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穎
(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工商管理學院 河北 秦皇島 066004)
“鄉村振興戰略”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的,指出實施鄉村振興與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重要任務,即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加快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建設。鄉村振興戰略要統籌城鎮化,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而建設文旅特色小鎮正是促進城鄉融合的有益嘗試。特色小鎮是城鄉之間的紐帶及鄉村產業的支點,是發展鄉村經濟的新業態、新動能、新載體,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支撐,對加速城鄉融合發展意義重大。
1.1 地域優勢。河北省東臨渤海,是環渤海核心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北京聯系全國各地的樞紐,也是西北、東北和華北地區連接西南、華南和華東的樞紐,優越的區位條件為發展經濟提供了便利。
1.2 經濟優勢。河北省經濟發展迅速,農業資源豐富,是傳統的糧食種植大省,也是環京津的農副產品供應基地、生態屏障和水資源基地;同時在京津地區產業的帶動下,河北省主動進行產業轉型,積極發展第二和第三產業,潛力巨大。

1.3 旅游資源優勢。河北省是我國旅游資源豐富的大省之一,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68 處,位列全國第三,其中邯鄲、承德、保定、山海關、正定是河北省的5 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北戴河、避暑山莊、木蘭圍場都是著名的旅游勝地,豐富的旅游資源為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基礎。
1.4 歷史文化優勢。河北省文化底蘊深厚,在地名上有著諸多的歷史典故,如冀南的邯鄲是中國的成語之鄉,秦皇島相傳是秦始皇求海外長生不老之藥的地方,還有多處中華民族三大始祖黃帝、炎帝和蚩尤的遺跡,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民俗文化以及民間藝術。此外,抗日戰爭時期,河北大地作為對日作戰的主戰場,亦是重要的革命圣地。
2.1 旅游觀光特色小鎮。河北省具有厚重的歷史文化,山川雄偉,江河秀美,具有發展旅游觀光特色小鎮得天獨厚的條件。做優歷史文化名片,如平山縣西柏坡借助紅色文化積淀和革命舊址,打造紅色旅游小鎮;做優自然風光名片,如崇禮縣冰雪文化小鎮打造以冰雪文化為主題的特色旅游鎮;做優休閑旅游名片,如廊坊市文安縣魯能生態區依托森林資源富集和秀美風光的優勢,打造健康養生度假基地。
2.2 生態宜居特色小鎮。生態條件好,氣候宜人,適合居住的地方適合發展生態宜居特色小鎮,這種小鎮的主要功能是居住、康養和觀光。例如,承德市豐寧縣湯河溫泉小鎮,冬季氣候溫和,盛產溫泉,于是便打造出陽光旅游品牌小鎮。又如,北戴河新區醫療康養旅游小鎮依托天然的自然風光,建設國家康養示范基地,致力于打造成國際康養度假基地,夏天避暑、冬天賞雪、旅游度假、休閑養生是該小鎮的特色名片,現在在國內已頗具知名度。
2.3 休閑農業特色小鎮。河北省是農業大省,建設現代農業特色小鎮,可以帶動農業,服務農村,幫助農民增加收入。例如,邢臺市內丘縣具有蘋果種植優勢,于是便打造出蘋果集散中心,該中心集生產、加工、銷售、物流、研發為一體,是有名的太行山蘋果小鎮。又如,邯鄲市館陶縣翟莊村的黃瓜大棚種植規模較大,致力于打造宜居、興業、宜游的時尚“黃瓜小鎮”———建造觀光平臺,建設體驗式的黃瓜主題公園和觀光式的黃瓜主題餐廳,現榨黃瓜汁,制作黃瓜宴,將黃瓜文化融入現代時尚餐飲之中。
3.1 吸引多種人才建設文旅特色小鎮
3.1.1 培優——進行專業技術培訓。文旅特色小鎮內大都有旅游企業或農業園區,可以針對這些企業的工作人員進行相關專業技術培訓。建議小鎮政府牽頭,文化旅游局、農業農村局和相關部門聯合對企業技術人員、管理人員進行培訓,優化各類人員。培訓內容:為工作人員培訓旅游知識、農業技術、電子商務網絡銷售技能等;為管理人員講解休閑農業政策,梳理經營管理思路。培訓形式:制定中長期培訓計劃,線上線下相結合,培訓常態化。培訓講師:高校旅游專業教師、農業技術站專職人員、優秀企業經營管理者等。
3.1.2 引智——吸引人才技術入股。文旅特色小鎮內的旅游企業或農業園區,一方面缺少技術人才,另一方面大多數企業缺乏技術入股的投資形式。建議旅游企業或農業園區可以聘請涉農、涉商領域的專家教授以技術入股的形式加盟企業,緩解人才缺少的問題,同時也要吸引人才,委以重任,發揮其智力優勢。
3.1.3 納賢——廣泛吸納“新鄉賢”。建議旅游企業或農業園區聘請一些長期扎根農村,以自己的知識見地服務鄉間的有愛鄉情懷的人助力發展;也可以吸引曾在外為官,而今要告老還鄉的賢能之人;或邀約在外為教,榮歸故里的長者,借助他們的名氣威望宣傳文旅特色小鎮,招商引資。借助“新鄉賢”的聲望,推動文旅特色小鎮經濟、文化、社會文明全面提升。
3.2 校鎮協作,培養復合型人才。河北省建設發展文旅特色小鎮,地方、企業、高校應通力合作,培養復合型人才。
3.2.1 提高學生進入文旅特色小鎮實習實踐的比例。近些年來,為了加強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各高校的專業培養計劃中,增大了學生的實習、實踐課比重。對于文旅特色小鎮來講,“校鎮合作”是一個非常值得探索的發展模式。首先,校鎮合作允許學生進入特色小鎮進行實習,可以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讓學生更具體更準確地掌握行業技能,從而使其成為專業應用型人才。其次,校鎮合作可以使學校更有針對性地服務小鎮發展,增加小鎮的發展機遇,從而促進地方經濟建設。
3.2.2 引入文旅特色小鎮管理人員進課堂的體制。“企業家進課堂”是近年來被逐漸重視的教學改革模式。特色小鎮經營管理人員進入課堂,可以向學生介紹每個特色小鎮的發展歷程、發展理念和特色定位、最新變化等內容,讓學生提早了解包括特色小鎮行政機構、園區企業運營體系等多方情況,從而為自己今后的職業發展做好規劃。在授課過程當中,特色小鎮管理也可以發現適合從事文旅行業的優秀人才,從而盡早建立聯系、盡早培養,使其成為小鎮建設的骨干力量。
3.2.3 鼓勵畢業生進入文旅特色小鎮就業或創業。在小鎮實習的學生和其他學生相比,他們更了解特色小鎮的“昨與今”,更加熟悉小鎮的管理風格和發展思路,這類學生無疑是特色小鎮任何部門都歡迎的。因此,可以建議特色小鎮為這些畢業生提供相應的就業或創業機會,兼當“創業孵化器”“融資天使人”“創業合作者”的身份,如果發現好的創業項目積極予以扶持,最終達到雙贏的目的。
3.2.4 高校成為文旅特色小鎮的智囊機構。為了促進特色小鎮的協同發展,高校可以讓農林牧漁專業、經貿工商管理專業的教師等與特色小鎮合作,共同企劃特色小鎮的專業化發展路徑,為文旅小鎮的建設、運營、宣傳獻計獻策,從而實現特色小鎮的可持續發展。這一過程無疑也增加了學生實習和就業的機會。
3.2.5 加強院校兩級的行政支持力度。在培育復合型人才的過程中,希望掌握社會資源、制度建設、執行和監督權的校長、院長和校級職能部門能夠給予充分支持和幫助。比如,各專業在與文旅特色小鎮建立合作關系時,涉及到學生的實習方式、小鎮工作人員進課堂、教師進鎮考察以及其它相互合作等事項的時候,院校行政部門能夠出面溝通、指導等。
3.2.6 提高一線教師的導學權與責任感。專業教師需要行動起來,配合專業的定位和教學理念,走出教室,投身于與文旅特色小鎮的技術合作、文化交流等方面。通過實地體驗考察,教師在課程內容設計、課堂教學方法、培養目標上能夠進行有效的、有針對性的改革。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不但能夠達到學校的畢業要求,也能夠成為為特色小鎮發展甚至為全社會發展有貢獻的“務實型”人才。
河北省文化旅游資源優勢顯著,大力建設文旅特色小鎮既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同時也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精準脫貧的捷徑。高校要積極投入到實際產業當中,將實踐教學與特色小鎮的建設相結合,開辟“產學研”一體化的協同發展路徑,同時還要改革完善專業培養方案,提高應用實踐型、技能課程的比重,培育又專又全的復合型人才。校地協同育人,多種途徑創新高校服務地方形式,繁榮城鄉經濟。
基金項目:河北科技師范學院教學研究項目“河北省文旅特色小鎮發展與復合型人才培育的協同路徑研究”(JYYB202026),“基于智慧教學平臺雨課堂混合學習模式的應用研究”(JYZL201905);秦皇島市社科聯課題“鄉村振興戰略下秦皇島康養旅游發展研究”(2020-105);河北省文化藝術科學規劃項目“文旅融合背景下河北省應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專業產教融合機制與創新發展路徑研究”(HB20-YB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