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斌
“清初學者黃太鴻在《西游記證道書跋》中考證《西游記》篇中多金陵方言。”吳承恩是淮安人,但實質上,這部傳世名著與南京淵源深厚。現流傳最早的刊本就是金陵世德堂本,金陵世德堂本序的作者陳元之也是應天府(今南京市)人。除此之外,《西游記》最早也是在應天府校訂問世。
從明嘉靖十年(1531)后的十幾年間,吳承恩經歷數次科考,依然名落孫山。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吳承恩被錄為歲貢生。明代的“五貢制”是對老秀才鄉試落第的安慰,有10年以上的廩膳生資格的秀才,才可以錄歲貢,然后再候選低微的官職。明朝的歲貢生,少數可以立即選官,絕大多數要入太學。這年,約44歲,壯年的吳承恩被分配到南京國子監讀書。此后十幾年間,吳承恩一直是南京國子監的太學生。至63歲時出任浙江長興縣丞為止,吳承恩在秦淮河畔度過長達20余年的光陰。
吳承恩在南京國子監讀書期間,與應天府社會各階層有了更廣泛的交往。還經常與應天府文士詩酒流連,分韻賦詩,由于他的詩詞曲清雅流利,為人嘖嘖稱奇。所以,就連南京國子監的司業(管學習的副太學長)朱大韶,也樂意不計師生之別,觴酌交馳,吟詩作賦。
此間,吳承恩還在應天府結交了許多文友。其文友吳子充以詩聞名。明嘉靖中,吳子充避倭亂,來到應天府,喜愛十里秦淮,在東水關造長吟閣居住,并為此閣作詩(據考證,長吟閣后改為書場,著名說書藝人柳敬亭常在此說書)。在國子監讀書的吳承恩常來長吟閣飲酒賦詩。吳承恩曾和詩《和吳山人長吟閣因贈》,詩云:吳翁愛閑長不閑,風騷渺矣心追攀。置身百尺有高閣,舉目四圍皆好山。幽花俯檻水聲雜,小雨鉤簾云影斑。飛仙指顧共客與,笙鶴時聞天外還。
可以說,位于雞鳴寺附近的南京國子監,十里秦淮流域的東水關,夫子廟、桃葉渡、長吟閣一帶是吳承恩流連、活動最多的地方。吳承恩沉浸在這一帶濃郁的應天府鄉音和方言的氛圍之中,耳濡目染,為創作這部中國古代浪漫主義文學的巔峰之作《西游記》,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語言素材。
(選自《金陵晚報》2020年1月4日第9版,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