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昭群

腸息肉是腸黏膜表面突出的異常生長的組織。腸息肉多見于50歲以上的人群,其發病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上升,以男性為多見。腸息肉分為炎癥性和腺瘤性兩種。炎癥性息肉治愈后可自行消失;腺瘤性息肉一般不會自行消失,并有惡變傾向。因此,及早發現和治療腸息肉至關重要。然而有些人存在一些認識誤區,必須及早糾正。
誤區一:腸息肉與日常生活習慣無關
有些人誤認為腸息肉是遺傳的,與日常生活習慣沒有關系。殊不知,飲食起居不規律,常熬夜,不運動,常吃燒烤、油炸、腌熏等高蛋白、高脂肪、高熱量、高膽固醇的食物,蔬菜、水果、粗糧等膳食纖維攝入量不足等,便會引發腹瀉、腹痛或大便秘結、大便帶血,久而久之會發生腸息肉。
誤區二:沒有癥狀就不必治療
大多數的腸息肉沒有癥狀,不查腸鏡可能永遠不會發現。一旦查出腸息肉后,醫生會建議最好切除。然而不少患者覺得不痛不癢又不出血沒必要急于切除,等長大了再治療也不遲。實際上部分腸息肉拖延可發展為腸癌,所以發現腸息肉要盡快切除,并應預防腸息肉復發。
誤區三:不便血就不是腸息肉
很多人覺得有腸息肉必定會便血,不便血就可排除腸息肉的存在。其實這樣的判斷方式是不對的。由于腸息肉具體生長的位置、息肉大小、糞便質地軟硬對腸息肉的損害和刺激程度均有所不同,因此日常排便時不一定出現便血的現象。尤其是當腸息肉不是太大、糞便比較松軟時,不會造成腸道內部擦傷性的刺激或損害,就不會出現便血。但這并不能代表就可以排除腸息肉的存在。
誤區四:腸息肉切除后不定期復查
有些患者切除腸息肉后,認為萬事大吉了,不再進行定期復查。可是,腸息肉切除后雖然病變切除,但息肉本身生長環境沒有改變,還會刺激腸道發生新的息肉;對廣基息肉(指根部比較寬大,呈平鋪式改變,沒有明顯的蒂的腸息肉)切除以后可能有殘留,需要通過腸鏡隨訪看有無殘留復發的情況。另外,腸道彎曲比較多,對長在皺褶襞的息肉或者相對較小的息肉檢查時可能會漏診,所以需要定期復查。
腸息肉切除后具體復查時間要結合考慮息肉數目、大小以及病理類型等綜合判斷。建議患者術后3~6個月進行首次腸道復診,排除息肉漏診。復診結束后,沒有找到息肉或沒有發現新息肉時,建議患者在隨后1~5年進行一次隨訪。若有直結腸癌家族史患者,建議每年定期例行進行腸道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