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遠異 楊雨清 丁錚

中圖分類號:TU98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1672-7053(2021)09-0149-02
1 華僑文化概述
近代來,隨著技術發展進步,很多人們與海外開始接觸交流,大批國人遠渡重洋謀求發展,但他們具有中華傳統觀念,因此形成了華僑文化。
華僑華人雖然遠居異國他鄉,但他們的行為舉止、思維觀念皆是以中華傳統文化為支撐。在異域生存的同時,與外部社會意識接觸,不可避免地在意識和觀念上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接受了異域文化的熏陶,不僅提高了眼界,在思維觀念上也更加開放包容。因此,華僑文化已經不再是純粹的中華傳統文化,其還具有多元性和包容性。
2 廈門菽莊花園概述
菽莊花園始建于1913年,是廈門鼓浪嶼上的著名旅游景點,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造園藝術。菽莊花園占地約2萬平方米,以“菽莊藏海”為題依海而建,全園分為“補山園”“藏海園”
兩大主體,小景拱衛,園區內還有許多文人篆刻,亦帶有文人園林的風格特征。由于臨海而建,常年受到海浪、臺風侵蝕,園區部分建筑在改建加固后,整體構造不變,但外觀色彩有了些許變化,所幸大體布局完好,現已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華僑文化在廈門菽莊花園中的應用體現
3.1 多元共存的造園理念
菽莊花園在其造園理念上,既體現了對傳統造園思想中自然山水的向往,也包容了西方園林藝術的人工雕琢之美。山上的觀景平臺,不僅是“補山園”的制高點還是作為進入菽莊的一個對景之處。對于點石的運用莫過于高約6 米、寬3 米的“枕流”壘石了,其屬于天然裸露的花崗巖蛋石,以其為藏海園的視覺中心建設了四十四橋,親筆題刻“枕流”二字。“枕流”石背后的“海闊天空”,是為明張二水先生所寫。
菽莊花園在園林特色景觀命名上引經據典,亦有懷念林家板橋園林之意。既保留了中國園林追求的意境美,又融匯了西方藝術追求的形式美,集中體現了中西園林藝術多元共存的設計理念。這也是華僑文化作用在園林造景中的典型特征。
3.2 巧于因借的空間布局
菽莊花園的選址布局與中國傳統園林相地明顯不同,受西方人喜愛臨海別墅的審美影響,選擇了鼓浪嶼海岸邊的一片區域,臨海而建,因此園中許多建筑材料選用了能抗海風、耐海水腐蝕的水泥、混凝土、石板等,建筑選材因地制宜,外觀簡潔大氣,既有中式曲橋造型,又不拘泥于傳統形式。
在菽莊花園的空間布局方面,最具特色的便是其借山藏海的造園手法,因地形特點和功能空間,將整個園區劃分為多個部分,并以“藏海園”與“補山園”兩個部分為主體,園林入口處見不到內景,在穿過月洞門后,移步異景,廣闊的大海與蜿蜒曲折的四十四橋便映入眼簾。區別于傳統私家園林造園布局的緊湊精巧,在藏海園的布局中采用了動靜對比的手法(圖1),其動景以藏海園為主,通過四十四橋將海水引入內湖,藏海于園內,同時,以四十四橋為界,左邊是清漪湖,右邊便是大海,湖水平靜、海浪呼嘯,一動一靜,相得益彰。補山園中的十二洞天假山在空間營造上也別有一番韻味,以就地取材的砂巖、礫巖、頁巖等混以水泥構筑成的景石大假山,依托十二地支的理念,山中設有十二個洞石,洞洞相連,曲徑迂回,石臺高低錯落,石洞中設有石桌、石椅、石床等,恍若神仙洞府,超凡脫俗。假山中設有十二生肖石雕,分散藏匿其中,待游人探索發現,營造出充滿理想童趣的游憩空間。
3.3 風格多樣的景觀小品
菽莊花園營建于中西文化交融的背景之下,在景觀小品方面受西方思想的影響尤為突出,具體如下:(1) 藏海園內的招涼亭與傳統中式景觀亭風格截然不同,傳統景亭的頂部為尖頂、施瓦,結構上多以木作常見,而招涼亭造型簡潔大方,亭子頂部為平頂,檐柱為西方紅柱,亭身粉白,檐枋為西式拱門造型,以石膏線裝飾,亭子兩面各開一個傳統扇形景門,中西元素雜糅其中(圖2);(2) 十二洞天上的山亭也是平頂紅柱白墻造型,在樣式上與招涼亭有著細微區別,建筑外立面簡潔,亭內頂部有一排整齊的藍色橫梁,藍白相間頗具地中海風格(圖3);(3) 補山園中的茆亭能從其中看出濃郁的南洋風格,其為三角涼亭,體量較為輕盈通透,以木結構為主,屋頂采用大坡頂,仿茅草屋頂裝飾,三面立柱則采用類似于芭蕉樹的樹干進行支撐,亭內座椅為竹編構造,與周邊小橋池水相結合,體現了崇尚自然、回歸自然的意境(圖4);(4) 在息亭附近有一個五角廊亭,造型通透簡潔,頂部以大量植物根系覆蓋,綠植鮮花垂落,頗有歐洲花鏡的意味;(5) 除了風格多樣的景觀亭,菽莊花園在置石藝術方面也頗具特點,與傳統園林疊山造景喜用太湖石不同,菽莊花園的十二洞天假山就地取材,以多色砂巖、亙巖、礫巖等混合水泥壘疊而成,粘連性好,易于塑造;(6) 補山園的造景中吸收了日本的造園技法,在池水里點綴了些許石燈籠,體現出日本的禪意庭院風格特點。
3.4 中西結合的植物造景
菽莊花園內植物造景極為豐富,入園處的濱水平臺多以盆景裝飾,在招涼亭到息亭的路上,又能見到仿若置身于歐洲花園的造景手法,道路兩旁幾何化規整的歐式花圃,順著道路向前延伸到了補山園,在一池碧水上以條石砌筑板橋,中置景亭,水面栽培睡蓮與荷花,形成了魚戲蓮葉之景,優雅風趣,極具傳統造園特色。而在補山園通往頑石山房的路上,道路一旁則是平整過的草坪,精心修剪過的植物景觀,錯落其上,整體的修剪性較強[8]。區別于中國古代園林造園藝術在花木種植上講究的自然美學而言,其更具歐洲園林講究對自然加以調整、喜愛將樹木修剪成幾何造型和排布勻稱等特點。在一個園林之中,中西風格拼貼如此緊密,實屬罕見。
3.5 多元文化的庭院水系
理水是園林藝術中最為主要的元素之一,水景的存在為園林增添了生氣,同時還營造出了一種空間藝術效果。在造園藝術中,有引自然之水、也有造池蓄水,山水交相輝映。園林中若有大型水體,就能營造開闊平靜之感,但在古典園林中,尤其是江南私家園林中的水體常見于小而精,營造“小中見大”“以少勝多”之意。在水景的營造上,表現為更加開放舒展,常伴隨有西式噴泉的出現,但更多的還是以傳統園林的理水方法為主體。
鼓浪嶼菽莊花園在園林水系的造景方面與江南傳統園林不同之處在于,其巧妙的借用了地理位置的特殊之處,庭院依海而建,借山藏海,巧為布局。藏海園即是利用花園位于海邊的天然地理環境而設計建造的一個景點,不設圍墻,視線透過藏海園能看到大海,令人耳目一新。站在高點,游人可以把藏海園與補山園的水系盡收眼底,形成視覺上的強烈對比(圖5),這是菽莊花園在南方園林中的不同之處。而補山園卻充分顯示了南方園林理水的特點,對于南方私家園林而言,由于規模有限,常會采用集中用水的形式。園林以水體為中心,進行疊山置石,使得有限空間得到延展、開闊,這種形式多見于中、小型的園林。
3.6 建筑道路中的風格材質創新
菽莊花園臨海而建,受地理環境影響,在地面鋪裝上需要考慮防潮、防水、抗腐蝕等功能,整個園林的地面鋪裝以閩南地區的磚石為主,以鵝卵石進行點綴,用以鋪地的圖案大部分以彩色鵝卵石拼貼出的圖樣為主,可以從中感受到西方的裝飾藝術風格,在補山園中亦有體現。在建筑材料上,有別于中國古代造園的順應自然的方式,在假山筑造中就大量使用了洋灰、灰泥等材料。園中有一景,名為頑石山房,為園主林爾嘉先生讀書修養之所,以“頑石點頭”的典故命名,該建筑于壬秋閣、眉壽閣的中式亭頂樓閣式建筑不同,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整體帶有西式風格特點,造型獨特考究,在門窗上均有西式露臺,廊道的拱券帶有古羅馬裝飾。
4 結語
菽莊花園通過其獨特的造園手法,立足于中國傳統造園思想,同時又借鑒了西方的園林美學與先進的材料技術的使用,在設計營造上體現出兼并包容、中西結合的特色。將華僑文化與園林藝術完美融合,成為了中國沿海地區造園的典范。近代以來的歸國華僑,以他們所經歷、所感受的海外文化,兼收并蓄采納眾長,將其精髓與中華文化結合,因地制宜,為近代中國園林建筑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路徑。這種多元融合所形成的折衷主義風格,讓鼓浪嶼在國際上享譽盛名,成為近代以來中西文化交相輝映的藝術之島,是不可多得的世界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