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紅生

流經茅臺鎮的赤水河

茅臺風景
乘著清涼的風,汽車沿著遵義至茅臺的高速公路在崇山峻嶺中穿行。離古鎮愈近,愈感神秘,我也愈加興奮,因為將要一睹其千年風韻。
茅臺古鎮深藏在群峰環繞、逶迤綿延中,一條不算寬闊的河流波光瀲滟,貫穿全境。這是從深山溝壑里流淌出來的百回千轉的赤水河。兩岸建筑鱗次櫛比,色調統一,窗格鏤花,古色古香,頗有江南園林的韻味。藍天上,白云飄飄悠悠,或墜落山頂,或掛在樓間,幽靜而悠遠。
微風拂過,空氣中彌漫著陣陣酒香,幾多誘惑。這香氣時濃時淡,若有若無,猶如裹挾著歷史的芬芳,從遠古飄來。先人濮獠部落世居于此,出于對先人開荒破草的崇敬,歷代濮獠人開始筑土臺、立燈桿,用來祭祀祖先,故稱“茅臺”。這塊神奇的土地自古繁華,素有“蜀鹽走貴州,秦商聚茅臺”之稱。川鹽經赤水河道運入,至茅臺起岸,由于水陸暢通,商賈云集,運鹽馬幫和舟楫絡繹不絕。隨著鹽業的發展,酒業也興盛起來,并與鹽一道被運往外地,漸漸名聲大振。
鎮上酒鋪一家挨著一家,酒旗隨風飄逸,“水村山郭酒旗風”的意境撲面而來。大小不一的酒壇存滿店鋪,成了一道別樣的風景。鋪子雖多,但商業氣息并不重,沒有想象中的熙熙攘攘,人們可以靜心漫步,慢慢品嘗古鎮的味道。
河西岸的朱砂堡郁郁蔥蔥,山頂矗立著紅軍四渡赤水紀念塔。四根巨大的浪形柱依次排列,上部懸嵌著不銹鋼球,似飛濺的浪花,柱體赭紅,在萬綠叢中特別醒目。山下的浮雕墻再現了當年紅軍四渡赤水的情景。河邊是茅臺渡口紀念碑,一下將我帶入戰火紛飛的歲月。
1935 年遵義會議后,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采取了高度機動的運動戰,迂回穿插,千里奔襲,尋找和抓住戰機,有效地調動并殲滅敵人,取得了決定性勝利,譜寫了長征史上最神奇的光輝篇章——四渡赤水。1935 年3 月16 日凌晨,紅軍從茅臺的山羊坳、朱砂堡、銀灘三處勝利渡河,成功實施了四渡赤水的第三渡。
當年架設在這里的浮橋早已不見,如今建起了一座懸索橋。橋面鋪著木板,橋欄上掛著大大小小的紅星。走在橋上,只見河水清澈透明,奔流不息。岸邊的三角梅一枝枝伸展開來,鮮紅的花朵綻滿枝頭,倒映在赤水河上,連同那一抹夕陽把河水染紅。每一片花瓣恰似紅星的一角,與橋上閃閃的紅星相互輝映,共同描繪紅軍將士勇渡赤水河的歷史畫卷。
漫步1915 廣場,一只破碎的巨大酒壇再現了當年中國代表“怒擲酒瓶震國威”的場景。1915年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用土陶罐盛裝的茅臺酒無人問津。展會即將結束時,中國代表摔壞了一瓶茅臺酒,頓時芳香四溢,一下子吸引了評委。經反復品嘗后,評委一致認定茅臺酒是世界上最好的白酒。這享譽世界的美酒是精選高粱、小麥為原料,取赤水河之水,運用嫻熟的工藝,在這獨特的環境里發酵、升華而成。
茅臺酒還與紅軍結下了情緣。紅軍抵達茅臺鎮后,對茅臺酒予以保護,并嚴明紀律,公平買賣,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由于長途跋涉,加上激戰連連,不少紅軍渾身是傷,即使沒受傷,腳上也起了水泡。當時缺醫少藥,紅軍戰士就用茅臺酒療傷、擦腳。茅臺酒中蘊含了長征情愫,留下了如酒一般回味悠長的佳話,更覺厚重與醇香。
茅臺鎮的酒品種很多,價格不一。但在我看來,茅臺鎮釀的酒都可以泛稱茅臺酒,均散發著醇美的醬香。推杯換盞、淺飲微醺時,夜幕已悄悄降臨,古鎮朦朧起來。依山而建的樓群層層疊疊,被景觀燈勾勒出迷人的身姿,讓人更加陶醉。
夜色闌珊,河面的水舞燈光秀高潮迭起。音樂時而宛轉悠揚,時而高亢激昂,仿佛用水元素向人訴說著古鎮的過往和今朝。道道水柱隨音樂翩翩起舞,柔美時如岸邊的柳條婀娜多姿,仿佛將茅臺酒多彩的文化娓娓道來。雄渾處似當年的紅軍,排山倒海、勢不可擋。霓虹閃爍,如夢如幻,赤水河越發嫵媚動人。
此刻,朱砂堡頂雄偉的紀念塔在燈光的投射下越發通紅,正光芒四射,熠熠生輝。滾滾流淌的赤水河浸潤著茅臺酒香,日夜吟唱這座永遠的豐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