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桂紅
【摘 要】目的:分析護士主導護理在痔瘡術后排尿排便困難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篩選2020年6月至2021年5月來我科室治療的痔瘡手術患者92例,隨機進行分組,46例為觀察組,46例為對照組。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觀察組實施護士主導護理。結果:觀察組患者的術后首次排尿、排便時間及排便時長,都比對照組更短(P<0.05),差異明顯。觀察組患者術后第1次排尿和第2次排尿時的最大尿流率(Qmax)、殘余尿(RV)和最大逼尿肌壓(Pdetmax),均優于對照組(P<0.05),差異明顯。結論:護士主導護理能夠促進患者術后早期排尿、排便,并縮短其排便時長,改善其術后尿流動力學指標,在改善患者術后排尿排便困難中有顯著的應用效果。
【關鍵詞】護士主導護理;痔瘡;排尿困難;排便困難
排尿排便困難是痔瘡手術患者術后非常常見的并發癥,發生率比例極高。分析這一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痔瘡手術患者,由于其手術部位的特殊性,導致患者術后會出現較為強烈的疼痛程度,導致患者術后害怕、抵觸排尿、排便,同時手術創傷會引起患者術后排便不適、出血等問題,進而誘發排便困難[1]。另一方面是由于痔瘡手術在治療過程中,可能會對患者的尿道括約肌、膀胱神經產生一定的影響,從而引起排尿困難。而患者排尿排便困難不僅影響患者的心理情緒狀態,同時也不利于患者的術后恢復[2]。因此,積極地加強患者術后排尿排便困難干預,改善其術后排尿排便狀態,對于促進患者術后康復有積極的意義。我科室針對這一問題開展了護士主導護理,獲得了如下成效。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篩選2020年6月至2021年5月來我科室治療的痔瘡手術患者92例,隨機進行分組,46例為觀察組,46例為對照組。觀察組,男20例,女26例,年齡31歲~63歲,平均年齡(45.36±5.62)歲,住院時間3d~7d,平均時間(5.13±1.33)d。對照組,男21例,女25例,年齡28歲~61歲,平均年齡(44.64±5.48)歲,住院時間3d~8d,平均時間(5.45±1.25)d。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觀察組實施護士主導護理,方法如下:①心理護理:護士要主動對患者的心理情緒狀態進行評估,在評估的基礎上,采取安慰、疏導、鼓勵等方式,積極地緩解患者內心的不良情緒,幫助患者積極面對治療,建立良好的治療心態。②健康教育:由護士主導健康宣教工作,主要向患者及其家屬介紹痔瘡手術的治療目的、意義和常見并發癥、預防措施,指導患者家屬掌握基本的護理輔助技巧。著重向患者介紹術后及時排尿排便的重要性,并指導其及時排尿排便。③飲食護理:護士根據患者的飲食習慣制定飲食計劃,術后3d給予患者半流質高纖維飲食,多進食果汁、蔬菜汁、蜂蜜,并叮囑患者多飲水,促進腸道蠕動。④病情護理:護士要采取按摩、熱敷等多種方式幫助患者緩解術后疼痛,必要時給予緩瀉劑、止痛劑,積極誘導患者排尿排便。在此基礎上,指導患者進行提肛訓練,以鍛煉其盆底肌肉,促進患者術后快速排尿排便。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術后首次排尿、排便時間及排便時長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術后首次排尿、排便時間及排便時長,都比對照組更短(P<0.05),差異明顯,見表1。
2.2 兩組患者術后的尿流動力學指標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第1次排尿和第2次排尿時的最大尿流率(Qmax)、殘余尿(RV)和最大逼尿肌壓(Pdetmax),均優于對照組(P<0.05),差異明顯,表2。
3 討論
護士主導護理模式在護理開展過程中,以護士為主導對患者開展以護理為主的干預治療,由于護士對患者的各方面情況了解更為透徹,全面,因此,其在制定護理措施方面更具有針對性,更能夠增強護理效果。本次研究中,通過對痔瘡手術患者開展護士主導護理干預,有效的改善了患者術后的排尿排便困難問題,這主要是由于護士主導護理針對痔瘡手術患者術后排尿排便困難產生的根本原因,進行了針對性的干預,從而從根本上上改善了患者的排尿排便困難問題。
綜上所述,護士主導護理能夠促進患者術后早期排尿、排便,并縮短其排便時長,改善其術后尿流動力學指標,在改善患者術后排尿排便困難中有顯著的應用效果。
參考文獻
[1] 黃淑霞,劉夢醒.基于優質服務理論的舒適護理對痔瘡術后排尿,排便困難患者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0,5(8):1474-1477.
[2] 肖曉芳,胡波,鄒小燕,等.層鏈式護理模式對痔瘡手術患者術后排尿,排便的影響[J].中國當代醫藥,2020,27(13):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