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智淋
并非只要是專家型官員就能當“救火隊長”,但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無疑已成為一種趨勢。
7月31日,鄭州疫情出現反撲的第二天,鄭州市委決定對市衛健委主要領導職務進行調整,鄭州市政協副主席王萬鵬,緊急兼任鄭州市衛健委黨組書記。
而在南京祿口國際機場,該機場母公司東部機場集團的首任黨委書記、董事長錢凱法,同樣扮演起“救火隊長”的角色,接替因疫情防控不力而被暫停職務的原集團一把手馮軍。
火速就任的王萬鵬和錢凱法都是專家型官員。王萬鵬是醫療專業出身,早年常在醫療系統任職,曾獲評“河南省抗擊非典先進工作者”。錢凱法長期在南京祿口國際機場工作,任期內曾推動江蘇民航事業取得較大發展。
不只是上述兩人,近年來,隨著治國理政復雜度的加深,尤其是疫情等突發事件的出現,越來越多具有相關專業背景和經歷的專家型官員開始走上臺前。他們的專業能力對于相關工作的推進究竟能起到何種作用?“救火”之后,這些專家型官員又將走向何方?
誰能“救火”:專業能力與穩定局面的綜合考量
官員“救火”的說法早已有之。在前任出現重大違紀違法問題或因其他失職瀆職行為而被免職后,緊急調任補位的官員一般被稱之為“救火”隊長。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反腐敗斗爭的高壓推進,因出現腐敗問題而緊急補位的“救火”官員有很多。在新冠肺炎疫情等突發事件發生之后,因履職不力而被問責,繼而出現職務調整的,也不在少數。
以此輪鄭州疫情為例,鄭州市衛健委原黨組書記、主任付桂榮和鄭州市第六人民醫院黨委原書記馬淑煥就因疫情防控不力被免職。
前來“救火”的官員中,大多又具有相關專業背景。如,補付桂榮之缺的王萬鵬。在整個疫情期間,最引人關注的專家型“救火”官員當數王賀勝。
早年畢業于天津醫學院衛生專業的王賀勝,有著十分豐富的醫療衛生系統從業經歷。在去年武漢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王賀勝以國家衛健委副主任的身份空降到湖北,出任湖北省委常委、省衛健委主任。
不只是醫療衛生領域,在專業門檻相對較高的科技領域同樣也是如此。2013年,廣東省科技系統爆發窩案,包括省科技廳原廳長李興華等在內的50余名官員被查。長期在中科院廣州分院工作的專家型學者黃寧生火速補位,被組織任命為廣東省科技廳廳長。
在北京大學廉政研究中心副主任莊德水看來,相較于熟悉全面工作的黨政型干部,專家型官員無疑在其專業細分領域內有著特殊優勢。但組織在特殊情況下選任干部補位時,不僅要考慮其專業能力,更關注其穩定局面的綜合能力。因此,并非只要是專家型官員就能當“救火隊長”,但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無疑已成為一種趨勢。
如何“救火”: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7月31日,在鄭州市召開的新冠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上,新任鄭州市衛健委黨組書記王萬鵬宣布,鄭州市將開展全員核酸檢測。
隨著核酸檢測和流行病學調查的深入推進,此輪鄭州疫情原因被查清。結果顯示,這是一起醫院院內感染事件,與南京感染病例并無關聯,但暴露出當地衛生監管部門存在認識不到位、制度不落實等多項問題。
同樣的問題也存在于南京祿口國際機場。在錢凱法履新一周后,在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南京查清了此次疫情源頭。原來機場保潔人員同時參與國際和國內航班垃圾清掃,從而導致病毒在保潔員工和其他工作人員之間發生了人際傳播,而這背后正是一起因祿口機場管理方未嚴格執行差異化防控要求所導致的責任事故。
針對暴露出的問題,鄭州、南京已采取對應的補短式舉措,避免了疫情的進一步傳播。
在更早前的武漢疫情防控阻擊戰中,面對不明朗的防控形勢和從全國涌入的醫療救援力量,剛剛履新湖北省委常委、省衛健委主任的王賀勝,承擔起了統籌湖北省內醫療資源與外地醫療隊伍、軍方、國家衛健委等多方力量的重任,既要做好協調各方的聯絡人角色,更要以專業能力提供科學有效的防疫技術指導。
在去年2月15日國新辦首次在武漢召開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上,王賀勝用應收盡收“四類人員”、中西醫救治并重、防控力量向社區下沉、一省包一市對口支援、最大程度降低病亡率等五大舉措,詳細介紹了湖北疫情的整體態勢和應對情況。
在武漢保衛戰轉入常態化疫情防控的情況下,王賀勝又將視野聚焦到衛生健康事業發展上,要求打造疾控體系改革和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湖北樣板”。
這種建章立制管長遠的嘗試也體現在黃寧生身上。針對廣東科技系統腐敗窩案的深刻教訓,黃寧生提出實施“陽光再造行動”,通過對內把科研項目的規劃、評審、監督等環節拆分到不同的部門負責,形成內部分工制約體系,以及對外強化全流程公開等多種舉措,綜合糾治腐敗現象背后的深層弊病。
“救火”之后:有人晉升有人落馬
在湖北任職14個月后,今年4月,圓滿完成疫情防控工作的王賀勝回京任職,并出任首任國家疾病預防控制局局長。
黃寧生在首度“救火”之后,再次充當“救火隊長”,接替十九大后的廣東“首虎”曾志權,履新廣東省委常委、統戰部長。
“救火”后得到晉升并不鮮見。在莊德水看來,能夠在危急關頭充當“救火”角色的官員,大多是組織較為信任和倚重的干部,只要其能經受住考驗,大多能夠獲得晉升。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干部都能在考驗面前站住腳。2014年,江蘇省連云港市公安局先后有7人落馬,出現腐敗窩案。時任江蘇省公安廳紀委副書記、監察室主任王永生,作為一名長期在公安系統任職的專家型干部趕往連云港“救火”,出任該市公安局局長。然而,今年4月22日至24日,全國政法隊伍教育整頓第六督導組下沉連云港督導工作,6天后,王永生便落馬。當年的“救火隊長”如今也失了火。
有同樣經歷的還有山西省原副省長任潤厚。煤礦工人出身的他,有著博士研究生學歷,曾頂著“救火大隊長”頭銜,盤活西山礦務局三個煤礦和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在煤炭領域創造一個又一個顯著的業績,但最終也倒在了煤炭上。
有專家認為,“救火隊長”是一種應急狀態下的人事調整,難免有考察不全面的疏漏,從而有可能導致“帶病提拔”現象的出現。而作為“救火者”的官員,自身也應保持對權力的謙抑,勿把組織信任當作個人牟利的機會。否則,“救火者”也易淪為“失火者”。
對此,莊德水建議,應在完善日常干部考察機制的基礎上,盡可能完善突發應急狀態下的干部選拔任用程序,通過制度化的途徑把合適的人放到合適的崗位上,既給有準備有能力的官員提供施展才華的機會,也通過提拔形成示范效應,激勵更多干部擔當作為。
摘編自《廉政瞭望》2021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