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智亮 毛子成
上海建工五建集團有限公司 上海 200063
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應急救治臨時醫療用房項目是為了集中收治新冠肺炎患者,在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院內建設的臨時醫療用房。本項目按照“一次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總體規劃600床規模,一期實施200床,總建筑面積約9 710 m2。1號樓主要功能為4個傳染病病區,以雙床間為主,單人間為輔。此外,還設置了醫護工作區、休息區、宿舍區及污水處理、醫療氣體等設備用房。由于本次疫情為呼吸道類傳染病,所以病房按照最高等級的負壓病房進行設計。在平面布局上,按照“三區兩通道”的原則設計,流程設計緊湊高效,確保醫護人員的工作安全(圖1)。在流線組織上,充分利用基地空間,同時又與原有院區緊密結合,將潔污流線、醫患流線、貨物和醫廢流線合理組織,避免交叉感染[1-2]。

圖1 病房樓整體布局
由于項目工期的限制,本項目采用集裝箱快速搭建的結構形式進行模塊化的設計施工。建筑平面按照長6.0 m、寬3.0 m、高2.8 m的模數進行搭配組合,負壓病房通過3個集裝箱形成1個標準單元,兩側布置病房,中間為衛生間及緩沖系統(圖2)。醫患走道及醫護工作區也按照集裝箱模數進行空間布局,既便于施工組織,也為遠期建設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圖2 標準病房單元
由于新冠肺炎暴發,為保障救治能力,需要在約20 d內建成功能齊全、能直接使用的負壓應急救治醫療用房。整個項目機電系統復雜,包括動力系統、照明系統、空調系統、送排風系統、氧氣系統、真空吸引系統、壓縮空氣系統、給水系統、重力排水系統、火災報警系統、應急廣播系統、視頻安防監控系統、門禁系統、綜合布線系統、無線AP系統、病房探視系統、消防水系統、防排煙系統等。
20 d的工期內需要將應急救治醫療用房從醫院內原有草坪上建成并能投入使用,按常規的施工工藝和流程無法滿足進度要求,故必須突破常規,避免按部就班施工,需在前道工序未施工完成的情況下把所有能穿插進行的下道工序安排施工。這對施工現場的人員組織、工序安排、材料進場、機械輔助、安全管控、質量保證、成品保護等都帶來極大的困難。
根據工程特點,需要逾1 000人的鋼筋工、支模木工、混凝土工、集裝箱拼裝工、水電安裝工、通風工、鋼結構吊裝工、電焊工、架子工、裝飾木工、防水工、門窗安裝工等各工種同時進場。但由于原合作班組有許多湖北勞動力,因疫情關系無法到崗,工程實施期間又恰逢春節假期,短期內要組織這么龐大的勞動力隊伍相當困難。
工程涉及的材料包括集裝箱555套、逾4 000 m3的混凝土、鋼筋逾300 t、鋼結構逾500 t、防水材料15 000 m2、PVC材料10 000 m2,此外還需要搭設4 000 m2的腳手架,這些材料均需在2 d內組織到位。但由于各類供應商不全在上海,且處于觸發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機制背景下,又在春節假期中,材料組織難度大。
工程土方平整、基坑開挖,需組織各類型挖土機10余部、壓路機2部,集裝箱、鋼結構及機電設備吊裝需進場各類型汽車吊20余部,基坑圍護需進場鋼板樁打拔機械手臂1部、混凝土汽車泵2臺,這么多的機械及配套人員需在開工時立即進場,對施工組織是一個較大的考驗。
由于本次工程特殊,時間緊急,設計院從接到任務到出圖時間不足一周,而且主體結構也是非常規的活動房,設計圖紙的細化深度不足,許多節點沒有明確的做法,需要邊施工邊根據現場情況進行設計修改,且時間十分緊張,對工程的按時開展和推進有著十分巨大的影響。
管理人員方面:成立項目應急小組,任命組長,親臨現場總指揮,現場辦公;分配十余位技術副組長分別對接不同專業的設計人員和施工隊伍,及時傳達設計和業主的意圖,深化設計院來不及細化的節點,及時解決現場施工中碰到的問題;同時保證有十余位優秀項目經理負責現場各個片區施工管理,一天近20 h的工作時間,協調各個施工隊伍之間的流水搭接,組織充足的勞動力按計劃完成相應的工作內容;由分管質量的專項人員與項目質量部一同檢查,發現質量隱患和問題當場進行整改,大大減少后續整改、修補的時間,保證了工程交付使用的時間;安全部門每天為上千名施工人員測量體溫,發放勞動保護、防疫物資,對現場施工中出現的臨邊洞口及時設置圍護,勸阻施工人員不安全、不文明行為,做好現場安全隱患的排查和整改工作,保障工程安全、順利推進。
作業人員方面:抽調3家具備相關實力的單位,分不同片區施工;同時,工程公司對所有項目排查,抽調可用項目作業人員,部分在現場待命,部分在家待命,以備人員緊張時及時補充;對于農民工無法從老家外出的情況,項目應急小組通過與業主協調,并向上海市政府相關部門請示,通過上海市政府與外地政府建立相關溝通渠道,開具疫情防控的特別通行證,保證勞動力充足。
衛生防護方面:考慮到施工場地為新冠肺炎患者集中治療地,雖然院方的防護措施非常到位,但針對新來施工人員心理上的恐懼,項目部通過一系列措施來進行疏導:首先確保參建人員每天開工前都逐一測量體溫,其次每人每天發放防護口罩,最后由院方專業醫生舉辦衛生防護講座,從而穩定了參建人員情緒,確保了防疫工作全面覆蓋。
項目所有涉及的材料、機械,全部嚴格篩選自項目應急小組供應商的材料庫,對于部分材料供應不足或是運輸困難的情況,則安排專人去市場調研補充或利用自有車輛進行運送,最大限度保障貨源。
對于實在有生產或者供應困難的材料,項目部經過與設計院和業主方溝通,在確保使用功能的前提下,用類似產品進行替換。
大型機械方面,考慮現場環境復雜,已發生多起地下開挖遇障礙物怠工事件,項目應急小組特抽調12臺挖機、8臺吊車現場隨時待命施工。因施工現場多為綠化草坪,特調入近300塊鋼板,配設于現場各個角落,以便各個單位施工時隨時使用。
本項目作為重點工程,自開工后,受到了政府及各相關部門的關心和支持,項目部成立了后勤保障小組,從衣、食、住、行等幾個方面細化應對措施。后勤保障小組采購并儲備了足量的工作服、口罩、雨衣雨鞋等,以確保項目整個周期的使用,并在生活區外成立臨時食堂,高標準高規格地保障施工人員伙食,同時現場安排人員送水、送食物,夜間加班施工期間,也有專人送飯到工地現場。
通過對項目實施過程中的全面管理,保證了工程的順利實施,工期內未發生任何安全事故,為今后類似工程的施工積累了一定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