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禁忌語是人類社會特有而且普遍的文化現象,自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國內外學者對禁忌語進行了多方位,深層次的研究,如禁忌語的產生、類別、特征、語用等。本文試從語音隱喻的層面著手對禁忌語做一步的解釋,幫助學習者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掌握禁忌語,以期在跨文化交際中更加得體、自如地使用所學語言。
關鍵詞:禁忌語;語音隱喻;象似性
Abstract: Taboo language is a unique and universal cultural phenomenon in human society. Since 1980s,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made a multi-faceted and in-depth study of taboo language, such as its generation, categories, characteristics and pragmatics. This paper tries to explain taboo wor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onetic metaphor, so as to help learners understand and master taboo words more deeply and use the learned language more appropriately and freely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Key words:taboo; phonetic metaphor; iconicity
一、研究背景
早期對禁忌語的研究主要從三方面進行:社會學、人類學和人種學。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外國學者在的就對禁忌語進行了相關的研究,較為有代表性的著作Totem and Taboo,Taboo, Truth and Religion ,Don' t Do It: A Dictionary of the Forbidden 及Do' s and Taboos Around the World。近年來,國內學者對禁忌語的產生、類別、特征、語用、差異及其原因進行了大量的研究。
二、禁忌語和語音隱喻
(一)禁忌語的定義和起源
禁忌語,英文單詞是“taboo words”,《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將其解釋為:words likely to be considered offensive, shocking or indecent by certain people (though not necessarily by everyone)。
國際學術界將“禁忌”這個詞統稱為“塔布”,“塔布”源于中太平洋波利尼西亞群島土語,其含義是“神圣的”,“不可觸摸的”。英語音譯為taboo 或tabu, 這個詞后來進入了人類學,人種學和社會學領域,作為一種特殊的專用名詞而被廣泛使用。
(二)隱喻與語音隱喻
隱喻在傳統修辭法中被認為是比喻的一種,是指本體和喻體之間的關系。認知語言學認為隱喻是一種思維方式,對我們認識世界有潛在的、深刻的影響。Lakoff 和Johnson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這本書開篇中就強調了隱喻的認知作用: Metaphor is pervasive in everyday life, not just in language but in thought and action.
福納吉在其論文 “Why Iconicity”中首次提出“語音隱喻”, 福納吉主要從語音的發音方式與其所表意義這一角度進行論述。Lakoff和Johnson當時認為,“隱喻的本質是根據一事物來理解和體驗另一事物”。而根據Vuleticˊ的觀點,“語音隱喻是在語音層面通過各自能指的象似性對不同的意義所進行的聯想。所以,語音隱喻可以被理解為:語音隱喻就是一種從語音層面根據語音的象似性將一個概念域映射到另一個概念域的跨域映射。
三、象似性與禁忌語語音隱喻
“象似性”指語言結構與概念或經驗結構之間的相似,即語言的形式和內容意義之間的理據化關系。本文主要從諧音相似和語義象似兩個方面對禁忌語的語音隱喻進行探討。
(一)諧音象似
諧音象似是漢語禁忌語中最主要的形式,指聽話人在語音面上對說話人所說的話產生有關禁忌地聯想,這種形式很容易引發反感甚至矛盾沖突。
首先,死亡類禁忌。作為禁忌語范疇中最為典型的成員之一,一般情況下人們不會說與其相關的聲音符號。比如。數字四在傳統文化中極為避諱。因為從語音層面看四與死發音非常接近,人們很容易通過語音聯想一些不順不雅的事情。
其次,婚喪類禁忌?;閱手械脑S多禁忌都是從諧音相似這個角度演變而來的。比如,結婚的時候,忌說“散”、“破”、“碎”等之類的詞。同時也不會送“傘”做禮物,因為傘與散發音相似,容易引起誤會。
最后,財禍類禁忌。在南方有中秋夜買一種叫“覺木魚書”的書,因為“書”與“輸”發音相似,所以將其改之為叫“月光贏”。在香港看望病人的時候忌送劍蘭、茉莉、梅花等因為劍蘭與“見難”諧音;“茉莉”和“沒利”、“末利”諧音;“梅”與 “霉”諧音。
(二)語義象似
語義象似指的是從語義角度出發引發相似的聯想意義。例如在疾病類禁忌,人們從語義角度出發找出與之相似的詞語進行代替。普通的病癥人們會含糊地說“不太舒服”(not feel well)。在談到“癌癥”時, 英語用“Big C”或“the long illness”表示,漢語中人們會說 “那種病 ”或 “不好的病”。英語用 “heart condition”(心臟狀況有異) 來代替“heart attack”(心臟病 ),“hard of hearing”(聽覺有困難的)來代替“deaf ” (聾的)等。
四、禁忌語語音隱喻映射的實現
語音隱喻作為隱喻中的一個分支,其映射機制的實現與隱喻也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從語音層面看,隱喻的映射機制包括語音,音系,抽象概念及語義。從音系到語音,再從語音到概念,最后由概念到語義,語義內部又產生相應的映射。整個過程呈現一個立體的架構,從而實現從語音到語義的跨域映射。例如,在打碎物品的時候我們會說“歲歲平安”。根據語音隱喻的映射機制 “碎”與“歲”同音,于是從音系層面自動觸發過渡到語音,進而過渡到概念層面,然后映射到相應的語義層,最終禁忌語“碎”的語音隱喻形成。
五、結語
禁忌語作為一種普遍的社會文化現象,在跨文化交流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于學習者來說,了解語言禁忌所依托的深層文化差異,有助于學習者在跨文化交際中更加得體地、自如地使用所學的語言,在教學中幫助學習者更好的了解和掌握漢英禁忌語之間的差異,以期能夠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減少因禁忌語的誤用而造成的交流不暢。
參考文獻:
[1] Lakoff, G. &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陳家晃,段成.語音隱喻及其語用解讀[J].成都師范學院學報,2010,26(2):63-66
[3]鄧炎昌,劉潤清. 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89: 219-220.
[4]李弘.語音隱喻初探[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5,21(3):70-74.
[5]李福印,秦進平.隱喻與認知研究25年(1980--2004): 成績、問題與展望[J].中國外語,2007,(4): 17- -22.
[6]束定芳.論隱喻的運作機制[J].外語教學與研究, 2002(2): 101.
[7]王寅.認知語言學之我見[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5):2-4.
[8] 魏萬德, 伊慧.語音隱喻探析[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6(2): 102-105.
[9] 張瑩. 漢英禁忌語的文化對比分析[J].繼續教育研究,2004年第5期.
作者簡介:姓名:羅楨,性別:女,出生年月:1998.09,民族:漢,籍貫:河南,學歷:碩士研究生,學校:信陽師范學院,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