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雷
(江陰職業技術學院電子信息工程系,江蘇 無錫 214405)
現代社會中,電子信息技術從最早的產品應用向工程應用、系統集成發展,已融入各個產業,各行各業都需要電子信息專業的技術人才。
高職院校作為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場所,要重視學生工程能力的培養,這樣才能為中國經濟產業升級、跨越式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電子信息技術行業對人才的工程能力要求較高,要求他們能運用專業知識和技術解決工程實際問題,在較小的社會成本條件下創造出較高的經濟價值及社會效益。工程能力是高職院校電子信息專業學生的一項重要能力,包括多方面的要求,如表1 所示,這是衡量他們職業能力的重要參考指標。

表1 電子信息技術專業學生工程能力要求
部分高職院校在培養人才過程中,雖然知道工程能力對于學生的重要性,但實際情況卻不容樂觀,學生工程能力得不到有效鍛煉,就業競爭力不強,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電子信息技術發展較快,但很多高職院校教材陳舊,實驗實訓設備跟不上技術的更新。這就造成表面上看起來具備課內外的實驗實訓、課程綜合訓練、畢業設計等多種性質的實踐性教學環節課時數也不少,但開設這些課程的目的是什么,課程之間的承接關系如何,課程的各個環節在學生工程能力培養過程中承擔怎樣的作用,實現怎樣的具體教學目標,是否符合當前電子信息領域對人才工程能力的要求,卻沒有太多明確答案,這也使得部分高校電子信息專業的實踐教學缺乏針對性和有效性,影響了學生工程能力的培養[1]。
高職院校大部分教師都是從高校畢業后直接走上教學工作崗位的,缺乏在行業、企業中的任職經歷,自身的工程能力也不足,這就無法滿足和保障學生工程能力的培養。雖然有規定要求高職院校的專職教師每年要到企業進行實踐,以及聘請企業工程師作為兼職教師參與學生的教育教學工作,但大部分高校教師的教學、科研、學生工作任務都很重,因此教師到企業和工程師進校園都處于零散分布狀態,不能系統性地對學生工程能力提升起到規劃和指導作用。加之電子信息技術發展非常迅速,教師自身的工程能力如果不能與時俱進、及時更新,也很容易造成知識結構老化,用陳舊知識培養出來的學生,還未走上工作崗位,其知識技能實際就已被淘汰,與實際生產脫節嚴重,無法有效銜接。
在電子信息技術高度發達、資源分布廣泛的社會中,只靠高校自身的資源難以獨立完成人才培養工作,要多借助社會、行業、企業的資源,因此國家也多次強調要產教融合、協同育人,但目前由于政策落實、執行操作等多方面的問題,很多校企間的合作多采用掛牌實訓基地、學生參與頂崗實習等形式,產業的優勢資源還沒有具體落實到教育教學中。如根據課程教學的不同環節,對應工程能力培養的不同階段,要達成不同的教學目標,就要有目的性和針對性地選擇和引入相關的產品技術標準,設計方案、典型工程案例、生產及服務情境等產業資源,但目前來看,產業資源并沒有全過程、多方位地充分融合進人才培養中。
高職院校電子信息專業學生工程能力培養是一項系統而復雜的工作,首先要以工程原理與思想的認知作為專業知識學習基礎,以解決復雜工程問題及技術創新作為教學目標,將工程知識及技術方法的合理應用作為教學手段,從簡單到復雜,由局部到整體,將學生的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技能不斷進行交匯、融合、碰撞、吸收,逐步掌握電子信息領域所需的工程能力。學生工程能力培養是漸進螺旋式上升過程,因此高職院校要根據學校自身情況和電子信息產業人才需要,將學生工程能力培養目標細化為多個層次分明、逐級提升的子目標。每個子目標要有相對應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手段、清晰的上下層邏輯關系、在整個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地位及作用。明確為達成子目標而所需建設及配備的各類教學資源,如場地、設備、人員等,最重要的是將這些落實到學生的工程能力培養中,促進學生學用相長、知行合一[2]。
根據以上思路,可將學生工程能力的培養過程分解成基礎學科思維及實踐技能、專業綜合思維及實踐技能、復雜工程思維及實踐技能這三個層次,高校可聯合企業開展產學聯動,有針對性地逐級培養學生工程能力,如圖1 所示。

圖1 “產學聯動、分級培養”人才培養構思
一級產學聯動以學生在電子信息專業初始教育階段所學的學科知識和實踐能力作為基礎,以校內相關專業實驗室作為實訓平臺,師資主要是校內具有一定工程背景的專任教師,采用案例驅動、問題導向等教學手段實行專業實踐教學,培養學生在電子信息領域中不同應用方向的工程能力。
二級產學聯動以學生前期獲得的知識技能作為基礎,將產學聯動建設的校內實踐教學基地作為實訓平臺,配備專業技能豐富的產業工程師和校內專任教師作為師資團隊,以項目導入、任務驅動等教學手段開展專業實踐教學,培養學生電子信息技術多專業領域的綜合實踐能力。
三級產學聯動指在學生已掌握電子信息技術多領域綜合應用基礎上,將企業生產現場的校外實訓基地作為實訓平臺,以產業工程師和管理團隊為主要師資,通過基于真實生產實習、頂崗實踐的畢業設計等項目來培養學生面向復雜系統的工程問題解決能力、職業崗位適應能力。
采用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每一級產學聯動都涉及產業資源的投入,不斷深入培養學生的工程能力,產業資源中的產品、技術、工藝、案例、項目、管理、思想、文化等多種要素會越加廣泛和豐富地融入到教育教學中,真正做到校企協同育人[3]。
高職院校電子信息專業采用產學多級聯動的方式培養學生工程能力,需打破傳統教學體系,對教學多個環節按照行業的用人需求進行改革,以滿足快速發展的電子信息行業人才梯隊儲備與建設要求。
在校企多級聯動培養人才過程中,所依托的主要載體是課程,因此每一級要實現的人才培養目標,都要通過相適應的課程教學來實現。一級聯動實施過程中的課程主要為專業技能的基礎教學模塊,分布在專業基礎主干課程的理論和實踐教學中,利用校內專業實驗、實訓設備,在課內外布置教學任務,構建實踐項目,開展相關教學研究。二級聯動實施過程中的課程由校企雙方共同參與,除了構建專業平臺課程,還要在技能競賽、職業認證、專業拓展、科技創新等多方面展開合作,將產業資源最大化引入教學,讓學生盡可能走出校園,充分了解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動態、職業崗位技術和能力要求,對接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技能,明確自身學習目標。三級聯動實施過程中的課程主要在企業中完成,以崗位實習和畢業設計為主,由工程師和專任教師聯合進行指導,讓學生在真實產業環境中感受和學習專業技能,建立職業認知,提升自己的工程能力。
高職院校電子信息專業傳統教學模式基本是教師依據教材的理論知識按照章節順序進行講解,再進行一些驗證性實驗,知識點分散在多個章節中,學生不太了解項目和工程概念,很多時候也不明白這些知識對專業的支撐作用。為加強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需對相應教學模式進行改革,首先將課程中的知識點按照項目化教學方式進行組織和分配,分為基礎項目與綜合設計性項目兩種類別。基礎項目以掌握電子信息行業領域中單項或少數知識技能點作為教學目標,將相關工程技術分解成若干問題,通過問題驅動的方式讓學生理解、接受和掌握。教學過程中,教師先用工程活動中的問題引出,啟發學生展開思考和討論,教師再結合學生給出的答案分析解決此類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學生再通過具體的操作方法和實驗步驟來解決問題,以此培養學生的基礎工程能力。綜合設計性項目則以電子信息領域中多個知識技能點為教學目標,通過導入相關工程案例作為驅動,讓學生理解專業知識之間的關聯性,并形成層次化的工程能力訓練架構,在此過程中,重點培養學生工程設計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教師不再給出項目實施的標準答案,只提供思路和關鍵提示,需要學生自己進行設計和創新,在思考和探索中鍛煉工程能力。通過層次化的教學設計,教師引導學生從簡單工程問題到復雜工程問題,從模仿驗證到主動探究,循序漸進地提升自己的工程思維[4]。
培養學生工程能力需要配備工程經驗豐富的師資團隊和工程情境,通過產學聯動,讓企業工程師將真實性生產活動、工程案例以項目化驅動的方式提供給學生,這些典型項目涉及電子信息領域的多個知識點,工程師和專職教師一起探討項目化教學的組織形式,包括項目的選取、知識點提煉、教學方法與形式、計劃進度安排等,在此教學期間,專職教師的工程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學生通過學習和運作真實項目,充分理解工程活動的供需關系、規劃設計要求、部署實施方案、團隊分工協作、總結評價驗收等工作,提前體驗和明確電子信息技術在工程項目中的實際應用、實施流程及管理規范。
高職院校電子信息專業學生工程能力的培養需要大量的資源支持,包括師資、教材、設備、場地、環境等,由于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要比高校教學資源更新快許多,因此為了滿足行業用人需求,需及時引入產業資源,作為重要補充。構建校內外實踐教學平臺時,將企業先進的設備設施等生產資源引入教育教學,覆蓋電子信息技術領域的主要技術,有助于讓學生理解行業的主流和前沿技術及發展趨勢,而按照工程標準建設的實訓平臺不管是在布局還是環境方面,都可以滿足學生工程實踐的需求。企業在投入設備和產品的同時,將工程案例及項目、行業標準及技術規范、生產工藝及方法、工程管理要求及體系、企業文化及思維也引入進了人才培養過程中,讓學生更加深入理解工程活動的內涵和要求。與此同時,在教材、教學資源庫、教師企業輪崗等方面的建設也將得到更多保障[5]。
在高職院校電子信息專業實行“產學聯動、分級培養”,使產業優質的工程教育資源得到充分有效利用,可以解決部分高校專業實踐資源不足、人才培養跟不上行業需求的問題,有助于對接區域經濟產業發展需求,提升學生的工程能力和綜合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