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月琴
中圖分類號:G807.3 ? 文獻標識:A ?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1)06-071-01
摘 ?要 ?體育中考是自國民素質教育全面開展以來的重要成分之一。對于接受九年義務教育的學生來說,若想成為國之棟梁,就不僅要做到品學兼優,而且還要將身心健康發展作為學習的一部分,積極響應國家“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策略,勞逸結合。
關鍵詞 ?備戰 ?體育 ?中考
將體育項目納入學生的升學成績中,不僅提高了體育教育在教學系統中的地位,引導家長鼓勵孩子出去鍛煉,更能為莘莘學子打下來扎實的健康基礎。在現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不但需要學生豐富的知識儲備和高超的實踐技術,是否能接受高強度的工作也是衡量人才的標準之一。本文結合筆者近幾年的教學經驗,通過觀察學生的表現,特別是在九年級期間分配于鍛煉的時間以及方式,提出了如下建議。
一、明確目的,抓好基礎工作
體育中考,是貫徹執行《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體育工作,這在學校、社會、家庭等方面都有著重要的作用。作為初中升學考試的科目之一,其作用不僅僅是通過一項考試科目來強制學生去進行固定方向的體育鍛煉,而是通過引導和潛移默化的方式方法,消除初中生對于健康鍛煉不積極的態度、教師輕視體育課甚至侵占體育課的行為,以及家長盲目灌輸孩子“學習知識最重要”的思想。教師作為學生的領路人和指引者,要讓學生從小增強鍛煉意識,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積極落實陽光體育運動,從而讓學生“不偏科”,走路不“靠邊”。
(一)確立責任制
學校作為主要責任方,要將體育中考重視起來,成立以校長為主體,各系、班主任為組員的領導小組,扎實推進體育工作,明確目標,將每一項內容都安排一位獨立負責人,確保考試備戰期間無論流程方面還是意外事件處理方面都可以有專人負責解決。在場地及器材方面,需要各部門有效進行協調,以班級為單位,有條不紊地安排備考及考試次序,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最大程度得到鍛煉。
(二)合理鍛煉身心
體育教師作為專業人員,需要在課前合理規劃好學生的鍛煉方式,針對每一名學生調整訓練方法;在課上,要耐心教導學生體育項目的動作技術要領,特別是高強度的體育項目,要讓學生克服心理困難,以“高要求、高標準”的模式進行訓練,讓學生可以取得一個較好的成績。
(三)嚴格掌控平時成績
學校應利用課上、課間的時間,通過記學分的方式督促學生進行體育鍛煉。各體育老師及各班班長、班委,要按時記錄每一名學生的體育鍛煉狀況,備注其身體及學習狀態,從而為有序調整學生的鍛煉模式提供依據。需在合理間隔時間進行體育考核,將平時成績納入最終的體育考核成績,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做到相關數據記錄合理有據,特殊情況需表明主要負責人后再行決定。
二、科學規劃,有效開展體育備考
進入“十四五”以來,大數據時代到來,科學教育也呈現出“百家爭鳴”的態勢。作為中考項目之一,學校與家長應積極協調、科學制定計劃,讓學生每一分鐘的鍛煉都能獲得效益。
(一)抓好七年級、八年級的教育教學工作
體育中考不能僅在九年級階段進行臨陣磨槍,而是需要從初中入學開始就牢牢抓準體育教學工作,將這項考試項目作為長期的教學項目進行合理規劃,避免學生因長期不鍛煉,只是在九年級盲目進行加班加點突擊訓練造成的不可挽回的影響。學校要在學生入學伊始就開始記錄學生的身心健康狀況,做到“不盲目,無死角”的科學鍛煉。七年級階段要打好基礎,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將長跑作為學生日常的作息項目之一;八年級階段要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進行針對性訓練,并讓學生學會互幫互助,組成學習小組,相互鼓勵,有效提高體育成績。
(二)優化教學方法
首先,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主要負責教師要時刻跟進國家所下發的教學項目及教學要求,確保掌握每個體育項目的考試要求,以此為準繩合理有效地規劃教學方式,積極帶領學生投入教學之中。其次,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枯燥地體育鍛煉變成生動有趣的課堂,讓學生忘記身體的疲憊而獲得心靈上的愉悅。具體方式如組織班級間的比賽或開展體育游戲等方式。
三、消除隱患,確保體育備考安全
體育教學大多在戶外進行,因此,教學安全是不容忽視的。中考體育的根本目的是鍛煉學生的身心健康,若在運動過程當中出現意外就顯得舍本逐末。因此,學校要加強安全防范措施,各體育小組需要定期檢查場地、器械的磨損狀況。班主任及班長、班委要監督班里學生的健康狀況,做到“早預防,早解決”。對于有特殊狀況,如殘疾、生病等學生,學校要拿出合理的解決方案。對于耐力較差的學生,在進行高強度體育項目時要時刻關注,避免意外的發生。
四、結語
體育中考關乎學生的切身利益,影響著學生的終身發展。學校作為體育教學的組織者,要做到知行合一,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積極健康的環境;社會要做好相關的協助工作,在場地、器材方面要精益求精,確保學生的利益不受損害;家庭要做好監督工作,既要為學生鼓舞打氣,也要在必要的時候給予獎懲。只有三方協同一致,學生才能練就出色的身體素質,才能考取一個理想的體育中考成績。
參考文獻:
[1]楊光榮.體育訓練方法[M].武漢:武漢工業大學出版社,1996.
[2]張子沙.體育教育心理學[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
[3]董國珍.學校體育運動訓練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