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鳳

有兩位美國經濟學家做了一個實驗。他們把參與者分成A、B兩組,給A組每人一個杯子,并告訴他們:“這個杯子歸你們所有了,你們可以選擇把它帶回家,也可以把杯子賣掉。”同時給B組一筆錢,并告訴他們:“你們可以把錢帶走,也可以用這筆錢去購買A組的杯子。”
實驗的結果是,A組里面愿意賣出杯子的人,給出的定價平均數是5.79 美元;而B 組里面愿意購買杯子的人,給出的定價平均數是2.25美元。
兩組人給出的心理價格預期相差了3.5美元,也就是說,擁有杯子的人認為杯子更值錢,擁有錢的人則認為杯子不值錢。但杯子是同一種杯子,為什么會這樣呢?
答案是稟賦效應。這是經濟學中的概念,它源于一種人性本能:一個人一旦擁有某項物品,那么他對該物品價值的評價,要比未擁有之前大大提高。
日常生活中,稟賦效應非常常見。我認識一位長輩,手里有一套房子,掛在房產中介網上一年多也沒賣出去,主要原因就是他把房屋的價格定得太高了。他擁有房子,因此覺得房子更值錢,看到的都是這套房子的各種優點:南北通透、樓層適中、公攤面積小……而潛在買家們擁有錢,卻覺得這套房子沒那么值錢,看到的都是各種缺點:裝修成本高、沒有電梯、小區綠化少……
仔細分析后,大家會發現這些優缺點基本是同一件事情的兩面,如果懂得稟賦效應,也就能夠更理性地對房屋的優缺點做出評判,更準確地把握買方的心態,從而更快地達成賣房的目標。
很多時候,人們的行為是不理性的,經常會損害自己的利益,比如堅持不肯讓價,增加了房屋的空置期;再比如賣掉那些賺了錢的股票,反而將虧錢的股票攥在手里……想要糾正這些行為,必須懂點經濟學。
普通人學習經濟學,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的各種行為,從而更好地規劃自己的生活。還是拿賣房子來舉例。
我的那位長輩,房子是三年前花費180萬元購買的,可三年過去了,該地區的房價卻沒怎么漲,現在行情還是180 萬元左右。這也是她標價過高的原因之一。180 萬元買的房子,絕對不接受以180萬元的價格賣出,因為算上三年來的通貨膨脹,就等于虧了——這種對損失高度敏感的心理叫“損失厭惡”。
有人會說,掛了一年還沒賣出去,可房子還是自己的,也不算虧吧?其實還是虧了,早點把房子賣了,拿著房款去投資滬深300基金,去年大概能獲得30%的收益;就算存銀行理財,也能獲得約5%的收益——這種潛在賺錢機會的損失,就是“機會成本”的損失。
沒早點賣出去,發現自己的財富在通貨膨脹中縮水了,還損失了機會成本,然后更不舍得降價了,甚至還想漲價,想把所有的損失一把賺回來,這是很多賣家的共同心態。但買家可不管這些。所以,這種漲價多半只會帶來更多的機會成本損失——這種已經產生且不能由現在或將來的任何決策而改變的成本,就是“沉沒成本”。
可以看到,僅僅賣房一件事就包含好幾個經濟學概念。我們只有徹底理解這些概念,才能理解自己一些本能行為的邏輯根源,從而知道如何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