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黎明
摘? 要? 現階段,我國正在積極推進教育體制改革,意在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高校體育教學作為學生體能和身體素質提升的重要途徑,根據我國《國民身體素質情況報告》可以看出,現階段我國高校生的身體素質亟待提高。由于高校階段的學生正處于身體和心理快速發展時期,教師在進行體育管理的過程中就不能僅僅通過嚴苛的管理逼迫學生參與體育訓練,而是要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對體育活動的態度入手,借助優質的校園管理,來促進學生參與體育活動。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體育運動對自身發展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 高校體育教學? 運動訓練? 協調發展
中圖分類號:G807.4? ?文獻標識:A?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1)07-059-01
高校體育教學是鍛煉學生身體、增強學生體質、促進學生智力發展的良好途徑。但是由于一部分學生運動技能的欠缺和畏難心理,導致部分學生的體育成績不理想,再加上社會上應試教育中“重智輕體,以文取人”的傾向,部分教育工作者對體育教學的重視不夠,導致學生的運動技能不足,進取心不強。
一、向還原整合思維轉變
復雜性科學對還原論與整體論的追求與超越,其中所提及的還原論是指把物質的高級運動形式(如生命運動)歸結為低級運動形式(如機械運動),用低級運動形式的規律代替高級運動形式的規律的方法。整體論是指用系統、整體的觀點來考察有機界的理論,即把體育教育運動訓練中的科學本質力的運動或復雜高難度的人體科學內容以一種簡單明了的思維模式進行還原,并將體育教育運動訓練的思維模式視為一個系統的整體,進而以宏觀的角度認識這個整體,能對體育教育運動訓練產生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解。向還原整合思維轉變,能對原有的研究方法進行補充,還能促進現有理論的突破,這有助于體育教育運動訓練的合理化發展,引起體育教育運動訓練的主體對其外部環境及其他影響因素的重視。通過系統理論的研究,解決復雜的因果關系。這是多學科協同發展的產物,是對體育教育運動訓練的思維模式的多元整合,進而通過定性以及定量的研究方法對體育教育運動訓練進行研究,實現科學推理和哲學思維的有機結合。
二、優化教育理念,提升運動能力
為使青少年具有體育核心素養,促進體育訓練的有效開展,教師應優化教育理念,并且要認識到學生才是教育活動、體育訓練的主體。針對不同運動水平、領悟能力、身體素質的學生,應展開差異化訓練。例如,教師可結合學生反應能力、速度與耐力,讓身體素質好、運動意識強的學生完成難度相對較高的訓練任務;對于那些身體素質欠佳的學生,應加強教學監督,避免枯燥訓練,促進生生合作;對于學困生,則需加強引導,教師應與學生一同訓練,認可他們的進步。
三、將運動訓練教學方法作為體育教學的參考目標
組織體育教學的根本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體育鍛煉意識和身體素質,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良好的體育運動習慣。所以,組織體育教學期間教師不只是要講解和傳遞體育理論,還應該科學采用訓練與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更加高效地開展學習與體育實踐。例如,體育教師借鑒運動訓練所采用的方法,結合現代化體育理論優化設計體育課程方案,學校中體育教學與運動訓練均涉及羽毛球這一項目,但是因為羽毛球訓練的運動量較大,普通學生無法完成更加專業的訓練要求,所以教師可以借鑒體育訓練中羽毛球的練習方法,結合學生實際情況調整難度,以使學生在參與體育運動期間實現綜合發展。
四、靈活創新管理教學內容,實現學生綜合成長
教學內容的創新一直是高校體育教師面臨的重要課題。有的體育教師認為訓練內容只是對學生身體素質的訓練,這是錯誤的。教師應從學生的心理、身體等方面來思考,引導學生進行體育鍛煉。高校體育不僅是對學生身體素質的培養和鍛煉,更是對學生心理素質和意志力的培養和鍛煉。因此,筆者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會注重對學生個人綜合素質的培養,通過體育鍛煉磨煉學生的堅強意志,使學生真正體會到體育學習的魅力和體育鍛煉的樂趣。例如,筆者將通過團體對抗的形式對學生進行訓練。團體對抗的形式不僅能充分鍛煉學生的新的運動技能,還能使學生在對抗過程中鍛煉溝通能力、合作能力和體育精神,將德育融入體育訓練過程,豐富高校體育教學內容。
五、結語
運動訓練在體育運動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運動訓練練習的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專業運動員的方向上,對于學校體育而言涉及較少。將運動訓練納入學校體育課堂對于促進學生視覺技能和運動表現而言意義重大,特別是將運動訓練課程化,使運動訓練訓練的實施更加有依據和保障。學校體育對于運動訓練的練習較少,尚處于初級階段,建議學校將運動訓練納入體育課程體系,對運動訓練課程進行具體規劃和設計。教師應加強運動訓練訓練的理論和實踐學習,加深理解,這樣才能奉上更科學的體育教學。
參考文獻:
[1]李文珍.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問題及對策[J].高考,2021(04):20.
[2]李嚴,汪瀛.學校課余體育訓練質量提升的有效路徑研究[A].第一屆陜西省體育科學論文報告會[C].2021.
[3]孫玲玲.體能訓練促進學生體質健康[J].田徑,2021(04):1.
[4]李浩.淺析高校體育教學與運動訓練關系[J].當代體育科技,2020(30):124-126.
[5]張蘭香.學校體育教育基本理論與管理模式研究——評《當代體育教學管理研究》[J].中國學校衛生,2021,42(03):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