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素鴦




東漢·許慎《說文》:“幸,吉而免兇也。福,佑也。”古稱富貴壽考等齊備為福,與“禍害”相對。古文中二字連用,謂祈望得福。那新時代學生心靈的幸福是什么?如何培育孩子的幸福感?我校在3H心育理念指引下,一直堅持心育工作規范化、專業化、課程化,家校攜手共建,堅持致力于打造具有溫州市南浦實驗中學特色的心育文化,近年來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成效,不斷獲得上級部門的肯定。2019年12月,通過浙江省心理輔導站示范點建設;2020年1月,榮獲浙江省第二批親子輔導示范校的稱號。
心育理念:更健康、更幸福、更有希望
在長期的實踐中我校提出對“幸福”的理解——“3H”心育理念:讓每個人能“更健康、更快樂、更充滿希望”地去生活!
設立幸福驛站,師生共繪logo,從圖案解析“3H”心育理念,整個圖案呈現一個炊煙裊裊的、凝聚著家的溫馨的房子意象,象征著學生、教師和家長三方通力合作、和諧共處、奔向美好的未來。同時,這所房子“house”的意象由3個變形的英文“H”的線條所組成,代表著“Healthy”、“Happy”、“Hopeful”這三個非常重要的心理品質。希望我們以幸福驛站“The House Of Happiness”為基地,師生、親子和家校三方一起朝著“更健康、更快樂、更有希望”的方向去成長。
心育基地:幸福驛站
為全校學生、教師、家長們的心理服務提供強有力的基礎保障,我校于2016年11月成立了心理成長中心“幸福驛站”。本中心位于我校入門右轉行政樓一樓,占地面積220m2,內設教師辦公兼檔案室、沙盤游戲室、音樂放松室、心理專用教室、小團體輔導室、心理宣導室以及一個接待來訪者和兼具心理書籍閱覽功能的接待大廳。
“幸福驛站”就近便利,沒有神秘感,裝修清新明快,充滿親切感,設備豐富,激起眾多來訪學生愉悅感,制度齊全,充滿愛與安全感,所以深受從開放之初,就一直學生、家長和老師們的歡迎。
心育文化:心懷希望,追尋幸福,一路成長
在《覺知的愛》這本書里說到:好的教育,不應只局限于對孩子行為層面的訓練和矯正,更重要的是看見孩子行為背后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所以,這啟發我們教師、家長在陪伴孩子成長的同時,也需要不斷自我成長。教育者不僅要知道教育的技法,更要掌握教育的心法,讓孩子以及自身的心理和精神的成長可以真實可見。
一、教師:做學生心靈幸福的守望者
1.提升全員心育的素養
健全教育機制:形成了以校長為核心、分管德育副校長直接領導、心理輔導站核心輻射、各處室協助配合、心理志愿者團隊合作成長、全體班主任和任課老師共同參與,各盡其職各施所能的機制。
提升專業發展:在教師全員心育專業化和德育實踐中的理念指引下,將“真誠、理解、接納、尊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理念滲透到每一位教師心中。目前我校教師心理健康教育100%持證率。其中,心理健康教育碩士2人,省心理健康教育A證教師1名、B證教師5名、C證教師209名、國家三級心理咨詢師17名。
加強團隊建設:每年我校開展不同層次不同主題的心育技能培訓課。“起始年級班主任團體素質拓展活動”、“青年教師師生溝通技能團體輔導課”,“全體班主任進行學生心理危機識別、上報與干預的知識講座”、“八年級學生心理狀況調查與反饋工作會議”等等。
針對學生心理需求,根據學生心理狀況分類,組建承擔不同任務的團隊:專兼職心理輔導老師、心靈援助志愿者、疫情復學后特別心理關愛結對幫扶隊伍共16人。每個人分工明確,相互協助配合完成心理成長中心的全天8個小時的開放與接待、新生心理普查與訪談篩查、預約學生心理咨詢和家長親職教育指導,以及疫情下對特殊需求學生的關注幫扶等工作。
2.健全心理危機篩查與干預的機制
心理危機的識別、篩查與干預工作是學校做好心育工作的保障。
在制度上,制定并實施了《校園心理危機事件識別、篩查與干預制度(試行)》;在組織上,成立了校園心理危機領導小組;在行動上,構建校園心理危機三級預警機制;在實踐上,2017年我校成為溫州市中小學中第一所將《學生心理預警登記》進行電子辦公化的學校。
2019年4月,學校心理專業教師林平老師赴杭參與了《中小學心理危機篩查與干預工作手冊》的編寫工作。這幾年,在《工作手冊》的指導下,我校這項工作已經卓有成效,并且多次受邀給鹿城區、溫州市、麗水市和新疆拜城縣中小學心理健康教師做專題培訓講座。
3.以法治護心育邊界,心育契約式共建
當前很多心育問題的產生究其原因在于家庭學校和社會三種力量邊界意識模糊,導致職責不清,處理不當,要明白學生教育工作絕不是在孤軍奮戰,需要利用法律的幫助,保障家庭、學校和社會三種力量的和諧共生,實現有效整合,從而形成合力,達到教育最佳效果。學校心育為做到邊界內不缺位,邊界外不越位,我校與法律顧問共同探討,制定了《家校安全責任協議書》、《學生不自我傷害契約書》等促使心育家長、學校、學生三方契約式共建。
二、家長:做學生心靈幸福的守護者
教育孩子,首先需要父母成長。家庭教育,不僅包含父母教育孩子,更是父母教育自己。
家長的愛,最大的風險恰恰在于,以我們認為正確卻很難被孩子感知和接受的方式去愛孩子。為學生成長助力,我校加強對家長的親職教育培訓,家庭教育精準化,讓家長做學生心靈的守護者。
針對家長的不同需求,我校開展了家庭咨詢(點)、家長沙龍和親子沙龍(線)、全員和菜單式家庭教育講座(面)等多層次的活動。而其中我校智慧父母親子沙龍活動是我校親子輔導工作的亮點。從2016年以來,我校共開展8 期沙龍合計80 多場次、主題不同的系列團輔課程,已經惠及160 多個家庭,切實提高了其親子溝通的效能、增進了家庭親密關系,促進了孩子的健康成長。我校撰寫的家長團輔課程教材和經驗在溫州市中小學親子輔導工作研討會上得到同仁們的高度認可和推廣。我校撰寫的相關課題報告獲得了2018年溫州市中小學教師課題研究二等獎和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三優評比優秀科研成果類三等獎。
三、學生:做自我心靈幸福的締造者
馬云在云谷2020開學第一課里說:“幸福不是人生中沒有問題,而是我們知道怎么解決這些問題。哪個孩子是靠保護成長起來的?哪個人一輩子是靠父母保護的?是他具有解決這些問題的能力。”所以幸福不是一種感覺,而是一種能力。而真正的幸福是需要自己締造的,而作為老師需要培養學生創造幸福的能力。
增強幸福的覺察力:如繪在南浦——尋找自己的優點、心理委員發現班級小幸福等
培育幸福的創造力:因“不一樣”而幸福激發學生的創造力,開展不同班級的生日會、策劃學校各類創意活動,讓學生在創新活動中,提升獲得感和幸福感。
追求幸福的學習力:除了常規的心理輔導活動課、心理社團活動之外,我校學生心理活動還與學校的體育健康活動、藝術節音樂活動相結合。心理團體素質拓展游戲活動會在各班班級體育課、大課間和體育運動會上被廣泛地開展,讓幸福觸手可及。
傳播幸福的感染力:通過快樂午間、許愿樹、每年5月25日那周學校心理活動周全校學生杯子歌音樂秀等系列活動傳遞幸福的正能量。
我們教育者在培養學生創造幸福的能力、積極引導學生向陽而行的同時,學生也能自發地在日常生活中、與他人交往中,覺察、尋找和追求各種“小確幸”活動。
曼德拉曾說過:你若光明,這世界就不會黑暗;你若心懷希望,這世界就不會徹底絕望;你如不屈服,這世界又能把你怎樣。
南浦實驗心育
向陽而行
春暖花開
幸福必定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