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強紅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單親家庭日益增多,單親家庭兒童社會化問題凸現,將嚴重影響到兒童健康成長。單親家庭對兒童社會化的作用,不能簡單地用有利或不利來說明,而應進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審視。對此,家庭、學校和社會應形成合力,共同促進單親家庭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本篇論文通過對單親家庭環境的特殊性及其實現兒童社會化功能的價值多面性分析,提出單親家庭兒童社會化的目標定位及實現途徑。
關鍵詞:單親家庭;兒童;社會化
隨著外來文化的不斷涌入,中國傳統的家庭婚姻觀念受到了挑戰, 單親家庭日益增多。大量事實和研究表明,由于家庭結構的缺損以及由此而帶來的各種嘲諷、輕蔑、忽視,單親家庭兒童在社會化過程中往往會因為缺乏父或而變得心理失衡。他們的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撼,常常感到孤獨、憂慮、無助,從而產生學習障礙、情緒障礙、交往障礙等心理問題。相對于完整家庭兒童,單親家庭兒童的親子關系、同伴關系、自我控制能力等社會性發展相對不足, 單親家庭兒童社會化處于不利地位。兒童社會化是一個發展過程, 是經過兒童與社會環境的相互作用而實現的。兒童社會化發展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兒童未來人格發展的方向和水平, 對他們以后的學習、人際交往等都有非常大的影響。
一、單親家庭兒童社會化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單親家庭”又叫做“不完全家庭”,指的是子女只與父母親中的一方生活在一起的家庭。單親家庭對兒童社會化的作用,不能簡單地用有利或不利來說明,而應進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審視。單親家庭中的家長、兒童的觀念及行為容易呈現出一些特殊性。無論是缺乏父愛還是缺乏母愛, 都可能給處在社會化關鍵階段的兒童帶來終生難以愈合的心理創傷, 使孩子在角色認識、結識同伴、職責承擔和適應社會的過程中出現偏差。父母離婚后, 孩子普遍表現為情緒低落, 心情浮躁, 抑郁悲觀, 性格孤僻, 好走極端。這種心態如果不及時糾正, 久而久之, 會扭曲性格, 造成心理障礙甚至心理疾病, 嚴重影響單親子女情感、意志和品德的發展, 導致單親家庭兒童在社會化過程中出現一些不良表現。
1、單親家庭的眾多非正常情況,是導致其子女出現一系列社會問題的主要原因。家庭一直被認為負有照料、撫養兒童的基本職責。雖然各家庭的組合成分大有差異,但是家庭成員的行為和家庭創立的環境對兒童都有著強烈的影響。單親家庭中出現的眾多非正常情況,成為導致其子女出現一系列社會問題的主要原因。
2、同輩群體的影響。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家庭、學校等環境為其提供了社會化的場所,而兒童此時很容易所影響的群體則是同學、小朋友等同輩群體。單親家庭兒童的同輩群體對其生活習慣、學習態度等各方面的攻擊語言、欺侮行為等都會對單親家庭兒童的社會化產生不良影響。
3、教育方面。在家庭結構中,家庭成員的完整與殘缺對子女教育有著很大影響。單親家庭由于其家庭結構的特殊性,在子女教育等諸多問題上也有其特殊性。單親家庭最大的受害者,當然是失去父愛或母愛的孩子。通過調查發現, 單親家庭的兒童比正常家庭兒童更喜歡自己的班集體, 比正常家庭兒童更認為老師能理解自己的心情。這說明了學校的環境、教師的關愛、同學的友情對他們來講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感到, 許多老師對單親家庭的學生的關懷和理解, 以及同學們的友誼給單親家庭兒童帶來了極大的安慰。但也有不盡人意的地方, 有些老師往往只對他們眼中的“好學生”傾注較多的情感, 而對其他學生關心、幫助不夠。單親家庭兒童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因為家庭的破裂, 性格上出現了一些毛病, 情緒經常有些波動, 從而影響了自己的學習和行為, 因此被老師認為是“差生”, 經常被老師嚴厲訓斥, 橫加指責。老師的教育方法簡單、粗暴, 使得他們本來就失去平衡的心理, 更是“雪上加霜”, 他們往往情緒低落, 心情煩躁, 抑郁悲觀, 性格孤僻, 好走極端。失去父愛或母愛對他們的打擊和心理壓力就可想而知。有研究表明,單親家庭中,許多孩子在家庭變故幾年之后,其心理創傷仍難以愈合。
4、心理方面。兒童時期,個體在生理、心理上都還不成熟,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還處于發展期,很容易產生逆反、自卑、妒忌等心理問題,單親家庭兒童的心理問題是很多的,常見的還有逃避心理,女性化傾向,抑郁癥等等。當家庭破裂,一些脆弱的孩子一時難以接受殘酷的現實,而出現了一些心理障礙。這些兒童心理問題都是單親家庭兒童在社會化過程中產生偏差的原因。
5、行為方面。單親家庭的生活環境是造成子女思維偏頗的原因,這雖不是絕對的,但單親家庭的某些環境對兒童及青少年行為方式產生了不良的影響,這是絕不能否認的。
6、社會關愛方面。社會對單親家庭兒童持有偏見。單親家庭兒童往往會受到社會的輕視、遭到同伴的譏笑, 這給他們帶來嚴重的心靈創傷。社會上有的人認為, 單親家庭兒童生長在破碎的家庭中, 很難成長為好孩子。首先, 他們認為, 離異的父母本身就不好, 不能養育出好孩子。其次, 他們認為父母離異是父母長期沖突的結果, 在父母長期矛盾沖突中成長的孩子, 也不會是好孩子;再就是單親家庭兒童在與同伴交往時, 常常會被罵為沒媽或沒爸的孩子。在大人和同伴的長期歧視下, 造成了單親家庭兒童的悲觀孤獨、失落等不良的心理反應。有的甚至產生逆反心理, 干脆走向反面, 結交一些不良青年, 做出一些違紀甚至違法的事, 葬送了自己的美好前途。
二、單親家庭兒童社會化過程中的應對策略
(一)注重教育,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促使孩子健康成長。
1、對單親家庭兒童進行賞識教育。孩子需要賞識,需要愛。賞識教育的本質就是“愛”。單親家庭的孩子更渴望賞識、渴望愛。在賞識教育中,教師應該當好主角,尊重兒童的人格、接納他們的缺點并激勵他們的進步,還必須動員家長、同學等做好配角,這是為單親家庭兒童營造寬松和諧的氛圍、健康良好的環境所必備的。
2、對單親家長進行針對性教育。單親家庭直接影響兒童的心理健康,離婚和離婚后的單親家庭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響更大。和諧的家庭關系,給孩子以安全感和愛的氛圍,有利于孩子的身心發育,使之較好地實現個性社會化,并且與其他人建立良好的關系,從而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健康的性格。而婚姻破裂的家庭,孩子會缺乏安全感,自卑,難以建立對他的信任,直接影響兒童的心理順利發展,容易導致出現較多的心理、行為、品德方面的問題。
(二)掌握科學的育子知識、方法,消除心理障礙,正確引導兒童的行為。
1、加強溝通。教師和家長們對單親兒童在心理上相互理解、信任、溝通,是消除單親家庭兒童心理障礙的基礎。教師和家長要用教育疏導和勸慰方法消除單親兒童與父(母)的隔閡,通過教育啟發,讓單親兒童感受到來自父母、老師給予的心理支持,有安全感;用宣泄的方法讓單親兒童傾訴心中的苦悶、委屈;要重視“愛”的教育,創造奉獻愛的機會。
2、尊重人格。單親家庭的孩子由于自己家庭的破損,往往會變得異常敏感,自尊也往往變得異常,要么是過強,要么是自卑感太重。學校、教師、家長在日常言行中一定要注意維護單親兒童的自尊,要強調他們做得好的方面,不要過分夸大他們的錯誤,要多鼓勵。對犯了過失而又有悔改表現的兒童,更需要信任、尊重,要有足夠的耐心,切忌諷刺挖苦。其實兒童做錯事情或者是做得不好,他自己也知道,老師和父(母)如果有足夠的耐心,給他一份尊嚴,他也知道在以后的日子里如何做得更好來維護自己的尊嚴。
3、激勵自信。單親兒童往往自信心不足,因為他們感到被拋棄。教師要運用激勵功能,激發他們的信念,讓他們嘗到成功的喜悅。要發現這些孩子身上的特長、優勢、閃光點,表揚他們,激勵他們。
4、友誼的力量。開展了一幫一互助活動。即由一個普通學生和一個單親家庭學生組成一個小組,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相互幫助,共同去解決問題。這樣做不僅可以使學生間的關系變得融洽,還可以讓單親家庭學生通過對別人的認識和幫助發現自己的閃光點,從而樹立起自己的人生目標。
(三) 學校應完善教育管理機制, 促使單親家庭兒童健全人格的形成
1、建立單親家庭兒童檔案
學校應從入學起就開始建立單親家庭兒童檔案, 加強對他們的學習、生活、心理、行為和家庭情況的了解、跟蹤, 并詳加記載。學校要把對每個單親家庭兒童的幫助與教育具體落實到每一個人, 由他們負責對單親家庭兒童進行心理疏導、學習輔導、生活關照、行為矯正, 定期與家長聯系, 以便及時掌握單親家庭兒童在家里和社會上的情況。
2、加強同伴交往, 用友情彌補親情
皮亞杰說, 通過同伴之間的交往更能使兒童從自我中心化的狀態中走出來。教師應認識到同伴交往的價值,把握、處理好單親家庭兒童與其他學生的關系。教師應該教育其他學生對單親家庭兒童不要歧視,不要嘲諷和挖苦他們, 更不能對他們有成見,對他們的處境要理解和同情;教師應大力倡導友愛互助精神,讓學生主動與單親家庭的學生交往,與他們交朋友,一起學習、一起娛樂,幫助他們克服學習和生活上的困難,讓他們在充滿愛的環境中忘卻家庭的不幸和憂傷,給他們以精神上的慰藉;教師也要引導單親家庭的學生與同學建立純真的友誼,消除他們的“孤獨感”,使他們融入集體生活中。從而使得親子關系、師生關系、同伴關系得以改善。這樣,單親家庭兒童在社會化中的不利地位也會逐漸得到改善。
(四) 社會應建立專門組織機構, 促使單親家庭兒童盡早融入社會
全社會都應當按照《未成年人保護法》的要求,關心單親家庭兒童,保證他們享有基本的物質生活、人格保障和尊嚴,通過社會力量和環境氛圍為單親家庭兒童社會化創造條件??梢栽O立單親家庭兒童教育咨詢機構,開設咨詢電話,使單親家庭兒童遇到問題,能及時與社會聯系,讓家長在教育中遇到困難時能通過這些方式找到正確方法, 科學地教育孩子;還可以通過網絡、電視、書刊等設立相關欄目,讓全社會都關注單親家庭兒童的教育問題;還可以發動教育工作者參與到社區教育活動中,與社區聯手共同對單親家庭子女進行健康的教育。最終讓家庭、學校和社會形成堅固的三位一體, 共同關心、愛護單親家庭兒童, 為他們社會化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生活、成長的環境, 共同促進單親家庭兒童身心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