,在“鄉土本色”一節中,作者一共用了17段大篇幅的介紹了“鄉土本色”,其中分為“中國社會的土氣和聚居特點、中國社會土氣的特點、中國社會聚居的風格、人與人以及人與法”等等,從描述鄉土本色到最后總結中國鄉土中的“土特點和土士氣”,這些都是中國社會獨具特色的韻味,作者為了更加清晰明了的表達自己的觀點,每一段的敘述都僅僅圍繞核心論點,即圍繞一個核心話題展開相應的敘述和討論。當然,所用的語言依舊是樸實無華的,但卻深入人心,猶如一輪明月令人神往和想象。作者給每一段定義一個明確的話題,例如從種地謀生談到了文化風俗,接著又說到取資于土地和定居是常態的事實,再到最后言辭懇切的表明態度認為人口非絕對固定等思想的陳述。每一段的敘述都格外的主體明確,都是需要重點向讀者說明的客觀事實。在閱讀完整本書后,都內容有一個深刻的理解和客觀的認知,主要得益于作者對書本章節的認真梳理和嚴謹探究,幫助讀者建立清晰的閱讀思路和認知線路。
五、鄉土風貌滋養獨特的人物形象
在品讀《鄉土中國》一書時,對文中的人物有特別深刻的印象,每一個人物看似最為普通的小人物,但都是最有代表性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典型人物。這些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在中國大地上仿佛是隨處可見,就是因為這份普通,才顯露出鄉土人質樸純真的形象觸動讀者的心弦。他們在農村為了生計艱難的生活著,他們是普通的不能在普通的中國農村人、鄉土人,多數人甚至連法律都不甚了解,唯一熟悉的就是腳下的這一方天地,一生最為熟悉的生活環境和基本常識都來自于這邊土地。因為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是,作者在普通的老百姓中尋找共同點,在此基礎上通過典型的事件來把人物立體化,把人物形象從清晰到真實再到典型人物過渡,讓人印象深刻,久久無法忘懷的人物塑造是作者寫作的一大亮點。例如《無訟》一節中,這是一個典型的案子,通過典型案例作者想要塑造某甲人物形象,某甲有一特點就是抽大煙,其有兩子。長子想要干涉父親抽大煙,一邊是為了家里的經濟去努力,另一邊也想勸說父親不要再抽大煙,但是卻難以開口。某甲的小兒子不僅不務正業,還支持父親抽大煙,因為他自己也抽大煙。父親對大兒子心存埋怨,想要管教。像這樣父與子之間的博弈在生活中很是常見,也是中國社會中最為真實的父子縮影。
通多人物特點和人物動態的刻畫與描寫,一幅獨具中國鄉土社會氣息的畫卷在讀者面前展開,因為與讀者生活的場景相似,容易引起讀者情感和心靈的共鳴。中國有句老話叫做“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人們生活在獨特的鄉土特定環境中,就會呈現出典型的鄉土人物特點,在鄉土人物中總是有一個鄉土縮影,這一小群體他們對沒有接觸過先進的科學技術,沒有接受高等文化的熏陶,更沒有高尚的情懷和思想,甚至是為了維護生活中的私人利益,不受道德層面的約束,尤其是思想的落后,都深深的影響著一代代鄉土人和鄉土風貌。鄉土人的行事作風多來自于一代代傳下來的所謂的“老規矩”,即約定俗稱的做人做事的風格,這些陋習需要文明的知識潛移默化的去改變,通過文化知識的熏陶讓鄉土陋習退出鄉土社會的舞臺,為鄉土人的新風貌助力。盡管鄉土社會中仍存在種種陋習,但是仍舊不能阻止讀者對這片土地的熱愛,因為這里生活著一群純真質樸的老百姓,他們是可以通過學習來武裝自己和改變自己的。
總結:
《鄉土中國》全文結構清晰,層次分明,作者運用樸實無華的言語娓娓道來的講述鄉土人的風土面貌和人物特點,展示了中國式鄉土的全貌,每一章節都隱藏著對中國社會文明和傳統文化的縮影,鄉土人按照一代代流傳下來的習俗和規定生活著,并且通過言傳身教式傳承文化的載體,這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更是一種文化角逐。因為現代化的鄉土人已經學會了選擇,把優良傳統的鄉土特色繼續傳承下去,當然也會把不合時宜的習俗加以制止,在文化的熏陶下在慢慢改觀。《鄉土中國》不用于其他文學作品,這是一部眾所周知的社科類著作,內容核心是探索傳統中國的社會結構,在中國的社會關系中了解質樸的鄉土人。作者在中國發展的速度上也看到了中國鄉村的變化,這是一種時間和空間的聯系,當然也必然存在著不同,作為當下的讀者來說,我們正在關注鄉土中國的新時代變化。
參考文獻
[1]丁元竹《鄉土中國》的時空認知方式.[J] 《社會》2020年第6期.
[2]周園.整本書閱讀的教學反思與建議——以閱讀《鄉土中國》為例.[J] 《中學語文》2021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