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青
子不教,父之過
有個朋友說自己10歲的小侄子,成績優秀,名列前茅。英語也不錯,奧數、圍棋、輪滑等業余項目也出類拔萃。看起來,這孩子就是現實版的“別人家的孩子”。然而,這孩子出口就是:“我這么優秀,我的爸媽配不上我。”因為他爸做生意,媽媽無業。真的無法想象,這是一個10歲孩子說的話。
我想任何父母,如果孩子這樣評論自己,內心應該都無法淡定吧。被自己的孩子瞧不起,這是一種怎樣的悲哀?心理治療師薩提亞說:“孩子沒有問題,如果孩子有問題,那一定是家長的問題?!蔽覍Υ松钚挪灰伞?/p>
孩子為何變成這樣,和父母的教養方式息息相關。
如果說,父母像土壤,孩子就是植物,好的土壤才能滋養好的植物。這個10歲孩子給我上了一課,他時刻提醒我,在家教中,不要忽略和孩子之間的感情溝通。子女教育就好比是劍,人文素養是手。如果手不靈活,不會使用劍,不僅會讓孩子焦慮,更會讓孩子受傷。為了避免孩子的鄙夷和排斥,前提在于讓孩子欣賞父母。
如何讓孩子欣賞父母?
2000多年前,孔子教育弟子曾子做人要誠實。曾子是個十分守信的人,有一天,他的妻子去集市買東西之前,為了安慰哭鬧的孩子,告訴孩子:“回家之后就殺豬,做你最喜歡吃的豬肉。”當妻子從集市回來后,發現曾子正在磨刀準備殺豬給兒子做肉吃。她急忙攔著曾子,家里就養了這么幾頭豬,都是逢年過節才殺的,你怎么能把哄孩子的話當真呢?曾子說:“父母在小孩子面前不能撒謊?!焙⒆幽暧谉o知,會從父母這里學習知識、聽取教誨。假如父母現在說謊騙他,相當于教他以后去騙人。但愿天下父母,以身作則,告訴孩子這個簡單又深刻的道理。曾子言出必行的作風,為孩子的一生奠定了誠信的基石。言而有信,是一種高貴的品質。對孩子言出必行,是最好的教育。
教育家克魯普斯卡婭說,對于雙親來說,家庭教育首先是自我教育。如果家庭教育是樹根,那么孩子則是樹上的果實。家庭教育是根的教育,假如根基不厚,沒有足夠的養分,卻期盼樹干茁壯,果實累累,這很不現實。
當下,父母都特別注重對孩子的教育,殊不知孩子是父母的縮影。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無非就是自身不斷學習和成長。想起一個熟人的孩子說:“我媽媽愛打麻將,喜歡看腦殘電視劇,不愛收拾自己,邋里邋遢,是個沒用的中年婦女?!蹦隳芟胂髥??這樣的話出在一個小學生的嘴里。不得不讓人深思。
我被一則新聞感動,一位50歲的媽媽陪女兒考研雙雙被錄取。由于女兒參加兩次考研都以失敗告終,準備第三次考試時,媽媽感覺女兒復習狀態不理想。為了鼓勵女兒認真考試,媽媽決定用實際行動感染孩子,于是她也報了研究生考試,陪女兒一起復習。多年母女終成校友,這神奇的緣分是媽媽爭分奪秒爭取來的。你希望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你首先要成為什么樣的人。教育孩子,家長不能以督促者的身份出現,而是以一個領跑者的身份率先向前。你催他、吼他、逼他、罵他、打他,遠不如陪他一路前行。
真正的教育,從來不是點石成金的技巧,而是一段春風化雨、自然潤物的過程??突f,態度決定一切。子女教育任重而道遠,在教育路上,樂觀的生活態度會將事情推上正軌;而消極的態度,則能毀掉所有的努力。
常言道,父母是子女認識世界獲取知識的第一所學校。很多父母要求子女成為某種類型的人,那么,你自己是否做過這樣的示范?也許,你要求孩子做到對父母絕對誠實,但是,你自己是否從不欺騙和撒謊?你希望孩子不偷懶,你自己是否勤奮?家教不是說教,而是父母的言傳身教,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形成。育人先育己。養育孩子,就是在重塑自己。每個孩子在最開始都是一塊潔白無瑕的璞玉,孩子能否成器在于父母如何雕塑。
(責任編輯/劉大偉 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