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春林



摘? 要:高校圖書館空間建設在新時代里轉型發展,將被賦予更多的社會歷史意義,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的社會價值。一校多館背景下,高校圖書館特色空間建設方興未艾,在建設過程中需要明確空間建設的緣由、現狀趨勢以及注意的事項。需要從總分館視角統一統籌規劃,配合校區發展理念管理模式,一體協同發展,注重空間的內涵建設和文化建設。華南理工大學圖書館在總分館視角下通過一校三館頂層設計,做好功能定位,根據三個校區的辦學特色進行了空間建設和轉型的實踐。
關鍵詞:空間再造;總分館;高校圖書館;特色空間
中圖分類號:G258.6?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1)27-0080-04
Abstract: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library space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ra will be endowed with more social and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and irreplaceable unique social valu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ultiple libraries in one university, the construction of characteristic space of university library is in the ascendant.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it is necessary to clarify the reason, current situation and trend of space construction and matters needing attention.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an overall plan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main branch library, cooperate with the management mode of development concept of the campus, develop in one body and lay stress on th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of space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Library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s done a job in functional positioning through the top-level design of one university and three libraries, and carried out the practice of space constru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ree campuses.
Keywords: space reconstruction; central-branch library system; university library; characteristic space
一、高校圖書館特色空間建設緣由及趨勢
(一)空間理論對圖書館空間建設的影響
我國上個世紀90年代涌現了高校合并和擴建新校區的熱潮,一校多區成為國內高校的常見辦學格局和模式。在此背景下,一校多館成為普遍的現象。
高校圖書館是高校的文獻信息資源中心,提供組織和支持高質量專業的文獻及信息服務,為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提供強有力的學術支撐。其建設和發展應與學校的建設和發展相適應,是學校建設總體水平的重要標志[1]。隨著時代的發展,當前圖書館處于以紙質文獻為核心的傳統服務向以用戶為核心的服務轉變時期。高校圖書館空間再造目前是個熱點,是圖書館轉型的重要方向。
圖書館學是研究知識與信息的組織整理方法,以及通過圖書館這一機構或服務實現知識與信息傳遞的學問[2]。圖書館的概念是一直與物理場所或實體機構不可分割且息息相關的,空間是其重要的存在形式。習總書記提出:“圖書館是國家文化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是滋養民族心靈、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場所?!币彩侵攸c突出了圖書館的空間和場所價值。
圖書館的空間和場所價值在當前得到高度的重視,重要原因之一是源于空間理論的發展和應用。
傳統圖書館學將圖書館建筑空間當作圖書館業務和服務的背景和容器,關注的是空間內的對象和相關活動,這在實體紙質資源為中心的時代是合理的,因為彼時資源、空間和服務是三位一體的[3]。隨著云端數字資源的急速增加,圖書館在信息時代初期沒有了過去擁有紙質資源和獨攬信息的存儲、整理和傳播優勢,數字資源的獲取完全可以繞過圖書館。圖書館本身的概念與反映非物理世界的術語如數字化、無墻、虛擬等常常連用,數字圖書館、無墻圖書館、虛擬圖書館等定位和概念令業已形成的對圖書館概念的理解無所適從[2]。當空間價值沒有體現,圖書館的實體空間從理論上推演可能會走向消亡。如1978年蘭開斯特在《電子時代的圖書館和圖書館員》中認為現在的圖書館可能完全消失[4]。2011年《2050年高校圖書館尸檢報告》中作者將圖書館消亡期限界定在2050年[5]。
法國思想大師亨利·列斐伏爾的空間生產理論認為空間是物質存在的一種形式,是具有可塑性和生產性的生命體[6]。空間的生產不是指空間內部的物質生產,而是指空間本身的生產[7]。隨后空間理論得到進一步發展和豐富,拓展到社會學、城市學、文化學、建筑學等諸多學科,為研究圖書館空間再造和服務再造提供了新思路和方向。圖書館空間得到高度重視,進一步被賦予種種經濟、社會、文化上的意義[8]。空間又是一種力量,反過來影響、指引和限定人類在世界上的行為和方式的各種可能性[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