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慶洲
對于“井田制”的敘述,統編版《中外歷史綱要上》主要出現在教材第7頁。正文部分共有兩句話。第一句是:商和周實行奴隸主土地國有制,周天子名義上有全國的土地和臣民,土地不能隨意買賣。第二句是:歷史文獻中所說的“井田制”是土地經營的基本方式,因土地整治規則,有溝渠灌溉、道路疆界劃分,形式“井”字而得名。另外“史料閱讀”部分引用《孟子·滕文公上》一段話說井田制是“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公田,八家皆私,同養公田”。
對于這樣的編寫安排,我有如下思考:
一、體現了培養學生學科素養的核心要求。高中歷史的學科素養可以簡單理解為培養學生在唯物史觀的指引下對“歷史上”和“現在”甚至是“未來”的人和事做出符合“時空觀念”的歷史解釋,在這個解釋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找到充分的“史料實證”,體現充分的“家國情懷”。統編版教材的第二句引用了歷史文獻的說法,這種做法非常妙,既告訴學生“井田制”是一種土地經營方式和名稱的由來,又讓同學們認識到此內容只是某些歷史文獻所說,可能并未形成定論。這是一種很負責任的做法,一方面告訴了學生此內容史學研究的真實情況反而更能激發學生探究歷史真相的學習動力,另一方面較過去的專題版教材的“肯定性”敘述,的確能將起到培養學生學科素養的作用。
二、個別細節邏輯不通。第一句的前半句:商和周實行奴隸主土地國有制。后半句卻成了:周天子名義上有全國的土地和臣民,土地不能隨意買賣。是不是應該說成“商王和周天子名義上有全國的土地和臣民”,或者中間稍微解釋一下商和周土地制度的不同。
三、“井田制”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土地經營方式?教師們能不能講成“八家共井”?
首先,井田制本身可能就是一個傳說,它只是傳說中的一種中國古代的土地制度。關于它的描述最早見于《孟子·滕文公上》(上已經引用過),到西漢初博士韓嬰曾將《孟子》所述井田內容加以補充,東漢公羊學者何林又將井田內容進一步加以充實,并大事潤色,魏晉以后隨著《周禮》一書日益廣泛傳播并為士林所尊崇,人們又開始把《周禮》中所謂的“井牧其田野”理解為在農村實行井田制,并將《周禮》中的溝洫制度融合于孟子的井田方案中,最終使井田制變成了千萬阡陌縱橫、溝洫環繞不斷、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的美妙景象,并一直傳誦至今。當然在古代也有一些思想家對此表示過懷疑甚至予以否定,例如宋代的蘇洵和葉適、明清之際的王夫之等。不光如此,其實即使是在現代,當我們重新審視孟子所言的井田制時,也會發現其中一些說法讓人很是迷惑。比如:井中的宅地究竟是多少畝?(孟子說是五畝)這些宅地又如何安排?又如每井八家,每家八口,居民老死不許外遷,那么人口一旦變動是不是就會破壞一家百畝的土地均平制度?再加上后來又將《周禮》中的土地制度和孟子的井田制揉和再一起起矛盾就更難以解決了。例如千百個井的四周均有整齊而劃一的溝洫涂徑,他們如何修建又如何維持?當時有沒有足夠多的平坦土地來搞這樣的溝洫和澮川?既然如此為什么井田制在千百年來又會被人們競相傳頌呢?首先,是因為很多古籍之中有相關的記載,特別是在儒學作品里。其次,也可能與古代思想家的宣傳有關。這是因為,自從秦漢以來土地兼并成風(這是我國封建土地所有制發展的必然結果)農民失去土地的現象非常嚴重,為了維護封建王朝的統治,那些有識之士自然要想辦法抑制土地兼并,所以他們在采取措施時,總會拿遠古的井田制來做文章。所以包括大部分農民在內,他們更愿意相信過去的確存在過這樣一種土地制度,這種制度實行小塊土地的平均分配,田地不允許相互侵占,不存在貧富不均的現象,可使人無余力、地無余剩,又能使人與人之間形成出入相友,疾病相扶持的親睦關系。于是便出現了后世的均田制、屯田制、王田制等土地制度。雖然這些制度在性質上與井田制有著本質的區別,但他們都多少的借鑒了井田制的內容。到了近代農民領袖洪秀全、革命先驅孫中山也都根據自己斗爭的需求多次提到過井田制。綜上所述,井田制有可能是真實存在的,但其內容究竟是什么,則很有可能是后人按自己的理解或需求而進行的描述或補充,如孟子、韓嬰、何林等都有可能。
其次,井田制若是真實存在,那么其性質及經營方式學術界至今仍舊意見各異,不僅有以上教材的說法,還有如下:一 有的學者認為井田制是一種村社土地制度,井田的生產者主要是公社成員、自由民。二 有人認為井田制形式上保留有原始村社的殘跡,但實際上已經成為被奴役壓榨的單位,居民已成為一種集體奴隸。三 更有人認為井田制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反映著不同的生產關系。從原始社會末期家庭公社的土地制度,到奴隸制土地國有制,再到封建領主制,最后到個體自耕農經濟,這是井田制由形成到發展再到消亡的過程。不管其經營方式和性質究竟如何,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斷提高,這種能力當然也包括墾荒,而恰恰是隨著這一情況的大量出現,到了戰國時期各國的變法也就應運而生了,其中最著名、影響最大的就是前356年的商鞅的“開阡陌、除井田”了,從此中國的井田制最終崩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