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散文是中學閱讀教學的主導文類,旨在引導學生在閱讀散文中品味語言、體驗情感,提升審美和鑒賞能力。本文從高中生散文閱讀教學切入,具體探討散文閱讀及其教學的邏輯策略,對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高中生;散文閱讀;邏輯
散文是高中閱讀教學的主要文類之一,語文閱讀教學中百分之80的時間都被用于閱讀教學,而在閱讀教學中,散文是其中問題較多的一個部分,這主要表現在散文的邏輯難以把握。高中生在閱讀散文的時候,往往感覺到文章內容太“散亂”,摸不清頭腦,讀不明白。殊不知,散文之“散”,并非“散亂”或“松散”,而是“散逸”、“自由”和少于限制,是有其內在的邏輯的。缺乏思考,盲目去閱讀,自然而然就會像陷入迷宮之中,難以梳理文章脈絡,尋找不到文眼,把握不住作者的情感。
當前高中生閱讀散文的現狀不容樂觀,主要是對于文章的理解問題。諸如文章讀不懂;文章讀懂了,課后題不會做;看練習題的答案,感覺不夠有說服力;聽老師講解,多是將文章概括歸納……這些問題滲透在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中,困擾著師生乃至阻礙語文閱讀教學的進程。另外,高中生正處于感性形象思維向理性邏輯思維轉化的重要階段,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邏輯性,以及有邏輯地去閱讀文章至關重要。
首先,何為讀懂文章?能夠把一篇語言具有文學性的散文,翻譯成白話文來理解,絕不等同于讀懂。過去在接受中小學語文教育時,經常會有老師教誨:“分析文章段落大意,總結全文中心思想。”這會導致一個錯覺,便是文章中心是自己“總結”出來的,實際上卻忽略了在閱讀中,一旦“總結”就會偏于主觀,而觸摸不到作者之眼見、耳聞和心感,也就讀不懂文章。比如《我與地壇》中的地壇,是史鐵眼眸中的地壇,是其心靈中獨特的鏡像,是在他的人生世界里的陪伴,凝聚著他的親情與哲思,而不是其他人的,亦不是讀者的。再如《故都的秋》中的北國之秋,是獨屬于郁達夫的秋,是他的視野、審美、氣質和人生態度,是任何人不能臆斷的。讀散文,不需要沉溺于它“形散神聚”的特征里而一味去總結中心,要透過作者的眼睛和心靈去體察和研究其寫作背后的邏輯,而非簡單地理解。
其次,閱讀究竟是讀什么?是文章中的字、詞、句都一一認識理解嗎?還是應該有其他的思路?其實高中生在閱讀中最大的困惑是,感覺文章讀明白了,但還是面對問題茫然無措。究其原因,就在于沒有抓住文章的邏輯,或者覺得文章邏輯散亂,或者沒有邏輯,分辨不出上下句或段落與段落之間的邏輯關系。一篇文章中的邏輯關系有很多種,包括因果、遞進、讓步、轉折等,但是卻可以歸納為兩種,即相同或相反。一般而言,可以把因果、遞進等歸為相同,把讓步、轉折歸為相反。以部編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的朱自清《荷塘月色》節選為例:“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節選共有三句話,第一句寫荷塘和葉子,第二句寫葉子,第三句寫葉子中間的白花,三句層層遞進,自有其規律。最后一句描述白花時,作者用了三個比喻句,“正如……又如……又如……“,這表明這些句子之間是相同的關系。明白了這一邏輯后,在閱讀過程中就會輕松不少。
最后,散文閱讀的本質是什么?答案應該是兩個字:邏輯。捋清文章背后作者的邏輯,那么理解就會水到渠成。以高考散文閱讀《魯院里的柿子樹》節選為例:“很多時候我到花園里并不是為了柿子樹,卻總是不由自主地止步在它面前,難道是因為它身上有明顯的秋意嗎?這樣想,也許銀杏不服。那一棵棵銀杏樹,所有的葉子都像足透了的金子,在黃昏里閃著朝暉的明亮。有些輕輕地灑落地上,燦燦的,像鋪了一層錦,像一幅油畫。樹上和地上一片金黃,讓人覺得這美景可以綿延,可以天長地久。然而就在一個黃昏,寒風起了,銀杏的葉子全部被風帶走,只剩了樹枝。這時候的柿子樹一派沉靜,雖然它的葉子也被風帶走了,但果實仍高高掛滿枝頭。”節選中特別注意關聯詞、轉折詞,句中多次出現“卻”,“然而”,“但”等表明了句間的邏輯關系。第一句寫柿子樹的秋意,第二句圍繞秋意轉到銀杏樹,第三四五六句轉而寫銀杏樹的葉子,第七句繼續轉折寫柿子樹的果實,回扣到首句,在對比中強調秋意,同時亦在不斷對比中展現作者之感。把握住這樣的行文邏輯,便能將文章讀地更具有層次和有條不紊,仿佛作者的訴說娓娓道來,抑或身臨其境以作者之視野去目睹眼前之景。
因此,在閱讀散文中明晰其邏輯,就不會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去同化或代替文中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而能夠客觀、明白地體察作者獨特的情感認知。那么高中生如何有邏輯地去閱讀散文呢?
首先,閱讀散文要回歸到文章本身,立足于文章中的人、事、景、物等,把握其間的關聯。在北京2015年高考散文閱讀《說起梅花》:“我怎么告訴他在萬木蕭瑟,大雪壓境的冬天,忽然看到一樹梅花迎雪吐艷時,那種驚心動魄。怎么才能告訴他,千年老梅,鐵枝銅干,如枯若死,一夜風雪后,突然瓊枝吐艷,那種絕處逢生的滄桑感……梅花的美是攝人魂魄的,如果賞梅在淡云,曉日,薄寒,細雨,或小橋,清溪,明窗,疏籬,再加上詩酒橫琴,林間吹笛,這時候你很難再做凡人,梅花是人間尤物,人間與仙境的使者。”在這段中,人是我,事是賞,景是雪,物是梅,即作者在不同的情境下欣賞梅花,而洋溢出不同的濃濃的情感。在迎霜傲雪中的風骨,到沉寂花開的不屈,再到清雅之境的脫俗,層層遞進,步步升華。無論讀者如何看待梅花,或者受到以往閱讀經驗的影響,認為梅花是怎樣的或者具有什么特質,都必須回到文本,站在文中的角度,去掌握意象之間的邏輯,才能準確讀懂作者的情感取向。
其次,著眼于主體的變化,抓住作者情感的轉變軌跡,體會其內心不同歷程的銜接。這里季羨林先生的《海棠花》較為典型。隨著看到海棠花的地點轉移,德國偶遇海棠,思緒回到故鄉,再輾轉到北京,最后再回到眼前。時間也隨之轉換,季節由春到夏,再由夏到秋,再回到春。回憶與現實交錯,情思與景物交融,情感由最初對海棠的喜愛,轉變到對故鄉的思戀,
再發展到對國家的熱愛,每一次轉化,都伴隨著一次攀升,正如作者在文中寫道的:“把祖國召喚到我眼前來的,似乎就是海棠花,我應該感激它才是。”字里行間都滲透著季老對國家深切的思念。在文章脈絡的變化中,尋找到邏輯的連接點,就不難掌握作者的情感路線。
最后,關注和品味特殊字詞的不同位置和用法,把握出文章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邏輯關系,在句到段到文的建構中,貼近作者的生活,揣摩其意味和思路。在肖復興《冬夜重讀史鐵生》中的結尾:“這最后的我已不在地壇,地壇在我,如一支沉穩的鐵錨,將地壇如一艘 古船牢牢地停泊在新時期文學的岸邊,也將思念深深埋在我的心里。”這里“將”……“也將”
……把遞進的關系清晰明了展現出來,使其在新時期文學中具有獨特價值和重要地位的同時,亦將地壇賦予作者人生的意義永遠深植于內心。再如孫桂芳《八千粟》:“在這個追求快速致富的時候……敖漢卻是現代與古老并存的城鎮。豪華汽車穿行在田野中的柏油公路上,從毛驢車邊疾駛而過,毛驢卻不驚不躁,悠然自得地拉著平板車……從石頭到青銅到牛拉馬耕,再到現代化機械......敖漢的農耕卻似乎遺世獨立……”兩個“卻”作為轉折,突出強調了敖漢的主體,以毛驢緩慢、自在行走的樣子與疾馳而過的豪華汽車形成對比,兩者之間的反差卻能構成一幅和諧的畫面,呈現出敖漢是現代與古老并存的城鎮。“從”、“到”、“再到”、“卻”等進而體現出敖漢在快速致富的年代對傳統農業文化的堅守,揭示作者的情感。在一篇文章里,尤其是字詞的運用需要去斟酌,因為它們往往是邏輯的關鍵點,在此基礎上去實行一層一層的建構,所以需要學會細心關注和拆分品味。
高中散文閱讀教學,需要正確認識“散”的背后會有“聚”的邏輯,把握住文章的邏輯,就能進而理解作者的認知取向、價值理念和情感態度,真正實現讀懂文章,不但提高學生的解讀文本能力和審美鑒賞水平,而且能夠有效改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葉圣陶.關于散文寫作.載中國現代散文理論[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3
[2] 楊文虎.文學:從元素到觀念[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3
[3] 郁達夫《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二集》導言.周紅莉編.中國現代散文理論經典[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8
[4] 朱自清.文學的美,朱自清選集第三卷[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
[5] 王榮生.散文教學教什么.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尚海嘯 1992.12.18 男 漢 河北省張家口市 學生 碩士 鞍山師范學院 學科教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