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詞匯是語言中最基本的要素。因此,文化差異必須體現在詞匯層面,詞匯的解釋也必須反映國家或文化之間的差異。英語詞匯教學作為英語教學的基本組成部分也非常重要。通過揭示中英詞匯的文化差異,可以探索其對英語詞匯教學的指導意義,提高英語詞匯教學質量,使學生在跨文化交流中正確運用詞匯。
關鍵詞:英漢詞匯;文化差異;英語詞匯教學
一、引言
語言與文化息息相關。文化差異必須反映在詞匯層面,詞匯的解釋也必須反映國家或文化之間的差異。近年來,隨著英語教學改革不斷深入,許多學者開始探索英語詞匯教學的新方法。然而,目前多數詞匯教學只是一個簡單的意義轉換,導致學生只根據詞匯的表義使用詞匯,忽視詞匯背后的文化差異,導致學生跨文化交際的失敗。通過揭示中英詞匯的文化差異,可以探索其對英語詞匯教學的指導意義,提高英語詞匯教學質量。
二、英漢詞匯分類
2.1對應詞匯。是指在兩種不同文化中具有相似概念和關聯意義的詞語。例如,耳(ear)在英漢中具有相同的內涵,兩者都指用來聽聲音的器官。我們經常用漢語說“隔墻有耳”(someone can heard your conversation),在英語中可以找到相應的短語“Walls have ears”。
2.2重合詞匯。是指具有相同概念意義但其關聯性含義部分相同的單詞。例如,Narcissus和“水仙花”在英語和漢語中都是甜、清、純的意思。漢語中有許多這樣的詩句,如“韻絕香仍絕,花清月未清。天仙不行地,且借水為名”。
2.3沖突詞匯。沖突詞匯是指具有相同概念意義但關聯意義不同甚至相反的詞語。以顏色詞為例,在英語中,blue的意思是沮喪或淫穢,如by all that's blue(糟糕),blue film(黃色電影)。在中國文化中,“藍色”用來表示莊重和嚴肅,“紅色”用來表示革命和慶祝。
2.4半空缺詞匯。是指具有相同概念意義的詞語,在一種語言中具有豐富的關聯意義,但在另一種語言中沒有相應的關聯意義。例如,有許多植物名詞的英文和中文的關聯意義是完全不同的。在中國文化中,竹、梅被賦予了高尚的品格;在英文中,anchor(錨)也被賦予了希望的意義。
2.5空缺詞匯。是指在一種語言中沒有相應概念和關聯意義的詞語。比如,中國文化中的“班門弄斧”、“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以及西方《圣經》中的典故。
三、英漢詞匯文化差異對英語詞匯教學的啟示
詞匯作為語言的三大要素之一,是語言的核心內容。只有當學生理解一個單詞的全部含義時,他們才能很好地掌握并使用它。雖然越來越多的英語教師認識到詞匯的使用與相關文化內涵的密切關系,但在正規的教學工作中卻往往得不到重視。
3.1英語教師的素質和文化要求
文化涵蓋政治、經濟、社會、歷史、風俗、藝術、道德等各個方面。作為一名英語知識教師,英語教師應立足于提高綜合素質,致力于提高各方面的文化和語言素養,堅持學習掌握廣泛的知識,保持更加敏感的語言感知和全面的跨文化知識。只有這樣,英語教師才能在實際英語教學中充分利用自身的知識資源,隨時應對和解決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有效提高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高英語課堂的應激能力。
3.2詞匯比較的使用
實踐表明,英語教師采用詞匯比較的方法,對英語和漢語進行及時的比較,不僅方便學生記憶,而且有助于學生把握中英文文化的差異,促進英語的正確使用。例如,英美兩國經常在很多場合使用"親愛的"一詞。而在中國,"親愛的"這個詞不能隨時使用。這就是中英兩國的文化差異。
3.3單詞關聯法
詞匯可以產生一系列豐富的聯想,因此詞匯聯想的方法有利于擴大學生的詞匯量,擴展學生的知識面。例如,在漢語中,"紅眼"一詞用來表達嫉妒的意思,但在英語中,這個詞是green eyed:在漢語中,"吹牛"一詞用來表達自夸的意思,但在英語中,"talk horse"一詞是自夸。因此,教師在講這些詞時,應擴展相關的特殊含義,避免學生對這個詞的誤解,只用中國思維思考問題。
3.4滲透跨文化意識,提高文化敏感性
除英語教材外,英語教師課后還可以收集歐美國家郵票、明信片、地圖等輔助語言教學,方便學生體驗歐美國家的風土人情和歷史文化。相當一部分英語詞匯的來源有典故,要么來自傳說、宗教文化,要么來自電影故事、文學作品等。對于這種詞匯,英語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助教系統收集電影、幻燈片、音像制品等功能載體,通過生動的教學方法教授直觀有趣的教學內容,不僅喚醒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也開闊了學習的視野。此外,英語教師還可以推薦學生開展課外閱讀英美文學作品或簡單的英語讀物、培養英語語言意識、增進對英美文化的了解等活動。英語教師還可以開設英語角,鼓勵學生說英語,創造多種英語學習環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克服中國學生經常出現的"啞巴英語",有效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
四、總結
本文主要討論了中英詞匯的分類以及對英語詞匯教學的啟示。學習理解中英詞匯背后的文化差異,它能夠滲透到文化意識中,提高學生的文化敏感性,減少跨文化交際中的錯誤。
參考文獻:
[1]Bates, D.G. and Plog.F. Cultural Anthropology. New York: Mc Graw-Hill Press, 1990.
[2]Bolinger, D. and Sears, D.A. Aspects of Language.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rovich, 1981.
[3]李建紅.從詞匯意蘊看英漢文化的差異[J].邵陽學院學報,2002,1(4):96-97.
[4]徐敏.英漢詞匯差異對英語詞匯教學的影響[J].語文建設,2015,11053):77-78.
[5]詹杰,張麗,黃鹢飛.淺析英漢詞匯的文化意蘊及差異[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9(1):88-90.
作者簡介:冷慧(1997—),女,漢族,四川眉山人,學科教學研究生,單位:四川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學科教學英語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