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華
【摘 要】目的:評價比較對創傷性血氣胸患者進行胸腔鏡手術與開胸手術的效果。方法:取于2014年2月至2020年7月我院就診的創傷性血氣胸患者74例,隨機雙盲法分組,每組各37例,對照組接受開胸手術治療,觀察組接受胸腔鏡手術治療,分析對比兩組手術效果。結果: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胸腔引流量、住院時間以及引流時間等指標與對照組比較,統計結果(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選擇胸腔鏡手術治療創傷性血氣胸的效果顯著,手術安全、可靠,值得臨床借鑒采納。
【關鍵詞】創傷性血氣胸;胸腔鏡手術;開胸手術
創傷性血氣胸是呼吸系統疾病中較為嚴重的一種急癥,此病是由外力作用下導致胸腔受創,造成胸腔內的血管、器官及組織發生損傷而產生大量積氣和積血,對患者的呼吸功能和循環功能造成的傷害極大,若不及時治療還會威脅患者的安全[1]。臨床針對創傷性血氣胸的主要治療方法是手術,為了深入分析手術治療效果,下文將針對來我院就診的創傷性血氣胸展開研究,對比分析開胸手術和胸腔鏡手術的各自效果及應用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基礎資料
取于2014年2月至2020年7月我院就診的創傷性血氣胸患者74例,按照隨機雙盲法劃分成兩組,對照組37例,男21例,女16例,年齡22歲~61歲,平均年齡(41.85±4.33)歲;觀察組37例,男20例,女17例,年齡23歲~64歲,平均年齡(42.59±4.66)歲。兩組資料對比差異不具備統計意義,有可比性(P>0.05)。納入標準:經B超或CT等檢查確診;均表現為咳嗽、氣喘、咯血、胸悶等癥狀;患者及家屬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近期有胸腔、腹腔手術史;合并心血管疾病、臟器損傷者;精神失常者;手術禁忌癥;惡性腫瘤。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行開胸手術治療,行全身麻醉,采取單腔支氣管插管進行單肺通氣,指導患者健側臥位,于患側第4肋~5肋間做切口約8cm,打開胸腔,清理積血和血塊,對胸腔內的組織和動脈血管進行電凝止血并縫合,對于肺損傷者用閉合器切除嚴重損傷組織,用7號線縫合損傷的膈肌,處理完畢后沖洗胸腔并放置引流管,關閉縫合胸腔切口。觀察組行胸腔鏡手術治療,全麻手術,采取雙腔支氣管插管與單肺通氣,切口位置在患側第7肋~8肋間(1.5cm),從切口處穿刺,置入套管針和胸腔鏡,借助胸腔鏡觀察內部情況,分別在腋前線和第3肋~4肋間、腋后線和第5肋~6肋間做操作孔置入手術器械,用吸引器清理內部積血,清除凝血塊,用高頻電刀對小切口電凝止血,對于創傷較大的組織和血管進行縫合止血,肺損傷和膈肌損傷的處理方式同對照組一致,術畢沖洗胸腔并放置引流管,縫合關閉胸腔[2,3]。
1.3 觀察指標
觀察記錄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胸腔引流量、住院時間以及引流時間等指標,統計患者術后出現的并發癥發生情況,如肺部感染、胸腔積液及切口感染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臨床指標對比
觀察組患者的各項臨床指標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對比差異有統計意義(P<0.05),見表1。
2.2 并發癥情況對比
觀察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顯著比對照組低,統計結果(P<0.05),見表2。
3 討論
創傷性血氣胸是由肺組織裂傷、胸壁血管、心臟、膈肌等組織損傷所致胸腔內產生積氣和積血,此病干板是由器械損傷所致,由于創傷位置特殊,發生突然,故患者需在受損后最短時間內接受搶救治療,若耽誤手術最佳時間,很可能威脅生命。以往多以胸腔閉式引流,通過引流量來確定是否行開胸手術,此方法不利于損傷嚴重者,并且開胸術對患者造成的創傷更嚴重。近年來,隨著胸腔鏡等技術的應用和推廣,給胸部疾病患者帶了較多便利,利用胸腔鏡手術治療的切口小,出血量減少,對患者的創傷輕,借助胸腔鏡觀察不會損傷呼吸肌,手術視野清晰,患者的身體疼痛感明顯減輕,對術后患者身體康復具有積極促進作用。研究顯示,兩組患者的相關手術指標相比,很明顯觀察組優于對照組,其術后并發癥率比對照組低,兩組統計差異大,由此證實了胸腔鏡手術的治療優勢和價值。
綜合上述,選擇胸腔鏡手術治療創傷性血氣胸的臨床價值突出,手術效果好,創傷小,能縮短術后康復時間,確保患者盡早康復出院,值得臨床應用。
參考文獻
[1] 鄭森中.電視胸腔鏡手術和開胸手術在創傷性血氣胸患者臨床治療中的應用對比[J].浙江創傷外科,2018,23(4):664-665.
[2] 任志.對創傷性血氣胸患者進行胸腔鏡手術與開胸手術的效果對比[J].當代醫藥論叢,2018,16(5):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