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陳英 李靈越
一棵古樹,多少春秋。
古樹名木,是綠色的文物,春華秋實,見證城市的興衰,記錄歷史的痕跡。
它們或于廟宇公園,或于村頭巷尾,或于深山老林。鐵干虬枝,滿身滄桑,它們是地域的符號,是居民的圖騰,你我“鄉愁”的寄托,沾染了千百年的的奇聞逸事,珍藏著祖輩先人的文化基因,在游子的思鄉夢里兀然矗立。
2016年-2020年,綿陽市開展古樹名木資源普查工作,綿陽全市普查登記建檔、掛牌保護古樹群42個,古樹名木14730株,其中一級373株(500年以上),二級793株(300-499年),三級13562株(100-299年),名木2株。
這是春天,樹木身上的枝枝葉葉舒展成了最豐盈的綠,且讓我們經由這些古樹,抵達綿州大地那些碧綠的風景。
古樹之老,老在年歲,老在資歷。
根據《全國古樹名木普查建檔技術規定》——古樹是指樹齡在100年以上的樹木,名木是指樹種稀有珍貴或具有重要歷史、文化、科學研究價值和重大紀念意義的樹木。
截止2020年底,調查顯示綿陽現建檔古樹名木數量共14730株,共分布于44個科81個屬。古樹數量全市前三的是梓潼縣、三臺縣、平武縣,一級古樹數量前三的是梓潼縣、平武縣、北川羌族自治縣。樹齡1000年以上的有74株,以梓潼縣古柏居多。北川縣永安鎮大安村“七賢柏”被評為“中國最美柏木”“四川省十大樹王”;江油市武都鎮東坪村黃連木、梓潼縣演武鎮柏林灣“古柏王”被評為“四川省最具人氣古樹名木”;北川縣都壩鄉皇帝廟村紅豆杉等17株古樹被評為“四川省百佳古樹名木”……它們枝干蒼勁、氣質謙遜,記錄著一段段古老的時光,也成為綿州大地一個個詩意的注解。
七曲山古柏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古老的行道樹。相傳秦始皇在蜀地砍了很多樹,最后廣植柏樹以彌補;三國時期,大將張飛植樹表道,于是古柏有了更大規模。秦時的皇柏、漢末的張飛柏、永嘉年間的晉柏、慶云年間的宋柏和明朝正德年間的李公柏等,樹齡在上千年和數百年不等,成為古蜀道的路標。在蜀道演武鎮柏林灣,有一株古柏胸圍達5.3米,高29米,平均冠幅13米,樹齡達2300余年,是迄今發現蜀道最大一株古柏,人稱“古柏王”。
位于北川羌族自治縣的都壩鄉皇帝廟村,有一株千年紅豆杉,據傳栽種于三國時期,樹齡1700余年。
每年9月份,這株紅豆杉就會結出很多紅豆,村民們就會到樹下撿拾紅豆,回去熬湯喝。當地村民說,因為該樹有六個枝干,在他們看來寓意六六大順,會帶來好運,也被稱為“千年神樹”,村民向它祈禱五谷豐登、身體健康。
說到古樹,吸引人的不止是樹齡,還有背后的“故事”。
平武縣水晶鎮新華村(原馬元村)珂楠樹,樹齡約600余年,中國西部最大的珂楠樹,外形就像巨大的肺葉,呈現給我們獨具優美的畫面,每年4-5月繁花滿樹,靚麗無比,吸引眾多科考與探奇者前來觀瞻。據《方志四川》記載,英國園藝學家和植物學家亨利·威爾遜曾三次進入四川考察,1910年沿著茶馬古道去松潘,路過此地,被這棵樹深深吸引,認為這個樹的形狀特別好看,是一種非常優美的園林植物,產生了把這個樹種引種到西方的想法。
“可以說,古樹名木是珍貴的自然資源,它們客觀地記錄和反映著社會的發展和自然界的物種變遷,是多學科領域進行研究的活文物、活標本。”綿陽市林業局生態保護修復科負責人說,綿陽歷史文化深厚,這些古樹名木分布綿州大地,是綿陽歷史變遷的見證,是森林綿陽的重要標志。


綿陽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涪江中上游地帶。近年來,工業發展進程加快,古樹名木的生存受到威脅,古樹名木總量越來越少,顯得尤為珍貴。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城鎮建設,要體現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傲然挺立的古樹名木,恰恰是居民記得住鄉愁的重要載體。
在北川羌族自治縣永安鎮大安村,“七賢柏”已默默守護當地上千年。
“七賢柏”樹齡在1300—1500年之間,“七賢柏”因七株合抱獨木成林,伴生七株“忠誠守衛”的奇特景觀,“七七”的神奇巧合而被賦予了各種傳奇代代相傳。據傳,“七賢柏”曾有幾次差點被砍伐,不過都因各種“蹊蹺”而幸免于難。如今,當地群眾每年都會聚集在這里,開展祈福、游園、文藝表演等活動,現已成為北川縣一個重點了旅游景點,并在每年農歷七月七舉辦“七夕”節,各地游客慕名而來,已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守護鄉愁,先要留住“活著的文化”;留住古樹,鄉愁便有了依托。
怎樣讓年歲老矣、日漸衰弱的古樹枝葉茂盛,長青不敗?綿陽給出解答:實行古樹名木動態化管理,科學管護,開展日常巡護,及時掌握古樹名木生長情況,對長勢衰弱的古樹進行復壯和救護。
在綿陽,每一棵古樹名木都有屬于自己的“監護人”。由市綠委牽頭,住建和林業主管部門分別負責城區內外的古樹名木保護管理工作,公安、財政、自然資源、生態環境、農業農村、水利、交通運輸、文化和旅游、文物、民族宗教等有關部門在職責范圍內配合做好古樹名木保護管理,對每一株古樹根據權屬落實具體的管護責任主體和責任人,簽訂日常管護責任書,強化管護責任。
古樹名木還專門佩戴“身份證”,統一、規范城鄉古樹名木的標牌標識,各級主管部門在管護工作中,定期對古樹采取清腐、防蟲防腐處理、整形修理等保護措施。同時,嚴格執法管理,基本杜絕了人為對古樹名木的破壞行為,古樹名木保護率達100%。
保護古樹名木,既是政府責任,也需社會關懷。
江油市武都鎮東坪村,有2株相對而生的古黃連木樹冠巨大,數百年來閱盡滄桑巨變。誰能想到,這株滿是翠綠的古樹,曾經歷“生死考驗”。

當地村民介紹,這兩株黃連木距今已有近400年的歷史,由當時古廟的和尚栽植,以保百姓平安。傳說在50年代,村里有人砍這兩棵樹,剛砍幾刀,樹汁直噴眼里,砍樹人再也不敢砍了,從此村民壩它們視為“樹神”。
然而,“5.12汶川特大地震”給這兩株古樹耐以生存的環境帶來極大破壞,為了“營救”古樹,當地村民自發籌資資金2萬元,壘保坎,填生長土,修防護欄,古樹的生長環境得到有效改善,如今依然生機勃勃。
綿陽市以《四川省古樹名木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為指南,結合大規模綠化綿州行動和國家森林城市建設,積極推進古樹名木的宣傳、認定和掛牌保護工作,鼓勵全社會廣泛參與古樹名木的捐資、認養活動,營造“愛樹護樹”的濃厚氛圍。
據市林業局生態保護修復科負責人介紹,目前,綿陽一級古樹名錄已由省政府認定公布,二級古樹名錄目已由市政府認定公布,三級古樹名錄已由各縣市區政府認定公布。
保護古樹名木不是一朝一夕,更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
綿陽市還積極鼓勵各地結合古樹復壯保護、農村人居環境提升改造、鄉村旅游等措施,開展小微公園建設,目前正積極推進3個古樹小微公園試點建設。
為了真正留住鄉愁,讓綿陽古樹名木,進一步老有所養、老有所依,下一步,市林業部門還將積極爭取財政支持,開展日常保護與管理,并積極宣傳《四川省古樹名木認養辦法》,動員愛心人士捐資、認養,以便更好地有效保護古樹名木。同時,結合普法教育,增強群眾管理、保護古樹名木的思想認識和法制意識,讓古樹名木保護意識深入人心。壯大管護隊伍,實現科學養護,確保古樹名木生存環境能夠得到有效改善。
黨委政府多年接力,換來滿目綠意;認養古樹串起了人們的愛樹護綠基因。在全市上下的精心呵護下,綿陽的古樹名木依舊枝葉繁茂,生機勃勃,繼續守護著一方人民。
“前人栽樹,后人乘涼”。衷心希望越來越多的古樹能被發掘保護。若干年后,我們的子孫后代仍能安坐其下,聆聽古樹歷經滄桑的故事,享受靜謐曼妙的美好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