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邱海鷹


天池湖位于四川省廣安華鎣市天池鎮境內,是川東地區面積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山喀斯特季節性天然湖泊,水域面積3800畝,蓄水5500 余萬立方米。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天池湖周邊開設了30余家企業和200余家畜禽養殖場(戶),因天池湖周邊污水管網系統不完善,導致湖水污染嚴重,對片區濕地生物多樣性、岸線植被及土壤造成嚴重破壞。2018年以來廣安市大力度實施天池湖濕地生態修復與保護工程,用心用情守護天池湖的青山綠水。
為讓天池湖恢復往日的模樣,華鎣市強力實施生態修復與保護工程,打響天池湖水環境保衛戰--相繼關閉湖泊周邊30多家大小紙廠、洗選煤廠、煤窯及石灰窯等污染企業和關停搬遷200多家養殖場(戶);建成日處理能力達1500噸的污水處理廠,并配套建設天池場鎮及天池湖沿線污水管網,有效解決了湖畔3000多名群眾生產生活污水處理問題。并出臺了《天池湖飲用水源地環境保護聯合執法行動實施方案》,實施“潔凈水”行動和“河(湖)長制”;將天池湖飲用水水源地劃定一、二、三級保護區,聘請了20余名協管員,全天候巡邏守護;組織附近居民成立水源保護隊,堅持開展湖面巡視、水上漂浮物打撈、衛生知識宣傳等活動。
同時,針對天池湖消落帶水位變動特點,最大限度保持濕地生態特征和自然風貌,以水系綠化、彩化為重點,自去年以來,在月亮島以及湖畔消落帶較大的碼頭、仁和、王家壩等村,栽植池杉、水杉、蘆葦等水生植物和水陸兩生植物以及銀杏、紫薇、春鵑等彩葉樹種達20多個品種計150余萬株(叢),治理消落帶面積超過20萬平方米。

華鎣山天池湖
在工程實施過程中,盡量保持原有的地形地貌,不做大的開挖,維持生物多樣性,不破壞生態系統;針對天池湖消落帶水位變動特點、生態環境現狀,通過基塘工程、林澤工程、復合結構緩沖工程,修復并構建健康的消落帶濕地生態系統,增強消落帶濕地的自我調節和維持功能,實現消落帶生態友好型利用。
天池湖濕地生態修復與保護工程立足實際,以濕地修復為基礎,以增強生態功能為切入點,將濕地修復與周邊荒山治理作為重點,把濕地修復與濕地景觀培育有機結合,充分發揮濕地在涵養水源、調節氣候、蓄洪減災等方面的生態功能,將消落帶景觀整治、產業鏈打造融為一體,實現生態產業化,全面保護好生態系統的完整性,著力構建起生物多樣性的生態系統結構和生物群落。通過濕地修復、保護濕地野生動植物,加大濕地保護管理力度等方式,使濕地生態系統功能基本恢復、華鎣天池湖創造出“天藍、水清、地綠、氣爽”的人居環境。
據天池鎮相關領導介紹,他們正確處理發展和生態的關系,因地制宜綠化天池湖。整合用好植樹造林、石漠化治理等項目資金,在天池湖畔仁和、五家坳等村連片發展“青脆李”333公頃;在湖畔廣泛種植各種觀賞樹木,并依托傍山靠水的地理優勢,積極在天池湖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之外,采取“政府投資入股、村組荒山折資入股、專合組織經營服務入股”的模式,發展休閑觀光旅游產業。“從曾經的賣‘資源’轉型為現在的賣‘風景’,不僅擦亮了鄉村振興的發展底色,同時也用實踐證明,在守護青山綠水中也能收獲金山銀山。”
而楊正茹是天池湖生態修復的直接受益人。她和丈夫曾小華常年在外經商、務工,聽說家鄉天池鎮仁和村被治理后的石漠化土地適宜栽植李子樹,便于2018年春天帶著積蓄,租下村頭250多畝石漠化土地栽植“青脆李”、“五月脆”等優質水果。當時,她和丈夫的心里懸吊吊的,“這石頭縫里栽不活李子樹怎么辦?!” 夫妻倆帶著忐忑不安的心情,栽植、護苗、修枝……直到幼苗一天天茁壯成長起來,夫妻倆緊鎖的眉頭才舒展開來。“這下我們終于放心了,石漠化土地上不僅能種李子樹,而且結出的果子比其他土質上的還好。” 楊正茹喜不勝收,今年是盛果期,大約產果5萬斤左右,平均每斤售價6塊錢,產值將達30萬多元。“既綠了山梁子,又鼓了錢袋子。這樣的事兒,干得!”
隨著對華鎣山天池湖水環境保護力度的進一步加強,天池湖水變清了,湖畔山變綠了,呈現出一幅“云落天池若鏡天,湖光山色綠黛敷”的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