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藝珊

兒童肥胖與糖尿病和心臟病等疾病早發風險密切相關。澳大利亞“更好健康”網站最新載文認為,預防兒童肥胖應從娃娃抓起,幼兒期每餐持續時長等飲食習慣十分關鍵。
1.每餐進食時間不超過30分鐘 定時定餐有助于孩子感受饑餓,養成何時吃、吃多久、哪里吃等習慣。專家建議,除了與成人一致的一日三餐之外,幼兒每天在兩餐之間(通常為2~3小時)還應有2~3次的牛奶、水果和雞蛋等加餐。進食地點固定不變,吃多少由孩子自己決定。每餐進食時間控制在半小時以內。研究發現,吃飯太快容易增加腸胃負擔,導致消化不良,營養不全。盡管細嚼慢咽能充分吸收營養,防止暴飲暴食,降低肥胖發生風險,但是吃飯太慢也不利于健康。原因是消化酶的分泌高峰期一般為進食后十幾分鐘,一餐飯半小時內吃完,最有益于食物消化和營養吸收。
2.添加塊狀或有嚼勁的食物 英國布里斯托爾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在15個月大的孩子中,愛挑食的孩子約占20%。孩子6~9個月大時,及時添加各種塊狀或有嚼勁的食物可提高孩子對食物的鑒賞能力,進而減少挑食的可能。
3.新食物,多嘗試 大約一半的孩子在幼兒期抗拒嘗試新食物。多項研究發現,要想讓孩子習慣某種新食物,父母至少要嘗試10次,而事實上,很多父母嘗試兩三次就不再有耐心繼續“規勸”。家長不妨將新食物與孩子喜愛的食物混搭。
4.父母為孩子樹立“不挑食”的榜樣 研究發現,25%~50%的幼兒挑食,而在愛挑食幼兒的父母中,大約25%的人挑食。在食物多樣性方面,父母不要給孩子任何限制,父母也應該以身作則,做孩子的榜樣。
專家表示,幼兒期還應該增加水果、蔬菜的攝入量,避免或減少高糖、高熱量食物(如能量飲料、奶茶、糖果、巧克力等)。養成良好的進食習慣,比如,適當放慢進食速度、充分咀嚼、不過量飲食、不強迫孩子一定吃完所有飯菜,允許孩子剩飯剩菜等。這些都有益于孩子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