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楊洋 張輝
摘? 要? 自1994年中國足球實行職業化以來,中國足協先后采用了12分鐘跑、YOYO體測等測試方法用于評價足球運動員的專項體能水平。然而實際上,足球專項體能訓練及測試理應在緊密結合現代足球專項特征的基礎上進行。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在總結分析現代足球專項體能特征的基礎上,對比研究30-15IFT測試與30米反復沖刺測試在跑動特征、供能特征以及與比賽關聯性三個方面所存在的差異,以期為日后各教練及學者在進行該方面的測試和研究中打下堅實的實踐及理論基礎。
關鍵詞? 足球? 體能測試? 方式對比
中圖分類號:G843? ?文獻標識:A?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1)07-056-01
一、現代足球專項體能特征
(一)足球專項體能生理學機制及運動學依據
三大供能系統有著不同的供能特點。其中,無氧磷酸原系統維持機體進行極限強度及大強度的運動,其特點是能量輸出的功率最大,但僅能維持<10秒的運動時間[1];無氧糖酵解系統能量輸出功率僅次于磷酸原供能系統,在動用糖酵解系統供能的同時機體也在產生乳酸;有氧氧化系統即維持機體長時間的工作能力,其功率遠低于磷酸原和糖酵解系統。
眾所周知,足球運動的專項特征是間歇性非周期性,足球運動員在90分鐘的比賽時間內的跑動由多種形式組成,如沖刺跑、中高強度跑以及慢跑、走。在真實比賽中決定其比賽勝負的跑動往往是5~30米的沖刺跑以及高強度跑的條件下完成的。有研究報道顯示,男子高水平足球運動員上半場的跑動能力要高于下半場,下半場跑動距離明顯減少[2]。結合其生理學機制在此條件下的沖刺跑主要由<10秒的磷酸原供能系統參與供能,即在進行足球專項訓練及測試時應抓住此特征。
(二)足球專項體能供能特征
結合足球的生理學機制以及運動學依據可知,在足球比賽中決定比賽勝負的關鍵往往是在極限強度以及高強度的5~30米沖刺中完成的,在此強度及沖刺距離的條件下顯然磷酸原供能系統占了無氧能力的關鍵。然而運動員良好的有氧能力是支撐運動員完成長時間比賽的基礎,所以對于足球運動供能特征作者觀點是以有氧氧化為基礎,無氧磷酸原系統對比賽勝負起決定性作用,且伴有不同程度的糖酵解供能[3]。
二、30-15IFT測試運動學依據及供能特征、與比賽關聯性研究
(一)30-15IFT測試運動學依據及供能特征
30-15IFT測試由30秒的跑動和15秒的被動恢復組成[4],第一次跑動的速度設定為8千米/小時。隨后每個30秒,速度相應遞增0.5千米/小時。結合30-15IFT測試的跑動特征,該測試方法屬于混氧供能,其運動強度隨著跑動速度的遞增逐漸增加,由低強度逐漸過渡到有氧中強度最后到有氧高強度及無氧供能,所以良好的有氧能力是支撐運動員進行跑動的基礎。結合足球專項體能跑動及供能特征,該測試方法能反應運動員在跑動中的變向能力,但與現代足球專項體能供能特征并不是很相符。
(二)30-15IFT測試與比賽關聯性研究
從比賽真實的跑動特征來講,運動員的體能狀態在比賽開始時最佳。盡管體能狀態會隨著比賽時間的延長,逐漸降低,但運動員每次在進行各種爭搶跑動中,都會在全力進行沖刺的狀態下進行,其跑動強度并不是一個逐漸上升的過程。但30-15IFT測試,運動員進行跑動時盡管有良好的生理適應,該測試方法也能反映運動員重復沖刺和改變方向的能力[5],但是這種逐級加快的跑動形式并不是很符合運動員在比賽中的跑動。
三、30米反復沖刺測試運動學依據及供能特征、與比賽關聯性研究
(一)30米反復沖刺測試運動學依據及供能特征
30米反復沖刺測試即被測隊員在30米的距離內進行全力沖刺,且每個沖刺完成后,通過30秒的間歇進行主動恢復然后再進行下一次沖刺。
結合該測試方法的跑動特征,運動員在30米的距離內全力沖刺,通過30秒的恢復間歇。該跑動形式的主要供能系統為磷酸原供能,但隨著運動員不完全的恢復,糖酵解也會參與其中,而良好的有氧能力是促進運動員恢復的重要因素,即30米反復沖刺以有氧為基礎,無氧磷酸原起決定作用,也有糖酵解供能的參與。有學者在實驗研究中指出[6],該測試方法能準確的評價足球運動員專項速度耐力,其簡單可靠,可操作性強。
(二)30反復沖刺測試與比賽關聯性研究
30米反復沖刺要求被測隊員從第一次沖刺開始到最后一次結束,都在全力沖刺的狀態下完成。根據不同運動員實際體能狀況,強度由無氧高強度逐漸降低。從強度特征來講,30米反復沖刺測試更加符合足球比賽特征。30米反復沖刺測試主要由磷酸原系統進行供能。隨著沖刺次數的增加ATP的消耗,有氧氧化系統通過促進CP的恢復,如此保障運動員每次沖刺時的質量。
參考文獻:
[1]黎涌明,紀曉楠,資薇.人體運動的本質[J].體育科學,2014,34(02):11-17.
[2]龔波,何志林.我國職業足球運動員力量與速度素質特征[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5(01)64-67+71.
[3]鄭瑾.三種足球體能測試的對比分析與對策研究[D].濟南:山東體育學院,2007.
[4]Buchheit M. The 30–15 intermittent fitness test: 10 year review[J]. Myorobie J,2010,1(09):278.
[5] Scott T J , Duthie G M , Delaney J A , et al. The Validity and Contributing Physiological Factors to 30-15 Intermittent Fitness Test Performance in Rugby League[J]. Journal of Strength & Conditioning Research,2017,31(09):2409-2416.
[6]王晨,林志樺,孫琦敏.上海女足運動員專項速度耐力測試方法的研究[J].體育科研,2008,29(04):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