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馬司
縱貫北京城東西的干道——朝陽門至阜成門,是僅次于東西長安街的第二條大干道。在這數公里的街路兩旁充斥著著名的文物景觀,景點,漫步在此,體驗京城悠久歷史、燦爛文物,有著不錯的感受。這條干道,你可知昨天的困難和沿途的掌故和歷史?在朝陽和阜成這兩座門樓之間,障礙物之多和閑事之繁在北京數一數二。
這條大街有著名皇家園林北海公園、景山公園。北海公園內瓊島白塔、團城秀色、湖水蕩漾、文物古香、林木青綠,總導致導致有人們流連忘返,是人們休閑的好地方。景山公園內煤山高聳、山頂樓閣,樹木花卉、滿山遍野、鳥語花香,大明君主家破國亡、命喪景山等使得游人休閑踱步,也少不了一些惆悵與思考。
北海公園、景山公園對面就是富麗堂皇、令人敬仰的明清皇宮紫禁城、故宮博物院院,每天大量游人匯集那里期盼看看數代君主生活過的地方。
1644年(清順治元年)五月,清軍進入北京,明崇被皇帝早已自縊。睿王多爾袞率領清軍,以吳三桂為前鋒,尾追李自成農民軍,初二日抵北京。明文武官員等出城外五里歡迎,多爾袞就是進的朝陽門,臨武英殿,處理政務……
大約在1960年前后,老舍先生有一次乘車經東四向西四西行,行經團城到北海大橋時,他贊嘆:“這真是世界上最美的一條路?!?/p>
朝陽門和阜成門都屬于內城的九座城門。過去出入內城的九門是有規定的,任何車馬須按規定的城門出入。朝陽門外一帶因糧庫多,故是走糧車的門;阜成門西直通門頭溝煤礦,故是走煤車的門。
原來,景山與故宮之間有相互連接的北上東門與北上西門,早在1931年就拆除了。解放后,在這里的豬市大街至沙灘段則被弓弦胡同和翠花胡同兩條窄小的小胡同所占據。這條干道也有象第一條大干道一樣的四座牌樓,東四牌樓、西四牌樓和北海兩側的金鰲、玉牌樓。
東四是由思城坊、仁壽坊、保大坊、明照坊四座牌樓組成;西四是由金城坊、鳴玉坊、積莊坊、安福坊四座牌樓組成。這些攔路虎一個一個均被拆除了,牌樓不存在了,但舊有地名仍保存下來并繼續使用。
朝陽、阜成兩門之間是個鬧市繁華地區,以地名稱呼不言而喻。如東四牌樓四周有豬市大街、錢糧胡同、豆腐巷、打狗巷;西四牌耬四周有馬市大街、羊市大街、驢肉胡同、羊肉胡同。
白塔寺東幾十米便是歷代帝王廟。歷代帝王廟俗稱帝王廟,明嘉靖十年(1531年)始建,其原址為保安寺,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建。清雍正七年(1729年)重修。是明清兩代皇帝崇祀歷代開業帝王和歷代開國功臣的場所,乾隆幾經調整,最后將祭祀的帝王確定為188位。乾隆更是提出了“中華統緒,絕不斷線”的觀點。它是中國古建筑寶庫中的精品,更是吸引海內外華人祭祖炎黃、頌揚先賢、增強歷史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文化場所。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接近西四路口,佛教名剎廣濟寺古色古香、幽靜有序、無彌陀佛。廣濟寺占地2.3公頃,始建于宋朝末年,名西劉村寺。明天順初年重建,成化二年(1466)憲宗皇帝下詔命名“弘慈廣濟寺”。1931年寺院失火焚毀,1935年重建。建筑保持明代格局,分三路,寺內珍藏許多珍貴文物,如明代三世佛及十八羅漢造像,康熙時建的漢白玉戒臺,乾隆年間的青銅寶鼎等。
緊鄰廣濟寺,西四路口西北角,有西四街樓,水泥木質結構,全體通紅,看似不太悠久,卻是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這座街樓始建于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而有資料說,這一年是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壽,祝壽的隊伍從紫禁城去頤和園要途經此處,修建此樓可以成為禁軍警衛的制高點,另外也可以遮擋一下破舊不堪的民房。
西四路口南50米左右,磚塔胡同旁,城內唯一的一座元代密檐塔,萬松老人塔。京城元代遺存不多,古塔城中保留實屬不易,萬松老人塔全稱為“元萬松老人塔”,是北京作為文化古城的早期標志之一,塔原為八角七級密檐式,清乾隆十八年(1753)重修時加高至九級。現塔為1927年葉恭綽等人集資重修。
西四路口繼續向東,有一座漂亮、雄偉的西式建筑,西什庫教堂,本名救世主教堂,俗稱北堂,是一座天主教堂,1703年開堂,曾經長期作為天主教北京教區的主教座堂,是北京最大和最古老的教堂之一。
特別是東四牌樓西邊有個隆福寺,西四牌樓西邊有個白塔寺。北京有“燕京八景”之稱,名揚天下。
北京也有“八大廟”之稱,年長人皆知隆福寺和白塔寺就是“八大廟”的主要寺廟。隆福寺為明景帝時所建,是京師巨剎,朝廷的香火院。這座廟原有五進大殿和東西配殿,兩旁有廂房七十多間。后來,八國聯軍侵略中國,一把火將隆福寺大半化為灰燼。隆福寺廟會在每月逢九、十舉行。
白塔寺始建于遼壽昌二年(1096年)。當時,遼主于陪都燕京建五色塔,各鎮一方。白塔是京城西方的“鎮物”。其余黑塔、青塔等四座塔早已湮沒無聞了。這座塔的下部,是一個葫蘆形的塔身,底盤直徑有三十多米。塔身上高聳著一個圓錐形的長箍,上小下大,分成十三節。頂上有一個圓形的花紋鑄銅傘盤,直徑九米多。盤的周圍掛著鐵鈴。盤上安放著一座小銅塔。從地面看去,這銅塔小巧玲瓏,其實它有五米多高。整個白塔高近六十米,相當于二十層樓房高。這座塔是佛舍利塔。佛,指的是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元代至元八年,元世祖忽必烈派人開發白塔,下令重修,并請了尼泊爾著名工匠阿尼哥率領八十名熟練工人來中國參加了白塔寺的修建工作。
這座塔端莊、宏偉,又有氣魄,象征著中尼兩國人民的傳統友誼。白塔寺廟會每月逢三、四、五、六舉行。
過去的北京,因有“八大廟“,所以一年之中幾乎天天有廟會,并且各具特色。這是當時北京商業交易的主要場所,直到五十年代初期仍堅持保留。
東四牌樓和西四牌樓在過去還是北京有名的燈市。燈市,是北京的民俗,是以燈節為內容而設的。明初,興于南京,后移北京。北京的燈節,是自十三至十七,其中十五為正燈,也是燈節的正日子。燈節的主要形式是張放煙火。街道市建,到處張燈,各色紗燈、玻璃燈、明角燈形狀各異上面畫著古今故事,還要冰燈、花炮等。此民俗到咸豐年間漸少,庚子后則瀕絕,燈市從此也就消歇了。
在這條鬧市繁華貫通東西的第二條大干道中,除開放了白塔寺,再加上北海、景山、故宮等名勝古跡外,還有中國美術館、魯迅故居、地質博物館等。從鬧市一變而為風景優美的長街。
北海旁邊不遠處,尚不開放,處于內部管理的大高玄殿古色古香。大高玄殿,明清皇家道廟古建筑,屬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高玄殿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因大高玄殿臨街大門是并排的三座門,此地又俗稱“三座門”,整個殿宇約占地1.3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約5300平方米。
走過人員熙攘、游人如織的北海、景山、故宮等重點旅游區,向東沿五四大街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北大紅樓,近代學生運動的標志性文物,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緊鄰的中國美術館,盡管不是文保單位,但其獨特的建筑形態總給人以美感。
朝陽門大街路北,有一處荒廢、充滿居民區的王府,那是孚王府。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清代規模較大的一座王府,曾作為胤祥、弘曉的怡親王府。1851年孚郡王奕譓成為宅子的主人,孚王府的名稱也因此得來。孚王府歷經了清王朝由鼎盛而至衰亡的歷史進程,承載了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