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
夢想就是一種讓你感到堅持
就是幸福的東西
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評價說:“青蒿素,是中醫藥給世界的一份禮物。”但在橫空出世的背后,是多年的潛心研究,團隊密切協作,執著科研攻關,從浩如煙海的中醫典籍中獲取靈感,才被發現和提取出來,使之造福人類。
古人云:“心心在一藝,其藝必工;心心在一職,其職必舉。”古往今來,不管什么領域或行業,定力是成事之基,專注是成功之道。反之,心浮氣躁、急功近利,無論為學還是創業、為政還是創新,都是大忌。
近讀一篇題為《等不及》的文章,文中歷數看電影、看演出不等演完就提前退場,坐飛機還沒等飛機停穩,就匆匆往通道里擠的不文明現象,作者深有感觸地說:“不知為什么,現代人越來越急迫,越來越浮躁,越來越焦慮,總是迫不及待,總是神色匆忙,似乎一分一秒也等不及了。”“我不知道是什么在如此急切地催促人們,但可以肯定的是,絕不是時間。”那么究竟是何原因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心浮氣躁,缺乏“平和安靜的心境”。
“現代人的身上都按下了快進鍵。”一位環游世界的人感嘆。一門心思走捷徑,結果卻陷于最崎嶇的險路。之所以會這樣,就在于從夢想到現實之間缺乏堅固的橋梁,或者只有海市蜃樓般的幻影。追求高利潤,不惜降低質量標準,滋生了多少安全隱患?迷信“成名要趁早”,大好年華卻定不下心來認真學習、思考,又回響起多少青春的嘆息?有燃燒的激情而無務實的路徑,有華麗的目標而無扎實的過程,即便能圖得一時之快、收到一時之效,但卻種下了長久之患,衰減了前行的后勁。因而,浮躁是發展的大敵,也是阻止人生出彩的藩籬。以此心態看問題、做事情,把握不了現在,更贏不了未來。
想起王羲之的書法,有人評論是“飄若浮云,矯若驚龍”。這8個字看似略帶夸張,細細琢磨起來,卻很到位,它說出了王羲之書法柔的方面,“浮云”二字包括了灑脫、靈活、變化、多姿等;又說出了剛的方面,“驚龍”二字包括了力度、法度、雄健、遒勁等。短短的評語,沒有鑒賞水平的人是說不出來的。作為中國人,誰也不能丟開書法這傳世之寶,但也存在令人不滿意的地方,主要是有些習字的人心態浮躁。急于進入書法家的行列,急于想讓自己的字傳遍四海,于是丑書、吼書、射書盛行,他們以毫無章法替代創新,以恣意涂抹掩蓋淺薄,以丑為美,以怪為奇,弄得書法亂相頻出。
學者錢理群回顧自己的學術道路,特別談到導師王瑤對他的教誨。有一天,王瑤對弟子錢理群說:“我知道,你已經39歲了,年紀很大了,你急于想在學術界出來,我很能理解你的心情。但是,我勸你要沉住氣,我們北大有個傳統,叫做‘后發制人。有的學者很年輕,很快就寫出文章來,一舉成名,但缺乏后勁,起點也就是終點,這是不足效法的。北大的傳統是強調厚積薄發,你別著急,沉沉穩穩地做學問,好好地下工夫,慢慢地出來,但一旦出來就一發不可收拾,有源源不斷的后勁,這才是真本事。”錢理群謹遵師囑,終成一代大家。
俗語說:“熱鬧的大街不長草。”浮躁的世界里連草都不長,還奢望什么莊稼與碩果呢?現實就是這樣,一個人要想有收獲、有成就,就必須用自己的安靜去擊敗自己的浮躁。“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云變態中”,事物雖復雜,只要靜觀深悟,就會格物致知,得事物之理,得和諧心態。有一位學者去英國考察,看到牛津大學的草坪很好,于是向園丁詢問經驗。園丁說沒有什么經驗,就是要不停地澆水,只不過要澆900年。澆灌夢想,時間不是唯一的尺度。有只爭朝夕的心氣,更需有日積月累的實干,這既是方法論,更是改變世界的信念。
(責任編輯/劉大偉 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