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順凰
我曾參加市級單元作業設計比賽,主題是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遵守社會規則》。本文擬再現本作業設計的部分內容,總結追尋命題臻美之境過程中的思考。
一、引入熱點,散發時代氣息
只有與社會生活緊密相連的教育才是最真實、最有意義的教育。同樣,命題設計只有與社會生活緊密相連,才能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才能啟發學生的思考。在本作業設計的過程中,本人在認真研讀教材,明確考點的基礎上,分析社會熱點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精心編寫與考點相聯系的社會生活作為命題的背景材料。
例1:2019年“誠信之星”徐春華的事跡
2019“誠信之星”徐春華:為了兌現父親臨終前的諾言——“為家鄉做點事”,他放棄了在外打造的事業,選擇回到貧困、落后的家鄉。十六年來,他不忘初心,帶領村民們把家鄉建設成為全國文明村、中國美麗鄉村。他以實際行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詮釋了“一諾千金”的價值準則,一句承諾,換來家鄉舊貌換新顏。
例2:“高空拋物”入刑
2019年11月,《關于依法妥善審理高空拋物、墜物案件的意見》發布。意見明確指出:對于故意高空拋物的,根據具體情形按照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故意傷害罪、故意殺人罪定罪論處,特定情形要從重處罰。
例3: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修訂
2019年10月,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訂草案提交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初次審議。草案根據未成年人違法犯罪行為發生的規律,將未成年人的偏常行為分為三個等級,針對不同的等級采取相應的措施。
例4:疫情期間學生的日常行為表現
閩閩所在的學校于4月20日正式復課。學校規定,疫情期間,每天上課下課都要一直帶著口罩。閩閩感覺要悶死了,有時會偷偷地把口罩摘了。
命題過程中,本人通過大量閱讀相關的時事知識和新聞,精挑細選,把有時代教育意義的社會熱點和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入到試題設計中,使設計充滿生命力與活力,散發出時代的氣息。
二、巧設形式,追尋行云之美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中,無論是每個學期期末的質量檢測,還是初中畢業班的質量檢測,最后的一道非選擇題,是整份試卷中分數占比最大,對學生要求能力最高,橫跨考點最多的一道試題。命題者要出好這一道試題,不僅要熟悉社會熱點,研讀教材和考點,還要在設計形式上下功夫。
本作業設計中的最后一題是:
2020年庚子鼠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國爆發。樂樂用日記的方式記錄著全國人民同心戰“疫”的故事。讓我們品讀樂樂的戰“疫”日記,感受中國力量。
【日記一:戰“疫”有責】
84歲的鐘南山院士,17年前奮戰在抗擊非典第一線。如今再戰防疫最前線,一路奔波不知疲倦,滿腔責任為國為民,的的確確令人肅然起敬!無數的網友評論他為“有院士的專業,有戰士的勇猛,更有國士的擔當”。
請你推測網友為鐘南山院士點贊的理由。(至少寫出兩個方面,4分)
【日記二:戰“疫”有法】
郭某清、黃某鑫,兩人明知是假冒注冊商標的口罩,并且已經發現口罩存在質量問題,仍轉售給其它的藥店售賣,或零售、或贈送他人,售賣金額共計14萬余元人民幣。2020年4月9日,深圳市南山區人民法院以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罪,分別判處郭某清、黃某鑫有期徒刑一年、十個月,并處罰金。
(2)郭某清、黃某鑫的行為是什么性質的違法行為?(3分)
(3)上述案例對我們加強自我防范,預防犯罪有哪些警示?(8分)
(4)假如發現自己買到了假口罩,你會怎么辦?(3分)
【日記三:戰“疫”有我】
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打贏這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需要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
(5)作為青少年如何為戰勝疫情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4分)
為了把要考察的不同知識點有機地串聯起來,形成一個整體。本題以新冠肺炎疫情為大背景,以日記的形式設計了三大板塊。在不同的板塊創設不同的具體情境,設計不同的問題,考察不同的考點,滲透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這樣的設計形式不僅增加了試卷的美感,還讓試題的整體構成如行云流水般地自然與順暢。
三、否定重構,享受破繭之樂
在《道德與法治》學科命題中,背景材料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只有背景材料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才能有效的設問,背景材料是設問的基礎。同時,背景材料的有效選擇和編寫不僅可以看出命題設計者的學科素養和業務能力水平,更是對學生情感教育和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有著功不可沒的作用。這就要求我們對試題的設計,要不斷地進行否定與重構。
【例1】
否定: 2020年1月,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全面爆發,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打響。樂樂用日記的方式記錄著全國人民同心戰“疫”的故事。讓我們品讀樂樂的戰“疫”日記,感受中國力量。
重構: 2020年庚子鼠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國爆發。樂樂用日記的方式記錄著全國人民同心戰“疫”的故事。讓我們品讀樂樂的戰“疫”日記,感受中國力量。
經過重構,背景材料更加簡潔,語言更加優美和更具有感染力。
【例2】
否定:武漢成為了大家紛紛逃離的“疫區”。鐘南山院士讓大家不要去武漢,84歲的他卻義無反顧去武漢前線與病毒戰斗。無數的網友紛紛為其點贊。
重構:84歲的鐘南山院士,17年前奮戰在抗擊非典第一線。如今再戰防疫最前線,一路奔波不知疲倦,滿腔責任為國為民,的的確確令人肅然起敬!無數的網友評論他為“有院士的專業,有戰士的勇猛,更有國士的擔當”。
經過重構,把鐘南山院士的愛國情感和高度責任感描繪得淋流盡致,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民族責任感,實現了“以德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目的。
在命題設計中且行且思,精碉細琢,不斷地否定、重構,追尋試題設計的極致與完美,讓我感受到破繭而出的快樂。
命題是一個“只有更好,沒有最好”的技術活,路漫漫其修遠兮,讓我們一起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