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偉
這是一個醫生朋友跟我講的真實故事。朋友供職于某三甲醫院的ICU(重癥監護室),接觸過的重癥患者很多,但其中一個病例,卻讓他印象格外深刻:幾年前的一天夜里,他們科室收治了一個創傷性大出血的危重病人。因為全身是傷,出血量很大,病人迅速地進入多器官功能衰竭和凝血功能衰竭的狀態,被送到ICU的時候,每個針眼、傷口都在滲血。
“注意啊,是滲血!如果是血管性的出血,我還可以外科止血。但是滲血根本沒有辦法止住,只能夠輸血,不停地輸血。”朋友特別強調,“我記得那天晚上,給他拼命地輸血,輸血漿,輸凝血物質,用升壓藥,維持一定的血壓。但到最后,血漿快打完的時候,患者的生命體征還在持續惡化,心率不斷地在加快,血壓越來越低……”朋友說自己當時很絕望,能“上”的都“上”了,直覺告訴他,這個病人可能救不回來了。
可是,接下來發生在患者身上的一幕,卻震驚了所有人:突然一下子,所有傷口的出血,在一瞬間全都止住了。經過積極救治,半個月后,病人痊愈出院了。
為何如此兇險的大出血能突然止住?專家組事后分析,這應該是觸發了身體的某種自我保護機制。在這場與死神賽跑的角逐中,醫生固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在最后關頭,將病人從“死神”手里一把拽回來的,是他自己,確切地說,是他自己的身體。
“我們經常被教育,在危難的時候要努力,要去克服困難。其實你并不知道,你的身體,你身體里的細胞,比你還要努力:人在大出血的時候,血壓會迅速下降,這么做的目的是為了減緩出血的速度。而且腎臟會沒有尿,把有限的血流供應給更關鍵的大腦和心臟。”朋友感慨道,“心臟每一次收縮跳動,它的電活動是從竇房結,到房室結,再傳導至心室。在危急關頭,竇房結失敗了,不能夠跳動了,房室結開始替它跳。房室結也敗下陣來,不能傳導的時候,心室開始自主逸博跳動。這時候的心跳,表現在心電圖上已經面目全非,血流也非常微弱。但即便是這么微弱的血流,也可以保證身體關鍵部位的供血,等著援兵的到來。”
“我們人體每天會有3300億個細胞死亡,同時也會有3300億個細胞新生。你每天都有大約5次得癌癥的概率——會有1~5個細胞發生癌變。可絕大多數情況下,你體內的T細胞可以及時殺死癌細胞。也就是說,是你的身體拯救了你。如果人體遇到危險,在危急時刻,所有這些組織和細胞都在為你拼命,拼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即使你自己都放棄了,但你的身體依然沒有放棄你。”朋友繼續說。
“講這么多,其實就是要告訴你,我們沒有資格熬夜、抽煙、喝酒,虐待身體里的這些組織和細胞。而且,在困難面前,我們也沒有資格輕言放棄。”朋友最后總結道。
朋友的話給了我很大的觸動,讓我開始反思過往。雖然這樣的反思,或許有些幼稚,老生常談,但多少是個好的開始。在我看來,我,還有我們中相當一部分的人,都有類似的習慣或者缺點,譬如“找借口”和“向外求”。
在遭遇失敗或挫折的時候,我們習慣于找借口,編理由,將責任歸結于外界或他人,很少從自身找原因,做自我反思與檢討,于是便有了“怨天尤人”這一說法。在碰到困難的時候,對于問題與癥結,既難以做到理性分析,也難以集中資源、力量去攻克。我們做得少,想得多,或者光想不做,把大部分時間都花在空想與焦慮上——怕這怕那。到最后,時間、精力白白消耗,而問題與困難,卻一點也沒少。反觀我們的身體,身體里的細胞,卻從不會找借口,它們只做自己該做的,光做不說,默默地做,且至“死”方休。
不少人喜歡在朋友圈發勵志的句子,喜歡找榜樣,做人做事總要模仿別人的路徑。尋尋覓覓,找來找去,有時往往我們自己都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又該堅持什么,這就是典型的“向外求而不得”。而事實上,最好的“榜樣”不是他人,不在遠方,恰恰是我們自己。我們的身體,身體里的細胞,具備我們期待的所有優秀品質。它們低調、不張揚,恪盡職守、赴湯蹈火,生命不息、奮斗不止,不到最后一刻,絕不放棄。還有,最關鍵的是,它們只管去做,卻從不會去標榜什么。
我們應該向自己的身體、身體里的細胞學習,不需要太多理由,只因為,它們比我們更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