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巧麗
摘要:根據提質培優背景下教師隊伍建設要求,從提質、培優、增值、賦能四個方面深入分析現實困境,從明確目標、規范標準、完善機制、強化保障、加強評估五個方面入手,凝練師資隊伍高質量發展策略。
關鍵詞:明確目標;規范標準;完善機制;強化保障;加強評估
一、中等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的現實困境
職業教育經歷了從“層次”到“類型”的性質轉變,也面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所帶來的挑戰。準確把握我國職教改革方向,精準匹配經濟社會發展新階段對中等職業教育的質量需求,對師資隊伍建設提出了新的標準和要求,從現實來看,中等職業教育師資隊伍整體建設存在機制不健全、質量水平不高、結構不合理、評價不健全等問題。
1. 準入機制不健全,師資入口難保障
師資是中等職業教育第一發展要素和智力資源,隨著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重視,師生比不足的弱勢會更加凸顯,解決教師準入機制問題以合理擴充教師隊伍,從入口保障職業教育工作有序推進,成為師資建設工作的重點內容。
一是來源渠道不合理,限制教師結構的完善。教師來源渠道決定著教師本身的質量水平,新入職教師其學識水平較高,但是職業教育理念、生產實踐及教學技能方面有所欠缺;企業兼職教師群體熟悉產業生產過程、工藝流程及崗位標準,但科研及教學能力有明顯不足;學校中師資力量常年工作在教學一線,教學經驗及指導實踐實訓能力很強,但科研能力稍顯薄弱。總體來說,難以跟隨職業教育發展速度,遠未實現科學、合理的師資隊伍結構。
二是認定標準不統一,招聘機制執行難。隨著我國職教理念的發展,師資隊伍建設越來越注重企業人才引進及“雙師型”教師素質培養,但目前國內還沒有出臺明確文件對“雙師型”教師的內涵和標準進行界定,因此對“雙師型”教師認定過程中存在內涵不清、標準模糊等問題。從企業引進技藝大師及行業專家擔任“雙師型”教師團隊帶頭人,但未要求必須具有教師資格證書,缺乏對專業教學能力的保障。
2. 質量水平層次低,工作需求難保障
一是教師專業素質有待提升。沿用傳統的教師培養模式,過于注重學術理論研究及教學能力培養,職業教育朝著素質提升、注重實踐、保障就業方向發展,現有師資力量很難滿足施教要求。
二是教師管理能力有所欠缺。隨著外界環境的不斷發展變化,學生學習興趣、生活習慣和心智水平的變遷也為日常教學管理工作帶來壓力,實現由“管理”向“服務”的轉變。
3. 結構體系不完善,良性發展難保障
一是專業結構需要優化。目前現有師資隊伍中“雙師型”教師數量較少,大部分專任教師來自高校應屆畢業生,對職業教育發展變化了解不深,不能滿足產業升級和就業需求。
二是學歷結構需要提升。具備博士及碩士學位的教師比例不高,制約了師資隊伍學歷結構的優化。
三是職稱結構需要改善。專任教師高級職稱比例較低,考核與晉升機制阻礙了教師職稱評審的積極性。
四是年齡結構需要平衡。教師年齡結構的偏差,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專業學校的發展。
4.評價體系不健全,激勵效果難保障
一是評價標準不合理、評價方式不科學。評價指標體系粗粒度大、專業界限模糊、差異化不足,使考核評價活動忽視了創新型人才的個性發展,導致人才同質化嚴重。
二是激勵機制不成熟,激勵效果不明顯。青年教師工作年限較短、職稱等級較低,在課題申請、科研獎勵、薪酬待遇、技術聘任等方面受到諸多限制;無法滿足教師對教育、科研事業和人生價值的追求,薪酬待遇與人才市場價值相比依然偏低。
二、打造高水平示范性教師隊伍的建設策略
職業教育師資隊伍承擔著為國家培養對接產業轉型升級的復合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以“補短板、增活力、強內涵、創效益”為理念總結師資隊伍質量發展策略,凝練出行之有效、具有推廣示范性的建設路徑。
1. 明確目標:黨建引領,建設規模穩定、結構合理的高水平師資隊伍
一是認真貫徹全國院校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始終堅持以“四有”、“六要”為標準打造教師隊伍,完善“傳、幫、帶”的青年教師導師制,促進青年隊教師職業生涯快速發展。
二是推進師資隊伍規模穩定、結構優化。合理的師資隊伍結構堅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為”的柔性引進原則,引進行業影響力較大的專業領軍人物和客座教授,加強與行業企業的合作,校企共同打造“專兼結合”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實現“雙師型”教師占比超過50%的績效目標。
2. 規范標準:制定多層次立體化質量標準和“雙師型”教師標準
一是結合“提質培優”政策推進對工作變革,探索制定行政管理部門質量標準,力求使管理服務能力更適應生源特點及教師發展,實現教學管理向教學治理的轉變。
二是堅持立足產業,制定“雙師型”教師標準。根據當地職業教育發展實際及產業轉型升級需求,從專業理論和實踐技能兩方面制定“地方性”的“雙師型”教師標準,培養和發展在制度化和標準化的框架中得到有效落實。
3. 完善機制:健全職業教育教師培養體系與校企互派共育機制
一是內修外煉,健全教師培養體系。對老中青三代教師強化培訓和技能提升培訓,協同推進職教師資培養,培育實踐技能并重的“雙師型”“教練型”教師隊伍。
二是深度合作,完善校企互派共育機制。探索“固定崗+流動崗”的靈活聘任機制,在教師崗位晉升、評優評先和職稱評定方面加入及企業掛職鍛煉的詳細績效考核指標,做好校企“互派”工作;建立校企聯動機制,打造校企共同體,對校企雙方進行整合,完善校企“共育”機制。
4. 強化保障:以政策支持和資源傾斜確保教師隊伍穩定發展
拓展師資培養的籌集渠道和資源支持。領會現代職業教育理念,發揮區域教育資源優化配置職能,提升對職業教育師資建設的財政支持力度,積極拓展師資培養渠道,激勵行業企業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投入,共同進行師資隊伍建設。
5. 加強評估:建立職業教育教師隊伍長效考核監督機制
完善考核體系。推行分類評價,構建多元化評價標準,以不同學科、專業、崗位的發展規律為基礎,建立分類評價標準和多元評價方式;淡化短期績效考核,實行考核評價長效機制,打造自由、寬松的育人環境。
參考文獻:
[1]李夢卿、陳佩云.“雙高計劃”背景下“雙師型”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研究、教育與職業,2020(08):79-84.
[2]崔宇馨、石偉平.雙高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邏輯、困境與路徑2020,36(10):9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