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地域服飾形成、發展于特定的地理環境、生產生活秩序、歷史文化背景以及精神追求中,具有顯著的地域特征、獨特的審美情趣、鮮明的文化心理品格、迷人的宗教神話色彩,是地域文化形態的一種外在表現形式。且在經濟不斷發展、政治循序演變、文化日益交融的推動下,不同地域之間的服飾交流愈發頻繁,使得地域服飾的文化內涵越來越豐富,地域服飾的文化表現形式越來越多樣,于無形之中擴大、深化了地域服飾文化的影響力與現實意義。例如東北歷史題材劇,作為當前文化傳播的一種形式,其以媒體為傳播平臺、傳播手段、交流方式,將其所蘊含的東北服飾文化傳播到其他地域。
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發行的《東北服飾文化》(2018 年9 月版)一書,基于讓東北地域服飾文化在文化人類學和服飾心理社會學意義上被更多人所認識,為東北地域服飾文化的弘揚與發展貢獻綿薄之力,其以在東北地區歷史發展進程中,各個階段各個民族在服飾上呈現的形態以及服飾背后所隱喻的文化內涵為主要研究內容,以各民族共同或相近的地理環境、人文環境、經濟環境為背景,以諸民族交匯融合的文化內涵為紐帶,以各民族服飾在不同時期不同階段的發展形態為載體,探究了東北服飾文化背后深厚的文化資源及其東北地區其他文化事項,探索了東北地域服飾文化的傳播渠道,為歷史影視劇作中的東北地域服飾文化傳播研究提供了參考。
從滿足服飾溯源與時代現狀,再到赫哲族、蒙古族、朝鮮族薩曼薩滿服飾的分析,該書明晰東北歷史題材劇作下的服飾文化傳播緣由,需要從多個層面與多個角度進行,以便避免論據的單一、觀點的薄弱。故筆者結合影視現狀、文化傳播情況,從東北歷史題材劇、東北服飾文化兩個層面對東北歷史題材劇作下的服飾文化傳播緣由進行分析。
從東北歷史題材劇層面來講,其首先可借助內容的可視化、聽覺化,內容的復原性、再創作性加深受眾對東北服飾文化的理解與記憶。具體而言,歷史題材劇是一種影視化創作方式,是包含視覺傳達、聽覺傳達在內的一種媒介傳播。因此,其可以將東北地域服飾文化集中于人物著裝上,將地域服飾文化融入實踐發展過程中,再借助視覺傳播將其傳達給受眾,讓受眾在觀看時被動或主動認識、了解東北服飾文化。例如《鐵蹄下的東北》以影像的方式大規模、全方位、立體式地展現了從1931 年到1945 年,東北地區服裝習慣的演變歷程、服飾審美情趣的轉變過程,并以此為一個切入點,反映了當時東北地區民族生活的惡劣環境,讓觀眾在影視鑒賞中認識、了解東北服飾文化的同時,還了解、掌握中華民族的變革。同時,歷史題材劇基本是高程度復原或者再創作實際生活、實際事件或現實人物,雖具有一定的歷史偏差,但更多的是真實性,容易讓受眾在觀看時聯想起與自身相關的生活印記,產生情感上的共鳴,繼而讓受眾對影視中所表現的服飾文化、飲食文化、住宿文化、人際交往文化等產生認同,對過往歷史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其次東北題材感染力極強的表演形式、極具張力的演藝藝術,可較大程度還原不同歷史階段或不同時期的社會環境,并借助抽象人物形象、具體生活品,展現了東北地區的衣著習慣、服飾文化,讓受眾在沉浸式的視覺享受中體驗東北的過往,在綜合運用聽覺、視覺等感官的過程中認識、了解東北服飾。例如《夜幕下的哈爾濱》,以抗日活動為敘事線索,以詳實的資料、驚險的戰斗、揪心的氣氛、精彩的情節、各異的人物形象喚醒了塵封的過往,展示了中華兒女保家衛國的歷史,這既讓受眾透過宏大敘事,看到過往的社會環境,見證國家“風雨飄搖”的歷程,感受中華兒女不屈不撓、勇于奉獻的民族品格與愛國精神,看到20 世紀東北地區的生活環境,看到文雅、端莊、賢淑的旗袍,干凈利落、簡單樸素的中山服,繼而明確東北地區的著裝習慣。
再次,東北歷史題材劇在新媒體環境中創新了傳播渠道,進一步擴展了東北地域服飾文化的傳播范圍。既可在廣播電視臺等傳統媒介上播放,又可在視頻網站,APP 等新媒體上播出,突破時空限制,方便受眾隨時隨地觀看,繼而吸引更多層次的受眾,將東北服飾文化傳播范圍進一步擴展。此外,隨著人們視頻觀看習慣的改變(碎片化觀看),以及短視頻的興起,歷史題材影視劇作還可分隔成多個片段,投放到抖音等平臺上,用以滿足視頻用戶的碎片化觀看需求,挖掘潛在受眾,增強固定受眾的黏度,進而加深受眾對東北服飾文化的認識與了解。
從東北服飾文化層面來講,其具有一定傳承性,在歷史題材劇中呈現可傳承中國文化、保護中華優秀文化,為文化繁榮發展目標的實現提供助力。例如家喻戶曉的《林海雪原》,以赫哲族“夏日通”帽子、“考日楚木”狍頭帽為原型,以赫哲族的“大哈”(狍皮縫制的長袍)、狍皮套褲為原型設計,制作了男性角色的服飾,為受眾展示人物形象的同時,還向受眾傳遞了赫哲族服飾的制作技藝、著裝習慣。同時,東北服飾文化具有一定創新性,在歷史題材劇中呈現可展現現代的服裝審美、著裝習慣、服裝設計理念,為服飾內容的豐富化、服飾元素的多元化提供助力。
從鄂倫春族服飾文化、鄂溫克族服飾文化傳承現狀的探析到錫伯族服飾文化、達翰爾族服飾文化發展現狀的研究,該書啟發我們東北歷史題材劇作下服飾文化傳播策略的制定,需基于現狀,又需有一定的前瞻性,以免策略“流于形式”,以及傳播目的成為“泡影”?;诖?,筆者認為東北歷史題材劇的創作與播出雖促進了東北服飾文化的傳播,但受多重因素的影響,其傳播效果還沒有被充分發揮出來,還需要多從東北歷史題材劇創作、宣傳、傳播中入手。
其一,注重史實,注重市場,心里始終裝著觀眾。近年來,在有關政策、規章制度的扶持與引導下,大批歷史題材影視劇,尤其是革命歷史題材影視劇被創作、播放出來,但部分歷史影視題材劇只是追尋經濟利益,忽視了主創人員的專業素養、創作內容的深度、受眾的實際需求,使得作品脫離實際,內容寡淡,制作粗糙、觀賞性差,自然達不到弘揚、傳播傳統服飾文化的目的。因此,主創人員在進行作品創作時,應以“必須高度尊重背景”為要求,以向受眾輸送“源于實際,高于實際”的大眾文化為原則,以讓受眾觀看到影視語言更加豐富、演藝藝術更加專業、情感表達更加真實的影視劇,以此為目的要求自己,以便更好地傳播包括服飾文化在內的民族文化,更好地還原歷史現實。此外,在結構安排、節奏把控、音樂選配、后期制作等方面也應考慮到受眾的需求、歷史事實,不能為煽情而煽情,以便讓受眾更好地沉浸劇作,繼而實現服飾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
其二,注重戲劇規律,注重影視藝術,提高歷史題材劇的藝術品位。在尊重歷史事實的基礎上,將題材戲劇化,將歷史人物、歷史事件藝術化,一直是歷史題材影視編劇、導演、演員等人的重要追求,但具體要怎樣處理歷史真實性與影視劇戲劇性之間的關系一直困擾著主創人員。其中,以歷史事實為基礎,凸顯或放大個人與國家的沖突、情感與民族的矛盾、人物與人物的對立性等是其重要的解決對策,也是吸引受眾目光的重要方式。
其三,注重歷史題材積極性主題的挖掘,注重歷史題材現實意義的凸顯。歷史題材影視劇的創作不僅僅是為大眾講述崢嶸的革命歲月、復原當時的社會環境,更重要是傳達歷史事件的當代價值、歷史人物的優秀品質、歷史文化的現實意義,及其對現階段的個人發展、社會建設的激勵與鼓舞價值。這也就意味著,東北歷史題材劇創作一方面需具有宏闊的歷史視野與思想高度、堅定的立場與信念,以便能夠迅速且準確地抓取題材的內涵,能夠較為真實、客觀地展現歷史事件、講述歷史人物、呈現復雜的歷史環境,為受眾了解服飾文化提供窗口;另一方面需要明確歷史事件的現實意義、歷史人物的現實激勵作用,以便凸顯歷史的教育作用、歷史文化的社會功能。
總而言之,該書所表述的內涵豐富、形式多樣、地域性鮮明的東北服飾文化,在歷史題材劇作的影響下,影視人員的不懈努力下,得到了一定的傳播與發展,并在新媒體、科學技術等多方力量的助力下,還將有望得到更大范圍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