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實
老子云:“適者有壽。”一句點睛之語,深刻、精辟地概括了生理和心理的至高境界,道出了養(yǎng)生益壽的真諦,頗值得揣摩和身體力行。
祖國傳統(tǒng)醫(yī)學理論認為:“過度和不及乃六淫之首。”“適”即適度、適當、適時、適應。適度是指凡事不過分,不過激,不走極端;適當是指把握好事情與環(huán)境間的全方位、多角度、多層次的關系;適時是指適合時宜,順應世務;適應是指隨著外界的環(huán)境變化,自身也要跟著相應變化,即與時俱進。在日常生活中,若是可做到適量飲食,適當運動,適應環(huán)境,適從自然,調適心理,焉能不健康長壽?
若想長壽,應做到適度,具體是指適量飲食、適當運動、適時增減。吃,是為了生存,有時也是為了享受。但需知,“若要身體安,三分饑和寒”, 疾病大多是吃出來的。挑食偏食,對于喜歡吃的食物,落筷如雨點,對于不喜歡吃的,則碰都不碰,吃相難看且不說,還會使營養(yǎng)失衡。喜愛應酬交往,喜歡名酒名煙,多吃豪飲,既壞了風氣,又傷了脾胃。吃多了,便會血脂高,血糖高,傷體損壽。
俗話說“生命在于運動”。久居山中村鎮(zhèn)者多長壽,除了能夠多吸納負離子,就是因為出門就要上山下山,必須經常運動。也有人說“長壽在于靜止”,人老不宜運動而需靜養(yǎng),日常看看書、練練字、下下棋即可。其實,動與靜皆有理。不動,會使人的某些功能退化;大動,則會使某些器官加速折舊。常坐辦公室的人易得頸椎病、高血壓、關節(jié)炎和肥胖癥,就是因為不動;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去做劇烈運動而發(fā)生意外,就是因為大動。所以,凡事需講適度,適當運動、因人而動、增減有序才是明智的做法。
若要長壽,還需適時而變,能夠做到適應環(huán)境、適從自然、調適心理。祖國傳統(tǒng)醫(yī)學所言,風、寒、暑、濕、燥、火,這自然界中的六種不同的氣候變化,是外感病邪的“六淫”,或稱“六氣”,須適時應對。相對來說,大多人可以做到。
較為困難的是心理調適。人的歲月如歌:少年是兒歌,充滿稚氣;青年是詩歌,染著激情,浸著理想;中年是悲歌,上有老下有小,為生活奔波;老年應是歡歌,忙碌了大半輩子后,理應享受晚年幸福生活。面對人生的這首變奏曲,我們的工作節(jié)奏、生活習慣、思想觀念也應該隨之變化。變的前提就是心理上要適應。
俗語說,長江后浪推前浪。其實,從長江源頭到入海,每個后浪即前浪,每個前浪即后浪。不管浪頭是大是小,最終后浪終將成為前浪,而前浪也可以成為下一個后浪。這是一個非常淺顯的道理。社會在進步,用老眼光看新事物,往往無法理解。社會在變化,這也看不慣,那也不滿足,悲觀失落,郁郁寡歡,思慮重重,何來健康長壽?所以,工作節(jié)奏、生活習慣、思想觀念皆要與時俱進、適時變化,才能跟上時代步伐。
老年人在生活中要學會自我調節(jié)、自我控制情緒,緩解壓力,不相互攀比,不將榮辱得失放在心上,把注意力從不愉快的事物上轉移開,努力使自己的心情保持平穩(wěn)、適度,摒棄盲從心理,切忌大起大落,方可健康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