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妍
(鄭州西亞斯學院,河南 鄭州 451100)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據最新調查,河南省農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3 830.74元,與1980年的160.78元相比,增加了85倍多。總體來看,河南省農民生活水平得到跨越式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取得了新突破,生產機械化智能化水平等不斷提高,但是距離實現農業現代化還存在一定差距。本文通過對河南省農業發展進行縱向、橫向對比分析,找出當前存在的問題,并提出進一步推動河南省農業現代化的策略。
1.1.1 河南省主要農作物產量的縱向比較。本文選取2012—2018年河南省主要農作物的產量,通過縱向分析說明河南省農作物的產量變化情況(見表1)。從河南省主要農作物的總產量上來看,稻谷、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總產量稍有波動但整體呈上升趨勢;花生在所有經濟類作物中的絕對產量呈現出穩定增長態勢,產量逐年增加;豆類產量不夠穩定,有的年份產量較高,有的年份產量較低,主要是受大豆市場價格影響;薯類、棉花產量呈下降趨勢,主要也是受農作物價格影響。

表1 2012—2018年河南省主要農作物產量的縱向比較 萬t
1.1.2 河南省主要農作物單位面積產量橫向比較。在主要農作物單位面積產量方面,本文主要選擇我國5個農業大省和全國平均水平進行橫向對比分析,以此說明河南省的農業發展情況以及河南省與其他省份的差距。
由表2可知,河南省主要農作物除了玉米和棉花之外,其他農作物單位面積產量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與其他5個主要農業大省相比,河南省稻谷單位面積產量排在第三,僅次于山東省和湖北省;小麥單位面積產量僅次于河北省,位列第二;玉米位于第三,低于山東省和黑龍江省;豆類單位面積產量僅次于山東省,位于第二;薯類單位面積產量最高,處于第一;油料單位面積產量僅次于山東省,位于第二位;棉花單位面積產量(黑龍江省缺少棉花統計數據)處于第三。通過橫向對比可知,河南省的農作物單位面積產量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但是與山東省相比較,在單項農作物單位面積產量上有一定差距。

表2 2018年河南省主要農產品單位面積產量與其他地區、全國平均產量橫向比較 t/hm2
在農業生產管理方面,本文主要選擇了全國平均水平和4個農業大省進行橫向對比,分析河南省農業生產管理與其他省份的差距。
由表3可知,河南省農業生產管理情況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在單項指標上,單位面積農機總動力處于第三,單位面積耕地糧食產量位于第二,單位面積化肥施用量和有效灌溉率均為第一。河南省整體農業管理水平居于全國前列,但是在單項指標上與山東省相比還有一定距離。

表3 2019年河南省農業生產管理情況與全國和其他地區的橫向比較
河南省地處中原,位于黃河流域,土地肥沃、氣候適宜、雨水充沛,非常適合種植糧食作物。在物流運輸方面,河南省作為中部地區的中轉中心,交通發達,九衢通暢,有亞洲最大的航空物流中心(鄭州航空港),省內高鐵、鐵路、高速公路等交通運載量居全國前列,為農產品銷售運輸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條件[1]。
河南省不僅是全國產糧大省,更是全國第一糧食加工大省,素有“中華糧倉”“國人廚房”之稱。河南省擁有小麥、花生等十大優勢特色農作物,其產量和銷量一直居全國前列。在農業基礎設施方面,鄉村公路基本實現全覆蓋;農村固定寬帶和移動寬帶普及率分別達到98.0%和83.3%;擁有縣、鄉、村三級農村電商公共服務體系;快遞物流服務實現所有縣域和大部分鄉村覆蓋[2]。良好的農業生產基礎和優勢,為河南省建設現代化農業強省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和條件。
截至目前,我國出臺了一系列農業支持政策。例如,自21世紀以來,我國共發布了18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2015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黨的十九大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等。同時,河南省地方性政策的出臺也為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了極大的支持。
隨著國家各項農業政策的實施,河南省農業現代化程度在不斷提升。但也必須認識到,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背景下,河南省農業現代化發展中還面臨諸多問題和挑戰。
一方面,隨著農村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留守在農村的人口以老人、小孩和婦女為主,導致農村人口老齡化嚴重,缺乏生產活力;另一方面,由于城鎮化進程的加速,大量農村人口進入城鎮工作生活,大量的新蓋房屋空置、宅基地閑置,土地利用效率低下。
目前,留守農村的人口普遍年齡偏高(集中在50~75歲),且文化素質較低。而發展現代化農業需要職業型農民,需要其懂技術、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然而,從當前農村人口的實際情況來看,現有農民與發展現代農業所需的專業型、技術型農民嚴重脫節。
截至2020年,河南省大部分農村地區依然以小農戶經營模式為主。這種模式在我國農村改革進程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目前這種經營方式束縛了農村地區的振興發展。
目前,河南省農村地區的公路、水利灌溉、網絡設施等基礎設施已初步完善。但是,發展現代農業所需的物流體系、互聯網、5G等數字信息化設施建設依然落后。尤其是5G等最新的信息技術基礎建設較為薄弱。
截至2019年,河南省城鎮化率為53.21%,約有一半人口依然是農村人口。在這一部分人口中,有相當比例的人員常年在外務工或居住,實際上他們已經等同于城鎮居民,但他們在農村依舊擁有宅基地、耕地等的使用權。如果把這部分人轉移為城市居民,既可以增加城市的住房需求,同時可以讓出一部分土地的使用權,為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更加有利的條件。
農業現代化的過程必然伴隨著各種現代技術的使用,這就需要有知識的農民來實現。因此,要加強對農民的職業技能培訓。第一,對農民進行新技術培訓;第二,對農民進行職業化教育,使其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讓其成為職業型農民[3]。
建立完善的農業產業鏈條有利于推進農業現代化。產業鏈條不夠長是目前河南省現代農業發展的一大阻礙。因此,各個地區要根據當地農業發展特征,進一步提高農作物深加工的能力,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業產業鏈條,提高農民附加值,實現農民收入的提升[4]。
提前布局現代農業所需的信息化設施。在農村建設4G甚至是5G網絡,通過手機、電腦等智能設備,及時、有效地提供多種信息,實現農業生產事前、事中和事后的信息化和數字化管理[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