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董 偉 鄧遠菊

眉山市洪雅縣高度重視瓦屋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環保問題整改工作,嚴格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不等待、不觀望、不抱僥幸心理,以壯士斷腕、刮骨療傷的決心和勇氣,快速推進保護區環保整治工作。
瓦屋山省級自然保護區,于1993年經省政府批準成立,面積約為1.6萬公頃,2013年擴展為3.649萬公頃。以大熊貓等珍稀野生動植物及其生態系統為保護重點。第一輪央督反饋意見指出,四川省自查發現瓦屋山自然保護區存在違規小水電和礦山問題,涉及水電站30座(核心區20座、緩沖區7座、實驗區3座);礦山14家(核心區10家、緩沖區2家、實驗區2家)。按照整改要求,核心區和緩沖區需拆除水電站27座,實驗區需整改水電站3座;需關閉礦山14座,需封閉礦硐52個。
事不避難,狠抓整改。成立由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任雙組長的保護區生態環境治理工作領導小組,下設水電整治、礦山整治、政策法規等工作組,具體負責保護區水電站、礦山關閉退出工作。2017年,縣委常委會11次專題研究,縣政府常務會5次研究保護區環保問題整改、水電站、礦山關閉拆除等工作。縣主要領導先后召開30余次專題會,17次現場調研督導會。鎖定水電站、礦山資產、經營、手續等基本情況,堅持“一站(礦)一策、一站(礦)一檔”,分類制定整改工作方案,明確時間節點、工作任務、整改責任等。同時抽派紀檢干部29人組建工作組10個,全程開展跟蹤督導,及時發現問題、反饋問題、研究解決問題,確保整改推進有力。
瓦屋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已整治完成。2017年初,瓦屋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環保問題被列為省掛牌督辦十大案件之一。在全省持觀望態度的情況下,我縣認真研究相關法律法規,經過反復研究討論、激烈思想斗爭,痛下決心明確“徹底關停水電站、礦山”工作思路,迅速成立由縣級領導掛帥的工作組6個(礦山退出組、水電整治組、依法調查組、監督檢查組、政策法規組、經費保障組),分片包干、抽調部門精英、業務骨干、執法人員120余人,劃分4個片區,全力推進瓦屋山自然保護區內水電站、礦山關閉拆除工作,對水輪機、發電機、控制柜(室)等主要設備張貼封條159張,30座水電站于2017年6月30日前全部關機停產,開啟泄洪閘門,引水渠道水流進入自然河道;對礦山依法下發《停產整改通知書》14份,張貼封條230張,對機械設備、廠房建筑全部拆除,到期礦權按程序上報省廳請示注銷。整改成效由省紀委蒞洪逐一核實,獲得中央環保督察組充分肯定,被央視多次報道。
電站關停后,經反復測算研究,在相關水電站稅收貢獻不多的情況下,洪雅縣明確了“政府借資、先拆后補,穩妥推進、不留后患”工作原則,按每千瓦1000元標準,縣財政拿出5000余萬元,先行解決水電站職工安置問題(目前已完成全部職工安置),確保整改有序推進,社會穩定。面對水電站業主、職工抵觸情緒大的情況,召開業主座談會,逐一約談做思想工作,并征詢相關需要解決的問題,拆除29座水電站,整改完畢1座水電站;關閉礦山14座,封閉52個礦硐。全面完成環保整治任務。
洪雅縣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一是加強日常監管。建立了24小時動態巡查機制,成立聯合巡查組,加大執法力度,公布有獎舉報電話,引導全民參與監督,防止環保問題死灰復燃。二是嚴控人員活動。在張村、白熊溝、燕子巖、金花橋4個保護站設置電動花桿和視頻監控,實現現代化監測管理,禁止非法進入自然保護區活動行為。自2017年以來,針對商業化打筍破壞生態現象,每年聯動部門開展打筍專項行動。三是監測保護環境。安裝紅外監測相機50部,重點對大熊貓、羚牛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進行樣線調查。大力宣傳動員村民積極上交家中捕獵工具,常態化巡山護林,扎實開展解除“獸夾、陷阱、拌索”的拉網式清理行動。有效保護了野生動植物棲息地生態環境。
通過環保整治、長效管理、問責洗禮,如今的瓦屋山省級自然保護區“脫胎換骨”、山青水秀、煥然一新,生態創傷全面治愈,充分彰顯了洪雅縣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決心和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