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洋 朱新菲

中圖分類號:G845 ? 文獻標識:A ?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1)06-054-01
摘 ?要 ?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錄像觀察法等研究方法,對中國女子網球職業運動員張帥參加2020法國網球公開賽的成績進行統計分析。通過對比,發現張帥與對手之間的差距,并提出相適應的建議,以期為當代女子網球的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 ?張帥 ?法國網球公開賽 ?技戰術
網球運動孕育在法國,推廣在英國,在美國普及和興盛。法國網球公開賽作為“四大滿貫”賽事之一,吸引了當前幾乎所有世界頂尖網球選手參賽。張帥作為我國“大器晚成”的女子網球運動員,本文選擇其作為研究對象,對她的研究能夠對我國女子網球訓練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在新冠疫情這樣嚴峻的情形下,張帥在歐洲征戰兩個月后成功突破了自己,打入了個人法網16強,成為第3位打入法網第二周比賽的中國球員。因此本文以2020年法國網球公開賽為例,深入了解張帥的比賽發揮情況,找出張帥在比賽中技戰術發揮的問題以及她與對手之間存在的技術差距。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文以2020年法網女子單打比賽張帥和其對手的4場8盤比賽的技術統計為研究對象,技術指標主要選取發球、接發球、網前技術、制勝分和非受迫性失誤。比賽場次分別為:第一輪張帥VS凱斯;第二輪張帥VS科內特;第三輪張帥VS布雷爾;第四輪張帥VS科維托娃。
(二)研究方法
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查閱中國知網關于網球技戰術分析博士碩士論文,并采用錄像觀察法觀看張帥本次參加2020法國網球公開賽的比賽視頻,為總結張帥與其對手的技戰術特征搭建理論基礎。
二、結果與分析
(一)張帥與對手身體形態特征比較
表1 ?張帥與對手身體形態特征比較
姓名 張帥 凱斯 科內特 布雷爾 科維托娃
克托萊指數 350.28 372.88 366.28 364.16 384.61
克托萊指數表示了一個人的發育程度和肌肉質量。由表1可以看出,張帥的克托萊指數低于其他幾位運動員,說明他們的發育程度以及肌肉質量是高于張帥的,因此這也提醒我們在選材上可以采用克托萊指數作為參考標準。
(二)接發球技術
張帥前三輪接發球得分率反映了張帥接發球得分能力較強,一發得分和接一發得分的能力明顯強于二發得分和接二發得分的能力,在接發球的控制上要強于對手,更容易破掉對手發球局。第四輪則恰恰相反,張帥在面對進攻型球員時破發率不高,如凱斯和克維托娃。證明張帥應該提高自己的接發球得分能力和破發能力。總之,在每輪比賽的接發球方面,張帥的接一發得分率優勢較為明顯,而在接二發得分率方面,勝負雙方基本一致。
(三)網前技戰術分析
張帥在比賽中的上網意識是比較強的,在面對科內特和布雷爾時上網次數較多,但在面對凱斯和科維托娃時上網次數明顯減少。證明在這兩場比賽中,面對進攻型選手,張帥更多地是運用底線正反手抽擊球技術。另外,在前三輪中的上網成功率網前技戰術水平比較穩定,無論是主動上網還是被動上網都能夠得分,但在第四輪中張帥的上網成功率卻與對手相差不大。
三、結論與建議
在張帥的接發球階段,張帥的前三輪接發球得分率均高于對手,反映了張帥在每輪比賽中掌握比賽主動進攻的次數較多,在接發球的控制上要強于對手。在接二發得分率方面,勝負雙方基本一致,但科維托娃會搶二發,擊出制勝分。張帥在第四場和科維托娃的比賽中失利的原因是張帥在發球的質量、速度、旋轉上不如克維托娃,尤其是二發的發球效果。在接發球得分率和破發率上張帥有待加強。
在直播和錄像中觀看張帥的法網比賽視頻,發現張帥在紅土上的網球移動步伐還不夠靈活,完全是硬地上的步法移動,對于紅土上的步法——滑動還不能很好運用,這是張帥急需加強的。張帥在這屆比賽中有個很大的突破,就是上網成功率比較高,截擊和高壓球且得分率相當高。這兩項網球技術在以往的張帥比賽中很少看到。張帥之后可以加大網前技戰術的訓練,豐富自己的網前技戰術。不僅如此,張帥的體能還有了很大的提高,這也能從她和小將布雷爾的比賽中窺見一斑。這應該與她疫情期間在國家體育總局進行的冬訓有很大關系。這也提醒我們要注重網球運動員的身體素質,在比賽前需要多訓練自己的耐力和堅韌的意志。
參考文獻:
[1]劉傳征.2014年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李娜發球技戰術特點分析[D].西寧:青海師范大學,2015.
[2]徐磊.2013年法網比賽中李娜與對手接發球技戰術對比研究[J].體育科技,2013,34(05):50-54.
[3]凌雪平.2016年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張帥與其對手技戰術對比分析[D].廣州:廣州體育學院,2018.
[4]白晗.2016年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張帥的技戰術分析[D].武漢:武漢體育學院,2018.
[5]王思玉,顧星晨.2019年法國網球公開賽男子單打決賽技戰術分析[J].安徽體育科技,2020,41(04):36-39.
[6]米敏錚.2019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男子單打前四強技戰術分析[D].延安:延安大學,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