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清葆
天然林是森林資源的主體和精華,是自然界中群落最穩定、生態功能最完備、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陸地生態系統。23年、由四川12個省區市試點逐漸擴大到全國、700萬人參與、國家投入資金達5083億元、管護森林面積19.44億畝,占全國森林面積的64%和森林蓄積量的83%。有效地維護了氣候安全,極大地增強了固碳和減緩氣候變化能力,保障了大江大河安瀾和國土生態安全,使工程區山體滑坡、水土流失、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大量減少。同時,天保工程促進森林植被逐步恢復,生物多樣性得到保護和恢復,為野生動植物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有效維護了物種安全。同時,在調節氣候、改善環境、保存物種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也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豐富多樣的林產品。

可以說,天然林不僅是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還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資源。把天然林保護好,對于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具有特別重大的意義。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天然林保護工作,1998年,四川在全國率先實施大規模的天然林保護工程。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天然林保護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森林是我們從祖宗繼承來的,要留傳給子孫后代,上對得起祖宗,下對得起子孫”“要研究把天保工程范圍擴大到全國,爭取把所有天然林都保護起來。眼前會增加財政支出,也可能減少一點國內生產總值,但長遠是件功德無量的事”。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要求“完善天然林保護制度”。這些重要指示為我國天然林保護事業的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2019年7月12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天然林保護修復制度方案》,明確了天然林保護修復的總體要求、政策措施;在完成了試點和兩個十年的階段性任務后,天保工程正在向“第三步”邁進。《全國天然林保護修復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正加緊編制,天然林保護條例也正在爭取列入2022年國務院立法計劃。最新發布的《“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也要求全面加強天然林保護,這些對今后一個時期天然林保護修復工作做好了頂層設計。
四川省委、省政府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扎實推進天然林保護修復。2020年5月22日,四川省林業和草原局 四川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四川省財政廳 四川省自然資源廳 關于印發《四川省天然林保護修復制度實施方案》的通知(川林規發〔2020〕22號)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全面保護、突出重點,尊重自然、科學修復,生態惠民、綠色發展,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原則,加快建立全面保護、系統恢復、用途管控、權責明確的天然林保護修復制度體系。明確提出了3個階段性目標:2020 年,有效保護全省2.5億畝天然林資源,基本建立天然林保護修復法律制度體系、政策保障體系、技術標準體系和監督評價體系。全省天然林保護修復制度體系、保障體系、標準體系和評價體系全面建立,保護重點區域天然林與公益林管理實現并軌;2035年,全省天然林面積保持穩定,天然林生態系統有效恢復、生物多樣性明顯增加、生態承載力顯著提高,天然林保護制度體系更加完善。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以天然林為主體的健康穩定、布局合理、功能完備的森林生態系統,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生態產品、優美生態環境和豐富林產品的需求,全面實現天然林保護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為確保上述目標順利實現,要著力抓好三項重點工作。
一是綠色發展,實行最嚴格高標準的保護。在對全省所有天然林實行保護的基礎上,依據生態保護紅線及生態區位重要性、物種珍稀性等多種因素,確定天然林保護重點區域,實行分區施策。對所有天然林實行保護,禁止毀林開墾、將天然林改造為人工林以及其他破壞天然林及其生態環境的行為。按照“一干多支、五區協同”戰略部署和“四區八帶多點”生態安全戰略格局要求,建立全省天然林數據庫,將天然林管護納入森林資源管理“一張圖”和自然資源管理“一張圖”,實現全天候、全覆蓋的監測。分門別類簽訂天然林管護責任協議書,引導林權權利人積極參與。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不得違規移植天然大樹進城,不得非法實施天然林皆伐。對于納入保護重點區域的天然林,禁止生產經營活動。嚴格執行林地審批管理制度,嚴格控制天然林地轉為其他用途,保護重點區域的天然林除國防建設、重大工程的特殊需要外禁止占用。同時運用遙感、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等高新技術,構建天空地一體化天然林管護網絡,實行網格化管護;加強天然林管護站點等建設,實現天然林管護信息互聯互通,管護行為實時監管,對管護效果進行動態評估;健全天然林防火監測預警體系,加強火災預防和撲救能力建設,強化有害生物和疫源疫病監測、預報、防控、防治工作,全面提升管護效率和應急處理能力。著力提升天然林管護能力,鞏固提升生態公益管護崗位落實成果,優化和強化天然林管護隊伍,推進天然林網格化林長制管護。建立完善管護人員培訓、考核、績效等管理制度,切實提升管護人員能力。推行人防加技防、林區和村社聯防共管機制。
二是尊重自然,實施最全面徹底的修復。根據天然林立地條件、林分類型、發育階段和演替規律,分類實施科學修復,遏制天然林分退化,不斷提高天然林質量。對于稀疏退化的天然林,采取人工促進、天然更新等措施,加快森林正向演替,逐步恢復天然次生林、退化次生林等生態系統功能,最終達到自我持續狀態。強化天然中幼林撫育,樹立近自然經營理念,調整樹種組成,優化林分結構,堅持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宜草則草,努力促進形成地帶性頂級群落。推進生態廊道建設,加強重點生態功能區和重要自然保護地天然林的培育、經營。鼓勵在廢棄礦山、荒山荒地、取棄土(渣)場等恢復天然植被,擴大天然林面積。開展天然林保育及適應性經營等科研攻關,制定符合四川實際的天然林修復技術標準體系。將國有林場林區納入“三農”金融扶持范圍,同時探索重要生態區位集體和個人所有天然商品林贖買制度,鼓勵地方政府開展贖買試點工作。認真編制修復作業設計,開展質量評價,規范檔案管理,實現全周期的修復效益監測評估。
三是政府主導,落實最嚴密的科學監管。以林長制為總抓手,完善天然林年度核查指標體系,建立天然林核查質量專家評審機制。推進建立地方政府天然林保護行政首長負責制和目標責任考核制,對出現嚴重問題的地方政府約談追責。實施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時,將天然林保護修復成效列入審計內容,作為黨委、政府及領導干部綜合評價的重要參考。對落實天然林保護政策和部署不力、盲目決策,造成嚴重后果的;對天然林保護修復不擔當、不作為,造成嚴重后果的;對破壞天然林資源事件處置不力、整改執行不到位,造成重大損失或重大影響的,依規依紀依法嚴肅追責問責,實行終身追責。實行目標、任務、資金、責任“四到市(州)”管理,建立各地天然林保護行政首長負責制和目標責任考核制。建立天然林保護修復行政首長負責制和目標責任考核制,壓實地方政府的主體責任。強化考核監督,結合森林督查開展年度核查,將天然林保護修復情況納入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事項,作為地方黨委和政府及領導干部綜合評價的重要參考。對在天然林保護管理中作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按照有關規定給予表彰獎勵。強化責任追究,建立天然林資源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對落實天然林保護政策和部署不力、盲目決策或天然林保護修復不擔當、不作為,造成嚴重后果的;對破壞天然林資源事件處置不力、整改執行不到位,造成重大影響的,要依規依紀依法嚴肅問責。對破壞天然林資源造成生態環境損害的,要依法提起民事公益訴訟,對侵權人提出損害賠償要求。強化輿論監督,通過設立專線電話、公眾號等,發動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天然林監督管理和災害防控。


天然林保護修復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部署要求,著力建立全面保護、系統恢復、用途管控、權責明確的天然林保護修復制度體系,切實維護天然林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完整性,助推全省生態系統功能整體性提升,建成山青、水綠、林郁、田沃、湖美、草茂的美好生態,積極探索通過森林認證、碳匯交易等方式,多渠道籌措天然林保護修復資金。鼓勵社會公益組織、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參與天然林保護修復,通過捐贈、資助、認養、志愿服務等方式,推動天然林保護修復公益事業。加大在大熊貓國家公園、林草碳匯、數字林草、三業工程等諸多領域的工作推進力度,為建設好長江、黃河上游生態屏障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