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亞平
◆摘? 要:新化山歌是我國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梅山文化的代表。2008年新化山歌成功申報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本文主要研究新化山歌的歷史淵源與保護對策,以期能更好的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新化山歌,也為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提供借鑒。
◆關鍵詞:新化山歌;歷史溯源;保護對策
一、新化山歌的歷史溯源
在中國幾千年的文化記載中,新化絕對是一個沒有名氣的地方,新化山歌具有即興演唱,口頭傳唱的特點,記錄了當地人的日常生活、民風民俗等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沉淀,是當時社會發展的真實寫照。新化山歌多是真聲演唱同時伴有假聲結合,加上新化地區的方言演唱,有著顯著的地域語言風格,題材也多是農耕勞作、愛恨情仇的農村題材為主,貼近生活。新化山歌的歷史溯源需要從新化山歌本身中去尋找,古代的新化縣在地勢上山高水險,是梅山文化的發祥地,新中國成立之后,新化山歌才得到發揚。首先、新中國成立之前的新化山歌概況。關于新化山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秦代之前,在秦始皇修筑長城時,民工們為了發泄心中的不滿,就唱起了山歌,據有關專家考證認為新化山歌起源于秦,盛行于唐宋,流經明清,有2000多年的歷史。第二、新中國成立之后新化山歌的發展概況。1、50年代—70年代末。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后,民族音樂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長期以來山歌盛行于田野之間,傳承方式大部分都靠著老藝人對傳承人的口授心傳,民族音樂專家在認識到新化山歌的價值之后,在二十世紀出版了《新化山歌集》,但后來因為國內的政治、經濟形式不穩定,新化山歌被迫中斷下來,停頓了20年。2、50年代中后期。由于設備的完善,山歌的采集進入了高潮時期,1956年更是舉辦了梅山千人山歌大聯唱。3、80年代至2006年。國內政治、經濟、軍事、教育的發展受到阻礙。4、2006年至今。2006年至今新化山歌進入了繁盛時期,將新化山歌與當地的旅游業結合起來,實現了新化山歌走出去戰略,2006年還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紅心,制定了一套較為完善的保護方案。
二、新化山歌的保護對策
(一)多元的保護制度
新化山歌走進城市、校園。組織師生在音樂課堂學唱新化山歌,是最直接的傳唱方式。每年6月的“文化遺產日”,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加強青少年的傳統民間文化的教育,設置相關的課程。鼓勵學生參加新化山歌演出,帶領新化山歌參加全國性比賽,走出國門傳播優秀的新化山歌文化。創作新化山歌劇進行表演,有利于新化山歌的傳唱。
(二)加強新化山歌的宣傳
建立網站宣傳。比如“山歌醉月明”網站,何愛星董事長說該網站成立于2012年,有自己的民俗特色且內容豐富,普及宣傳工作
微電影宣傳。比如將新化山歌比較著名的曲目改編成微電影的形式,簡單明了,在自媒體平臺進行宣傳,讓越來越多的人聽到新化山歌,感知梅山文化。
講座宣傳。進行“梅山民俗文化專題講座—新化山歌”,講座錄制了新化山歌的歷史淵源、新化山歌的特點以及新化山歌的發展與傳承,對新化山歌有個全新、整體的了解,推進新化山歌的傳承與發展。
樹立文化自覺意識。培養人們的文化自覺意識,要有文化的自知之明,為了增強對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適應新環境自主地位。加強宣傳教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要有全民意識,成為全民的自覺行為,要讓每個人都懂得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形成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風氣。
(三)培養優秀的傳承人
年輕一代不會唱山歌也不喜歡唱山歌的人很多,甚至有些年輕人根本不知道新化縣還有山歌這個民俗文化。要讓下一代傳承人出國深造,向老藝人深度學習新化山歌,提升演藝水平。要培養有潛力的山歌藝人,進行專業化的訓練,開設山歌演唱、山歌編劇等專業進行學習,注重山歌的文化普及,開設藝校合作模式,從特愛山歌的孩子中間選拔優秀的人才作為后備儲備力量。
(四)政府幫扶措施
政府扶持宣傳鼓勵等手段,為山歌愛好者免費開放文化館和場所進行排練,送文化下鄉、送人才下鄉,繁榮基層文化。保護新化山歌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需要我們長期堅持并不斷完善,保護工作沒有時間限制,要與時俱進,不斷傳承和發揚。建立文化生態環境,開設新化山歌生態博物館。建立民族文化保護系統,發展旅游業,將新化山歌與大熊山國家森林公園相結合起來弘揚新化山歌。
(五)加強國際間的交流合作
加強新化山歌的國際之間交流與合作,尤其是文化、資金、技術方面的交流。進行對外開放的政策,端正保護理念、遵循正確的原則,借鑒別人的政策,使新化山歌取其精華,更好的得到發展和傳承,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歡新化山歌。
三、結語
新化山歌屬于中國民族民間音樂范疇,過去新化山歌在樓下村等遠離城區的地方傳唱比較多,依靠傳統的生產方式來維持生活,每日沉浸在勞作之中,唱山歌是很好的放松方式。隨著傳統的農耕模式的改變,新化山歌的傳承人也越來越少,新化山歌的繼承和發展也面臨著困難,這也是需要客觀保護的原因。本文從新化山歌的歷史溯源和保護對策上進行論述,有利于新化山歌的發揚和發展。
參考文獻
[1]蔣曉婷. 新化山歌音樂研究[D].江西科技師范大學,2018.
[2]唐博.淺析新化山歌的藝術特征與傳承[J].芒種,2015(16):151-152.
[3]康曉丹.湖南新化山歌形態特征和傳承保護[J].大眾文藝,2011(23):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