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雙古城墓地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郭紫燁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考古學與博物館學系)
戰國時代,中國北方內陸邊疆的混居人群在歐亞草原東西交流之路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并與中原地區存在著雙向的互動。在這樣一種動態過程中,北方草原的邊疆地區逐漸成為具有統一文化面貌的多民族混居地帶。從戰國到秦漢時期,以中原為主體形成的多元一體的強大帝國,正得益于這種對邊緣人群的吸收與融合。小雙古城墓地作為研究混居族群的一個典型案例,對深入認識戰國時期中國北方邊疆地區的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通過年代學的研究,對岱海地區的小雙古城墓地進行時空定位。并針對墓地進行埋葬時間與墓地布局的推定,在此基礎上對社會結構進行研究。
小雙古城墓地位于內蒙古岱海地區涼城縣小雙古城自然村東南的一處坡地上。正式發掘的14座墓均開口在耕土層下,墓葬之間互相無打破關系。墓向為東北向或東向,有偏洞室墓葬12座及土坑豎穴墓2座。出土的隨葬品可根據功能分為生活用器、生產工具和武器及裝飾品三類①。
墓葬的分組是通過器物型式在墓葬中的共存關系實現的。
小雙古城墓地的隨葬品中,生活用具主要為陶制壺,其中又以繩紋壺為主;武器和工具中,以骨鏃、小孔銅刀為代表;裝飾品根據在人體骨架附近出土的位置可以分為帶飾、耳飾和項飾,多為銅質或玉石質。其中帶飾又可分為牌飾和泡飾。
小雙古城墓地中,出土陶器的墓葬占40%。陶器可依據器表的裝飾分為兩型:A型繩紋壺、B型素面壺。A型繩紋壺又可根據壺身曲率與最大腹徑的變化分為兩式。AI式陶壺M7:1、M11:1,器身呈長橢圓形,最大腹徑大約位于器身中部(圖一,1-2);AII式 陶 壺M4:1、M1:1、M9:1,最大腹徑上移至中部以上,器身曲線曲折程度更大(圖一,3-5)。

圖一 繩紋壺對比圖
小雙古城墓地出土的骨鏃根據有翼和無翼分為A、B兩型。A型根據翼和銎孔的變化分為二式,AI式骨鏃M11:10、M11:11、M11:14,是截面為三角形的三翼鏃(圖二,1-3),AII式骨鏃M4:2、M9:16,是截面呈菱形的二翼鏃(圖二,4-5)。

圖二 骨鏃對比圖
小雙古城墓地出土的復合動物紋牌飾可以根據藝術手法和風格分為二式。I式以M11:2為例,虎身較胖,被撕咬動物占整個畫面比例較小。II式怪獸紋M9:2,身型較窄有束腰,被撕咬動物占整個畫面比例較大,采用斜線刻畫的紋飾(圖三,1、2)。
經過對器物的觀察,小雙古城墓地的陶繩紋壺、骨鏃和復合動物牌飾存在以下共出組合關系:
(1)M11:AI式壺 AI式骨鏃
I式動物牌飾
(2)M9:AII式壺 AI式骨鏃、AII式骨鏃 II式動物牌飾
(3)M4:AII式壺 AII式骨鏃
由上述分組后的隨葬品組合關系可知,AI式骨鏃、AI式壺與I式動物牌飾共出,AII式骨鏃、AII式壺與II式動物牌飾有共出關系。將M11列為第一組,M4、M9列為第二組。另外,M7出土AI式壺。M6與M11出土的牌飾完全相同,可視作同組墓葬,故將M7、M6歸為第一組。
綜上所述,得到如下的墓葬分組:
第一組:M6、M7、M11;第二組:M4、M9。
小雙古城所出的繩紋壺年代序列可以根據岱海地區戰國墓地的分期排列出來。AI式壺與毛慶溝墓地M63:7、M5:2、忻州窯子墓地M63:1的繩紋壺形態相近,屬戰國早中期。AII式壺與毛慶溝墓地M60:1、M41:1、水泉墓地M19:1的繩紋壺形態相近,屬戰國晚期②(圖一)。
骨鏃可分別與毛慶溝、飲牛溝墓地的骨鏃進行對比。AI式骨鏃與毛慶溝墓地M6:6形制一致,屬戰國早期。AII式骨鏃與飲牛溝墓地M1:6形制一致,其時間應與飲牛溝M1相近,約在戰國晚期③(圖二)。
I式復合動物紋牌飾為虎噬獸圖案,被捕殺的獵物所占比例不大。其對于虎的刻畫與毛慶溝M55:4相似,二者中部都有圓孔,爪部繪以卷曲的仿云紋,所反映的年代大概在戰國早期④。II式復合動物紋牌飾鷹喙虎噬獸身上的紋飾刻劃較精致,被捕殺的獵物所占比例較大。其構圖與崞縣窯子M12:2-2類似,怪獸形象與西溝畔M2:59鷹喙鹿紋怪獸紋的藝術概念相似,其年代應在戰國晚期⑤(圖三)。

圖三 動物牌飾對比圖
綜上所述可以得知,第一組墓葬的年代相當于戰國早中期,第二組墓葬年代相當于戰國晚期。
除了以上經過墓葬分組序列已判斷出相對年代外,一些墓葬出土了具有特殊識別性的器物,與其他墓地的典型器物有著相似性。通過這些器物的對比,一定程度上可以獲知墓葬的相對年代。
首先,小雙古城出土的B型壺(M13:1)素面溜肩,形制風格更偏近于內蒙古西部戰國早期的雙耳壺風格,與呼魯斯太墓葬的雙耳壺M2:48形制較為相似。M13的年代應與呼魯斯太M2相近,即戰國早期⑥。
其次,M12出土一件大環首刀(M12:2),是東周時期冀北地區文化的典型器物,與玉皇廟文化晚期即戰國早期⑦的大環首刀形制最接近,如軍都山墓地YYM344:3、YYM175:3、YYM325:3(圖四),M12可視作戰國早期墓葬。

圖四 環首銅刀對比圖
綜上所述,可以得出小雙古城已知年代的8座墓葬的分期及相對年代為:第一期,戰國早期,包括M6、M7、M11、M12、M13;第二期戰國晚期,包括M1、M4、M9。
墓地布局是指墓地在平面空間上的分布情況。結合墓葬的時間分期在墓地空間上的布局,可以發現小雙古城墓地的使用存在年代早晚上的先后,整個墓地可以根據分期分為兩個墓區(圖五)。

圖五 墓地分期在空間布局上的反映
性別是進行社會研究的前提條件之一。生理性別是與生俱來、通過遺傳獲得的。染色體的不同區分了生理上的男女性,死者的生理性別可以通過體質人類學被識別出來。社會性別是指基于生理性別在社會文化的建構下形成的特征和差異。這種性別角色是文化構筑下所體現出來的男性和女性特征⑧。
通過對墓地中已知的“男性”和“女性”及他們隨葬品、犧牲的對應組合,可以推知社會文化的語境中對男女兩性的認知,即社會習俗認為男性和女性分別應該隨葬什么,從而辨別出未知生理性別的人骨的社會性別。
參照岱海地區其他墓地的生理性別與隨葬品、殉牲的關系對社會性別進行推定,從而對小雙古城墓地死者的身份信息進行補充。
根據原報告,可以辨認生理性別的墓葬共9座,男性5座,分別為M2、M5、M7、M11、M15;女性4座,分別為M3、M6、M12、M13。
在東周時期北方文化帶的墓葬中,殉馬的一般是男性⑨。岱海地區的墓葬也表現出同樣的特征。忻州窯子墓地、毛慶溝墓地、小雙古城墓地有殉馬的13座墓葬中,8座都為男性,其余性別不明⑩。小雙古城墓地共M4、M9、M11三座墓葬殉馬。其中M11的生理性別為男性。其余兩位殉馬墓M4、M9的墓主人也可能為男性。
岱海地區的女性比男性更常使用耳環。忻州窯子墓地、崞縣窯子墓地、毛慶溝墓地及小雙古城墓地有耳環出土的墓葬共17座,其中9座墓主人為女性,4座為男性,4座性別不明11。其中小雙古城共三座墓葬M3、M13、M10出有耳環。其中M3、M13生理性別為女性。M10的墓主人是女性的概率高于男性。
基于以上分析,推測M4、M9墓主為男性,M10墓主為女性的可能性較大。
在社會結構的概念下進行研究,我們將對墓地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從出土的遺物、墓葬的空間布局等角度入手,進一步構建和復原當時的社會12。將兩個墓區放在共時狀態下去探討它們的結構和形態。這與它們埋葬的先后順序關系不發生沖突,是歷時性年代分期和共時性布局組織兩種研究視角的辯證統一13。
根據拉德克利夫·布朗關于社會人類學的方法,社會結構主要從兩個方面觀察。一是因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二是社會分工不同而導致的個體和階級差異14。
生計方式的考慮主要可以通過隨葬品和犧牲結合來分析。其中,在生產力相對不太發達的先秦時期,環境的制約也是影響生計方式的因素之一15。
岱海地區在地理上處在我國北方農牧交錯帶上,是對環境變化極為敏感的生態系統過渡的地區,以氣候變化為重要的影響因素,每個時期內對土地的利用也有所不同16。岱海盆地屬于地塹型內陸湖盆,四周環山,水系發達,具有間歇性河流和長年性河流,山前地帶洪積扇極為發育17。這種山地發育、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的地帶,適合畜牧業等多種生業的發展18。
人類學研究表明,由于草原游牧地帶環境多樣,人群往往選擇從事多種生產模式19。從小雙古城所處的內蒙古中南部的地區環境來看,作為干旱草原,這里的降水相對充足。而其周邊的山地丘陵、河谷地帶又可提供豐富的資源。岱海地區的多元環境組合加上有利的氣候,為多種生計方式提供了比較優越的條件。
墓葬內犧牲主要是馬、牛、羊的頭骨、肢骨和蹄骨。犧牲的數量較多,在小雙古城11座墓葬中至少出土了67個動物個體。其中馬4匹、牛16頭、羊47頭。結合生態環境,對比岱海地區墓地中的犧牲可知,該墓地畜牧業較為發達20。
羊便于遷徙,是游牧經濟中重要的牲畜。小雙古城墓地發現犧牲的羊包括綿羊和山羊兩類21。由于羊的特點、環境和畜牧業需求等因素,同時養殖兩種羊的現象在東周時期的內蒙古地區比較普遍22。從兩種羊的動物性分析中可以看出,綿羊對食物比較挑剔,而山羊能夠接受的食物資源更豐富。山羊作為領頭羊可以帶領羊群在吃草時移動,也適宜于生存在多石的丘陵山坡23,對生活在山地丘陵地帶的小雙古城人群來說,飼養山羊是必要的。
除了畜牧業,游牧民族大多還進行一定的狩獵經濟作為補充24。小雙古城人群所生活的自然環境處在山地,兼有森林、山谷、山地草原,自然資源豐富,適合狩獵。鏃等工具武器的出土,也說明了他們可能會從事狩獵活動25。
此外,小雙古城墓地數量較少,且附近暫未發現定居地點或者成片的墓葬群。一片墓地中的人數也比較少,這種少量、分散的特征也正符合非定居游牧民族的特點26。因此小雙古城社會的居民應當以畜牧業為主,兼有狩獵經濟。
等級的區分對社會中重視何種人群起到一定的評估作用。利用墓葬證據重建社會是最正式的方法,通常要先構建社會的階層或研究地位27。
在草原地區牲畜是經濟形態和社會活動的重要反映。作為游牧社會的一種,牲畜不僅僅是食物來源,也是重要的財富形式,更是“所有根本的社會關系的標志”,用以維系游牧社會的組織28。犧牲的多少成為墓主人財富的直接標志29。除此之外,墓葬的隨葬品多寡也可以明顯看出貧富的差距30。
在游牧社會的視角下進行觀察,等級關系的判定標準將結合犧牲數量、隨葬品信息來進行分析。尤其是對某些具有突出特征的“象征性”隨葬品的觀察。
表一反映出,社會中擁有更大量財富或更高地位的多是男性。社會關系中以男性為主。男性從少年時就擁有一定的等級或財富。這也許與其存在一定的繼承性或其年少起就從事一定的社會勞動有關31。

表一 小雙古城墓地等級排序
第一級人群的墓葬中有鏃和馬犧牲組合共出的現象。骨鏃可能是用以狩獵或基礎自衛的。《漢書·匈奴傳》里對北方游牧民族的戰爭有記載:“……人習攻占以侵犯,長兵則弓矢、短兵則刀鋌”32。可見草原游牧民族作戰時常用短劍和鏃。內蒙古等地出土東周時期的考古資料,也能說明這兩種武器是重要的作戰工具33。與岱海地區其他墓地相比,小雙古城只出土了骨鏃,缺乏短劍、戰斧等武裝化傾向的武器,可能缺少明顯的武士階層34。結合前文對生計的分析,骨鏃在這里的狩獵功能更為突出。
馬和騎馬術的出現往往象征著草原社會的游牧特征35。小雙古城墓地出土有馬犧牲和骨鑣,表明該人群一定程度上使用了騎馬術。其社會生計以畜牧業為主,而牧人常騎馬放牧、狩獵36。隨葬馬和骨鏃的男人可能是放牧、狩獵等經濟活動的承擔者。
社會中女性在裝飾品上的特點也比較突出。比如M3、M13、M6都隨葬有虎紋牌飾,M6還有比較精美的項飾,材質用金、銅和瑪瑙,有研究認為她們在社會經濟地位中體現的等級不高,精美的裝飾品可能是依附于男性的贈予,這反應出了一種婚姻關系37。
此外,M10作為未成年女性擁有牛和羊的犧牲,這種配置甚至超過了墓地中的一些成年人。這種用牲現象反映出了社會中未成年人存在一定的財產繼承關系。在岱海地區的社會背景下,M10墓主人依靠自己很難獲得這樣比較高的地位,其財產可能來自于家族繼承38。
體質人類學分析表明,小雙古城女性的人種為東亞古中原,有別于同墓地男性的北亞人種,她們是從中原外嫁到這里來的39。
在岱海地區,牌飾是一種象征性隨葬品,其圖案往往體現一定的身份象征。M6女性墓主與
M11的男性墓主使用了樣式完全相同的虎噬羊牌飾,且二者在腰帶牌飾上同時使用一個虎噬羊牌飾、兩個云紋牌飾的組合(圖六)。這種以相同的腰帶組合牌飾為標識的特征很可能象征了兩座墓葬之間一定的婚姻家庭對應關系。除此之外,以M6和M11為代表,墓地中的男女具有并穴合葬的特征,應當是親疏關系在空間上的反映(圖七)。

圖六 兩座墓葬腰帶牌飾組合對比

圖七 墓主性別分布及成對墓葬
綜上所述,小雙古城墓地人群可能是農牧兩個族群在交流頻繁的邊疆地區構成的融合型社會。其中,北方民族男性為家庭和社會的核心,中原女性以婚配關系與之結合。
人類學和民族志材料表明,傳統的游牧畜牧社會中常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組織社會,以婚姻家庭為單位來進行生產活動的安排40。家庭是勞動力供應和所有權的最小基本單元41。由幾個家庭組合形成一個牧團是他們的常見生產方式42。小雙古城墓地也表現出了這種生計方式和社會組織相適應的特征;在生計方式上以游牧為主,社會組織以幾個家庭為主,故推測其社會結構是由家庭組成一個牧團來進行社會生產活動的配置。
1.小雙古城墓葬的早期與晚期分別在空間上有著一定的對應關系。
2.小雙古城社會存在著以家庭為基本組織的社會人群結構,生計方式以畜牧經濟為主,狩獵經濟為輔。社會組織形式很有可能是由幾個家庭組合成為一個牧團。
3.社會關系以男性為中心。社會中男女性財富等級差異可能主要來自于生計分工的不同。男性可能要承擔狩獵和放牧等活動,而這些社會活動為他們贏得了一定的社會地位。女性的財富可能來自男性的贈予。未成年女性墓葬中還反映出一定的繼承性財富獲得的特點。
4.戰國時期小雙古城墓地周邊適宜人居,其生態環境適合農牧業等多種產業發展,吸引了采用農業經濟和牧業經濟的兩個族群在此生活。其所反映的融合社會很有能也是兩種人群遷徙形成的。
小雙古城墓地位于長城沿線,該地區在當時是兩種文化碰撞交融的前沿。北上的中原女性和南下的草原地區的男性在此逐漸作為一個整體,社會中不同的物質文化表現、生產活動以及價值觀念因素最終融合成一體。隨著人群不斷交流遷移,包括小雙古城社會在內的北方長城沿線邊疆地帶的人群逐漸與中原進行雙向互動、相互融合43,形成了多元一體的獨特文化面貌和社會結構。
附記:感謝導師陳暢老師的悉心指導。
注 釋
①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岱海地區東周墓群發掘報告》,科學出版社,2016年。
② a.毛慶溝墓地的分期及年代參見陳暢:《毛慶溝墓地年代學研究》,《考古與文物》2010年1期;b.忻州窯子M63陶壺為戰國早中期、水泉墓地M19陶壺為戰國晚期,可參見孫金松、黨郁:《岱海地區東周墓地分期研究》,《草原文物》2014年2期;c.飲牛溝墓地82EM1可根據出土的陶器將其年代定在戰國晚期,參見陳暢:《飲牛溝墓地形態和社會結構研究》,《北方文物》2009年1期。
③ a.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日本京都中國考古學研究會岱海地區考察隊:《飲牛溝墓地1997年發掘報告》,《岱海考古(二)——中日岱海地區研究報告集》,科學出版社,2001年;b.楊建華:《春秋戰國時期北方文化帶的形成》,科學出版社,2004年。
④ 同 ③b,第120頁。
⑤ a.陳暢:《崞縣窯子墓地研究》,《中原文物》2012年3期;b.郭素新、田廣金:《西溝畔匈奴墓》,《文物》1980年7期。
⑥ 田廣金、郭素新:《鄂爾多斯式青銅器》,文物出版社,1986年。
⑦ a.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編著:《軍都山墓地:玉皇廟》,文物出版社,2007年;b.洪猛:《略論玉皇廟墓地的分期與年代》,《考古》2013年10期。
⑧〔美〕科塔克:《簡明文化人類學 人類之鏡》,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1年。
⑨ 同 ③b,第126頁。
⑩ 在岱海地區的忻州窯子墓地中,殉馬的男性墓葬有忻州窯子M4、M26、M28、M67,性別不明的有M20、M31、M51。在毛慶溝墓地中,殉馬的男性墓葬有M31、M45、M75。
11岱海地區的毛慶溝墓地、崞縣窯子墓地、忻州窯子墓地及小雙古城墓地中女性出土的耳環標本號為毛M66:1、崞M8、崞M9:2、崞M19:2、崞M22:2、忻M23:38、忻M59:20、小M3:12、小 M13:8;男性出土耳環標本號為毛M63:8、崞M21:8、忻M32:4、忻M46:3、4;墓主人性別未知的耳環標本號計有崞M24:3、崞M31:4、忻M35:4、小M10:4。
12a.陳雍:《認知“元君廟模式”》,《紀念張忠培先生文集·學術卷》,故宮出版社,2018年;b.張忠培:《元君廟墓地反映的社會組織》,《中國考古學 走向與推進文明的歷程》,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
13陳暢:《<元君廟仰韶墓地>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和方法探析》,《文博》2019年3期。
14〔英〕A.R.拉德克利夫·布朗:《原始社會的結構與功能》,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
15陳淳:《考古學的理論與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
16張蘭生、方修琦、任國玉、索秀芬:《我國北方農牧交錯帶的環境演變》,《地學前緣》1997年C1期。
17李華章:《岱海湖盆的形成及地貌發育特征》,《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79年1期。
18a.Anatoly M. Khazanov.Nomads and the Outside World.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94. b.王明珂:《匈奴的游牧經濟:兼論游牧經濟與游牧社會政治組織的關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993年1期。
1942〔澳〕羅杰·克里布著,李莎等譯:《游牧考古學——在伊朗和土耳其的田野調查》,鄭州大學出版社,2015年。
20孫金松:《岱海地區東周墓葬群相關問題討論——以忻州窯子、小雙古城、水泉墓地為突破口》,《草原文物》2017年1期。
21其中綿羊12、山羊11、羊21。見陳全家等:《涼城縣小雙古城墓地殉牲研究》,《內蒙古文物考古》2010年2期。
22韓璐、蔡大偉、于慧鑫、張小雷、周慧、朱泓:《內蒙古春秋戰國時期古綿羊線粒體DNA分析》,《自然科學進展》2009年10期。
23Frederick E. Zeuner. A History of Domesticated Animals.London: Hutchinson of London,1963.
24鄭君雷:《關于游牧性質遺存的判定標準及其相關問題——以夏至戰國時期北方長城地帶為中心》,《邊疆考古研究》(第2輯),2004年。
25鏃在先秦時期可能會被用于進行狩獵、戰爭等活動。見石巖:《先秦時期青銅鏃的形制與功能探討》,《中原文物》2008年4期。
26同 1 9 ,第24-27頁。
27〔英〕肯·達柯著,劉文鎖、卓文靜譯:《理論考古學》,岳麓書社,2005年。
2831吳霄龍:《毛慶溝墓地所體現的男性及女性社會地位:繼承的還是獲取的?》,《性別研究與中國考古學》,科學出版社,2006年。
29羅豐:《北方系青銅文化墓的殉牲習俗》,《考古學報》2018年2期。
30烏恩岳斯圖:《北方草原考古學文化研究——青銅時代至早期鐵器時代》,科學出版社,2007年。
32(東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匈奴列傳》,中華書局,1998年。
33同⑥,第3-47頁。
34陳暢:《岱海地區戰國時期墓地研究》,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年。
35Colin Renfrew . Pastoralism and Interaction: Some Introductory Questions. Edited by Katie Boyle, Colin Renfrew&Marsha Levine. Ancient interactions: east and west in Eurasia.Cambridge: McDonald Institute for Archaeological Research,2002.
36同 18 b。
3739楊建華、曹建恩:《內蒙古涼城縣小雙古城墓地女性墓葬的社會地位試析》,《內蒙古文物考古》2010年1期。
38同 28 ,第93頁。
40a. Genito, B. An Archaeology of the Nomadic Groups of the Eurasian Steppes between Europe and Asia. Studia Uralo-Altaica. 53, 2020. b. Elisabeth Bacon. Obok: A Study of Social Structure in Eurasia. New York: Wenner-Gren Foundation,1958.c. Lawrence Krader. Social Organization of the Mongol-Turkic Pastoral Nomads. The Hague : Mouton,1963.
41王明珂:《游牧者的抉擇:面對漢帝國的北亞游牧部族》,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
43陳暢:《族群身份的雙向性:岱海地區樓煩墓地人群族屬的考古學研究》,《南方文物》2020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