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婷 楊哲
【摘 要】目的:探討提高消毒供應室的護理質量對控制院內感染的影響。方法:將我院2020年3月—2021年4月期間,消毒供應室中加強護理質量管理的患者50例設為研究組,以采取常規護理管理的患者50例設為對照組,對比兩組護理情況。結果:研究組有1例發生院內感染,感染率為2.00%;對照組有5例發生院內感染,感染率為10.00%;患者護理滿意率研究組明顯高于對照組;研究組在環境、物品、安全等管理指標中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加強消毒供應室護理質量的控制,對于有效控制院內感染的發生和提高護理人員工作質量等具有顯著的積極影響。
【關鍵詞】消毒供應室;護理質量;控制院內感染
醫院的消毒供應室是負責對各種醫療器械和無菌物品進行清洗、殺菌、消毒,以確保各種醫療器械能夠正常供應的科室,是一個醫院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在醫院診療工作中,消毒供應室的護理質量對于減少院內感染的發生率和保障患者診療安全性等均有極大的影響,因此,積極提高消毒供應室的護理質量對控制院內感染和提高護理人員的工作質量等意義重大。對此,本文對提高消毒供應室的護理質量對控制院內感染的影響進行研究[1],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以2020年3月—2021年4月期間消毒供應室中加強護理質量管理的患者50例設為研究組,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齡22歲~65歲,均值39.65歲。以采取常規護理管理的患者50例設為對照組,其中,男25例,女35例;年齡23歲~67歲,均值41.03歲。兩組患者均由同組護理人員提供服務,護理人員均為女性,年齡介于23歲~45歲之間,平均29.33歲。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差異性對比P>0.05無統計學意義。
1.2方法
1.2.1 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管理,即根據醫院要求開展護理工作,確保消毒供應室環境的整潔,每日消毒,維持良好空氣質量等。設置清潔區、污染區,并安排專人做好清潔、殺菌及消毒工作。
1.2.2 研究組則加強護理質量提高管理,具體如下:(1)完善消毒隔離機制,提高滅菌物達標率,及時糾正消毒隔離機制的不足,確保護理人員的操作流程均符合規范,明確責任標準,提高消毒有效率。同時還要對不同區域的護理人員工作責任、交接班制度、滅菌器維修、無菌物監管等加以明確,牢記相關的規章制度,嚴格落實消毒制度。(2)定期落實消毒供應室護理人員培訓制度,提高護理人員責任意識和專業素養,各區域護理人員均定期接受專業項目培訓,提高其院內感染預防意識和消毒技術。同時還要提高護理人員自我保護的意識,避免自身發生感染,掌握相應的法律法規,做好互相監督。(3)加強消毒殺菌檢測工作,確保高壓殺菌質量,對護理人員工作情況及質量進行定期監督,詳細記錄監測結果,如滅菌柜用脈動真空滅菌器前要進行BD實驗,殺菌消毒前采取化學監測,無菌物則給予生物監測和化學監測,每周1次;護理人員的手細菌、物品表面、操作臺以及空氣等每個月都要進行1次監測,要求手、物品表面、操作臺細菌總數不得超過5cfu/m2,空氣中細菌菌落的總數每立方米不得超過200cfu;每個季度要監測紫外線消毒應用情況,舊燈管要求每平方米70μW以上,新燈管則在90μW以上;在消毒供應室使用化學消毒液時必須現配現用,嚴格監控消毒液濃度,不定期抽樣檢查,每毫升菌落總數不能超過100cfu。
1.3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院內感染的發生率、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率以及護理質量考核評分等情況。
1.4統計學方法 將該研究中的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比較兩組院內感染發生率和護理滿意率研究組有1例發生院內感染,感染率為2.00%;對照組有5例發生院內感染,感染率為10.00%(P<0.05)。患者護理滿意率研究組也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表1)。
2.2比較兩組的護理質量評分研究組在環境、物品、安全等管理指標中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表2)。
3.討論
消毒供應室是醫院中一個重要的科室,是確保醫院正常運轉的關鍵,研究認為,在消毒供應室中加強護理質量的控制,對于減少院內感染事件的發生十分有利[2]。而在消毒供應室當中采取科學有效的護理質量控制措施,具體優勢體現在:完善消毒隔離制,定期監測消毒供應中心的清潔殺菌工作,有利于提高消毒供應中心物品流出的安全性,為臨床提供安全可靠的器械物品;要求消毒供應室的護理人員定期培訓和增強責任意識,能減少護理人員工作的盲目性,從而提高工作效率;加強消毒殺菌工作,可以降低醫院感染的傳播率,做到防患于未然,從而減少院內感染事件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王仁彩.探討消毒供應室護理質量控制對院內感染發生率的影響[J].中國社區醫師,2021,37(12):136-137.
[2] 鐘秋麗.消毒供應室護理質量控制對預防院內感染的影響效果研究[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20,8(33):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