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長才
愛國之心,實為一國之命脈
王淦昌是江蘇常熟人。抗日戰爭時期,他將家中的白銀首飾捐出來,用來資助軍隊打鬼子,而自己卻過著一貧如洗的生活。1961年的一天,他在莫斯科約見了中國駐蘇大使劉曉,掏出了自己平時省吃儉用積累的14萬盧布(約合人民幣近3萬元),請劉大使轉交給飽受自然災害的祖國人民。劉大使不收,他動情地說:“游子在外,誰不惦記家中的父老鄉親?給家中父母用錢,這是理所當然的事。現在眼看著國家遇到困難,我作為一個中國人,難道不應盡一點兒心意嗎?”聽到他擲地有聲的話,劉大使只得收下。解放后,王淦昌先在第二機械工業部工作,后來中央調他去研制兩彈一星,他就成了隱姓埋名的科學家,長期無法與家人相見。但他毅然決然服從祖國的需要。當時,他寫下了“我愿以身許國”的誓言。從此,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核研究之中。經過王淦昌等人的不懈努力,我國成功爆炸了原子彈、氫彈,衛星也上了天,王淦昌成為我國“兩彈一星元勛”。
舍小家,為大家,是人生應有之義。王淦昌堪為有優秀家國情懷的楷模。
蘇州潘家擁有兩只鼎:大盂鼎與大克鼎。潘祖年臨死前對妻子潘達于說:“這兩只鼎是國寶,你一定要守護好,千萬不可視人。”抗戰期間,日軍進犯蘇州,蘇州人紛紛逃離家園。逃出城的潘達于想到家中兩只鼎還沒穩妥地藏好,又匆忙返回家中。此時日軍飛機炸毀了蘇州電廠,在黑暗中她借助從屋頂射進來的月光,在房里挖了個大坑,用木箱裝好兩鼎,放進坑里埋好,然后把坑填實,上面修飾得完好如初。日久天長,因木箱腐爛,地面凹了下去,她又把鼎取出,放進一間人不常去的屋里,上面堆滿了破爛,使人想不到這里會藏有寶物。解放之初,潘達于把這兩件珍貴的文物獻給了上海博物館。該館舉行隆重儀式,給潘達于頒發了獎狀,也獎了一筆錢。潘達于只接受了獎狀,卻把獎金退了回去。有一次,潘達于帶孫子去上海博物館參觀,當孫子看到大克鼎是他家捐獻的時,就問奶奶:“你為什么不把它放在家里?”潘奶奶就說:“放在這里,一是安全,我們放心;二是大家都能看到,值!”
凡事以國家利益為重,做到了這一點,當是賢達之人。潘達于舍命保護國寶,又自愿將其獻給國家,她杰出的愛國良行,永載史冊。
李淑芳,遼寧沈陽人。她原是位女企業家。有一次,女兒勸她,年紀大了,也該悠著點了。李淑芳于是決定帶領全家人出國旅游。在埃及游玩時,突遇武裝暴亂,他們下榻的酒店極不安全,日夜都能聽到猛烈的槍炮聲,人們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還有人寫下遺書留給國內親人。正當他們感到無助時,中國駐埃及大使館派員來勸慰他們不要害怕,祖國已派飛機專門接他們回國。李淑芳與兒媳先回到沈陽家中。這年春節的清晨,李淑芳與兒媳在天安門廣場觀看升國旗儀式,心里格外激動,她想:“我該給國家做點事。”回家后,李淑芳就把自己準備買房的400萬元義無反顧地捐出來,成立了遼寧省國防教育基金會,她要讓全省人民更多更好地接受國防教育與愛國教育,樹立牢固的愛國思想,并有始終不渝的愛國之行。
愛國是最高的美德,李淑芳用買房的巨款設立遼寧省國防教育基金會,播撒愛國思想,實在可敬可贊。
家很小,讓每個人日日牽系;國很大,滋育代代炎黃子孫。正如《國家》的歌中唱道:“都說國很大,其實一個家……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有了強的國,才有富的家……國的每一寸土地,家的每一個足跡。國與家連在一起,創造地球的奇跡。”“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應永遠刻在我們心頭。
(責任編輯/劉大偉 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