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含含,劉燕群,操靜,王雨辰
結核病是人類免疫缺陷病毒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感染后患者最常見的機會性感染和首要的死亡原因[1]。根據2020年WHO全球結核病報告和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全球艾滋病防治進展報告估算,2019年全球新發結核病患者約1 000萬例,全球新發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約170萬例,其中HIV/結核雙重感染者約81.7萬例,占新發結核病的8.2%,占新發HIV感染者的48.1%[2-3]。2019年,結核病導致140萬人死亡,其中包括21萬HIV陽性患者。HIV/結核雙重感染疾病負擔沉重,已成為全球重要公共衛生問題。營養風險是指因營養因素對患者臨床結局(如并發癥發生率、病死率、住院時間等)發生不利影響的風險[4]。文獻報道,67.7%的艾滋病合并肺部并發癥(肺結核、肺炎、肺部腫瘤)患者存在營養風險[5]。目前關于HIV/結核雙重感染患者的營養風險篩查報道較少,筆者回顧性分析HIV/結核雙重感染患者的營養風險及影響因素,旨在為臨床制訂針對性的營養干預措施提供參考。
1.1對象 回顧性分析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2018年6月至2020年9月住院的321例HIV/結核雙重感染患者營養風險狀況。納入標準:①符合艾滋病及結核病診斷標準;②年齡≥18歲。排除標準:①不能站立者;②合并惡性腫瘤者;③合并嚴重心、腦、肝、腎或消化道疾病者。
1.2方法
1.2.1調查工具 ①采用自行設計的調查表,包括人口學資料和疾病相關資料。人口學資料包括性別、年齡、學歷、職業、BMI、婚姻狀況、付費方式、是否抽煙;疾病相關資料包括結核病類型、是否耐藥及是否進行規范的高效聯合抗反轉錄病毒治療(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血清蛋白、血紅蛋白、總膽固醇、三酰甘油、淋巴細胞絕對值以及痰液結核菌涂片/培養結果、C反應蛋白(CRP)、HIV-RNA定量、CD4細胞計數。②營養風險篩查2002(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 2002,NRS2002)[6],包括疾病嚴重程度(0~3分)、營養狀態評分(0~3分)和年齡評分(0~1分,年齡≥70歲1分),總分為3項之和,當總分≥3分說明存在營養風險。NRS2002是歐洲腸內腸外營養協會(ESPEN)推薦并經過回顧性驗證,具有循證醫學基礎的營養風險篩查工具。中國腸內腸外營養協會對該工具在中國的臨床有效性進行了驗證,并根據中國人的數據進行修正,將BMI<18.5及一般情況差定義為營養狀態受損,評分為3分。
1.2.2資料收集方法 由2名統一培訓過的調查員根據出院病歷填寫調查表,BMI和實驗室資料采用入院后的首次檢查結果。
1.2.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軟件進行χ2檢驗、t檢驗、Wilcoxon秩和檢驗及二分類Logistic回歸分析,檢驗水準α=0.05。
2.1HIV/結核雙重感染患者營養風險單因素分析 321例中186例患者存在營養風險(NRS2002評分≥3分),占57.94%。不同特征患者營養風險篩查結果比較見表1,不同營養風險篩查結果患者BMI及實驗室檢查結果比較見表2。

表1 不同特征患者營養風險篩查結果比較 例
2.2HIV/結核雙重感染患者營養風險多因素分析 以是否存在營養風險作為因變量(有=1,無=0),以單因素分析中具有統計學差異的變量為自變量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BMI(原值)、血紅蛋白(原值)以及HIV-RNA定量(<500 IU/mL=0,≥500 IU/mL=1)是HIV/結核雙重感染患者營養風險的影響因素,分析結果見表3。

表3 HIV/結核雙重感染患者營養風險影響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3.1HIV/結核雙重感染患者營養風險現狀 本研究發現HIV/結核雙重感染患者營養風險發生率為57.94%,明顯高于張勇湛等[7]報道的普通艾滋病患者營養風險發生率(37.0%),也高于謝霓虹等[8]報道的肺結核患者營養風險發生率(50.1%),說明HIV/結核雙重感染患者存在較大的營養風險。可能跟以下因素有關:①能量消耗增加。HIV/結核雙重感染患者多伴有發熱表現,且結核病和艾滋病均是慢性消耗性傳染性疾病,病程長。有研究表明,HIV/AIDS患者無癥狀時比未感染者多消耗10%的能量,有癥狀時比未感染者多消耗20%~30%的能量[9]。②攝入減少。HIV/結核雙重感染患者多伴有納差等表現,蔣博峰等[10]發現,抗結核治療后20.1%的患者伴有惡心、嘔吐、食欲不振及厭食等不良反應;韓丹等[11]報道,抗病毒治療短期內41.63%的患者迅速出現胃口改變、惡心嘔吐、腹部疼痛等癥狀。
3.2HIV/結核雙重感染患者營養風險影響因素分析
3.2.1BMI BMI是最常用且最直觀的營養風險篩查與評估指標之一,本研究發現不同BMI患者的營養風險隨著BMI值升高而降低,表明BMI是HIV/結核雙重感染患者發生營養風險的保護性因素,這與朱鳴等[12]研究結果一致。可能與HIV/結核雙重感染患者76.8%存在體質量減輕,60.7%存在明顯消瘦[13]有關。研究表明,規范HAART可以減少與HIV相關的體質量下降和消瘦的發生[14],因此針對消瘦患者不但要提供營養支持,還應及早進行HAART。
3.2.2血紅蛋白 血紅蛋白是常見的營養評估指標之一,本研究發現不同血紅蛋白患者的營養風險隨著血紅蛋白值升高而降低,表明血紅蛋白是HIV/結核雙重感染患者發生營養風險的保護性因素。這與王偉仙等[15]研究結果一致。低血紅蛋白血癥會對艾滋病患者生理、心理產生不良影響,造成患者出現疲倦、乏力、消極等表現,從而影響患者生存質量[16]。有研究表明,艾滋病患者經過抗病毒治療后11.14%患者發生貧血[11],而貧血與艾滋病患者的死亡明顯相關[17]。因此,需密切關注HIV/結核雙重感染患者抗病毒治療后血紅蛋白水平,及時發現藥物不良反應,必要時更換抗病毒藥物。
3.2.3HIV-RNA定量 HIV-RNA(病毒載量)定量檢測常用于預測艾滋病疾病進程、評估治療效果和指導調整治療方案[18]。本研究發現HIV-RNA定量≥500 IU/mL患者營養風險是HIV-RNA定量<500 IU/mL患者的2.216倍,表明HIV-RNA定量是HIV/結核雙重感染患者的危險因素。有研究表明HIV-RNA(病毒載量)定量與基礎代謝率呈正相關[19],基礎代謝率高的患者能量需求大,容易出現營養風險。因此規范HAART,最大程度抑制病毒復制,使病毒載量降低至下限并定期檢測HIV-RNA定量對降低患者營養風險尤為重要。
表2 不同營養風險篩查結果患者BMI及實驗室檢查結果比較

表2 不同營養風險篩查結果患者BMI及實驗室檢查結果比較
風險例數BMI血紅蛋白(g/L)白蛋白(g/L)膽固醇(mmol/L)三酰甘油(mmol/L)CRP(mg/L)淋巴細胞絕對值(109/L)CD4(個/μL)有風險18618.27(16.87,20.03)102.71±23.0634.00±6.593.33(2.69,3.88)1.37(1.00,1.67)46.20(12.22,87.94)0.84(0.47,1.19)96.50(38.75,183.75)無風險13521.88(19.85,23.74)122.78±21.4439.05±5.343.59(3.17,4.19)1.35(1.01,1.68)18.54(4.51,57.37)1.26(0.75,1.69)177.00(81.00,291.00)t/Z-10.8857.9257.561-4.029-0.291-4.214-5.417-4.798P0.0000.0000.000 0.000 0.771 0.000 0.000 0.000
本研究通過回顧性分析321例 HIV/結核雙重感染患者的營養風險篩查結果,顯示57.94%的HIV/結核雙重感染患者存在營養風險,而且BMI低、貧血和HIV-RNA定量≥500 IU/mL的HIV/結核雙重感染患者更容易發生營養風險,提示應定期對HIV/結核雙重感染患者進行營養風險篩查,對存在營養風險的患者應結合臨床狀況和危險因素,制訂營養支持計劃。本研究為單中心回顧性調查研究,研究結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今后盡可能開展前瞻性多中心大樣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