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莎
(臺山市人民醫院眼科 廣東 臺山 529200)
白內障屬于較為常見眼科疾病,也是目前世界范圍內致盲率最高疾病,該病致病原因較多,包含遺傳、局部營養障礙、外傷、重度、免疫和代謝異常以及輻射等,其病變機制為晶狀體蛋白質變性出現異常癥狀,阻擾光線投射于視網膜[1-2]。該病多見于40歲以上人群,發病率隨年齡提升而增長。病發后患者會出現視線模糊、懼光和視物異常現象,導致患者視力受限,影響患者生活質量。臨床治療中使用B超檢查,可找出患者患眼中病變組織,準確進行超聲生物測量,對患者病情判斷具有重要評估價值,該方式具有一定的檢查效果,準確度相對較低,常會出現漏診和誤診現象。與之相比,超聲乳化吸除術前光學相干斷層掃描技術(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靈敏度高,尤其是對黃斑區的病變檢查[3-5],并且術前進行檢查可為術后治療提供相應參考,提升治療效果和治療安全性。本次分析對行超聲乳化吸除術前白內障采用OCT檢查的臨床效果與價值,具體如下。
選擇2018年8月—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76例白內障患者,使用隨機數字表法進行分組,檢查組與對照組各38例,檢查組:男22例,女16例,年齡20~88歲,平均年齡(65.23±3.45)歲,單眼15例,雙眼23例。對照組:男21例,女17例,年齡21~87歲,平均年齡(64.97±3.25)歲,單眼14例,雙眼24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1)納入標準:①經診斷確診為白內障;②無手術相關禁忌證;③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①患者臨床資料不完整;②存在認知功能、精神意識功能障礙;③存在嚴重心、肝、肺等臟器功能障礙;④存在凝血功能和免疫障礙。
對照組:采用B超檢查法。設備采用超聲診斷儀(生產廠家:上海聚慕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型號:Ge-e8),探頭頻率控制在7.5 MHz~10 MHz,檢查中患者取仰臥位,依次檢查雙眼,掃查切面,測量相關數據,共取值3次,最終取平均值。
觀察組:采用OCT檢查法。設備采用光學相干斷層掃描儀(生產廠家:深圳市莫廷影像技術有限公司;儀器型號:OSE-2000),深部掃描設置為2.0 mm,其分辨率控制為5 m,患者取坐位,將頭部置于鏡頭前,注視鏡頭內部注視點,以黃斑中心為中心進行全面掃描,并根據獲取信號強度和清晰度判斷病變程度。
比較兩組對玻璃體病變、黃斑病變、視網膜病變幾項疾病檢查符合率。觀察兩種檢查方式指導下術前視力狀況,以及行超聲乳化吸除術后1周、1個月和3個月兩組患者視力狀況。
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檢查組的符合率為93.37%,高于對照組的84.2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前眼病檢查結果比較[n(%)]
兩種檢查方式下對患者行超聲乳化吸除術,術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周,檢查組視力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個月和3個月,檢查組略優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視力恢復情況比較(±s,°)

表2 兩組術后視力恢復情況比較(±s,°)
組別 例數 術前 術后1周 術后1個月 術后3個月檢查組 38 0.12±0.03 0.58±0.12 0.73±0.16 0.81±0.21對照組 38 0.13±0.01 0.37±0.11 0.67±0.14 0.79±0.22 t 1.598 5.407 1.765 0.594 P 0.197 0.001 0.093 0.237
OCT屬于近年來眼科疾病檢查中常用的無創檢查方式,與傳統的檢查方式相比,靈敏度更高,且透性較強、分辨率高、成像清晰和可重復性,使用有效明顯,對患者病情判斷更加精確,尤其是黃斑病變,利于提升臨床診斷效果[6-7];同時可將患者視網膜中組織纖維形態清晰顯示出來,利于找出眼部細微病變,臨床檢查效果良好。近年來隨著白內障患者數量增多和對手術要求的提升,超聲乳化吸除術被廣泛應用于患者白內障治療中,該治療方式前需要對患者眼部狀況進行精確判斷[8-10]。以往采用的B超診斷方式可清晰的顯示出患者患眼內部結構,為手術治療提供有效參考依據,但其頻率受限,在黃斑取檢測中易出現誤診、漏診現象,甚至無法檢測出一些微下病變、損傷,有一定局限性,影響對患者病情正確評估。而OCT具有較高疾病檢出率,受各項因素的影響較小,并且可以重復檢查,保證了檢查準確率,利于提升對患者的手術治療效果[11-12]。劉玉青、張海燕和張習[13-14]相關研究中,在術后對患者進行OCT檢查,并觀察黃斑中心凹厚度以及中心凹形態變化,通過該診斷方式,確定了患者術后1個月和3個月眼行最佳矯正視力平均值狀況,根據取的相關數據分析,便于掌握患者視力改善程度。可見對眼科疾病檢查患者使用過OCT診斷方式,可有效確定患者視力變化,為疾病治療效果判定提供參考。
本文結果顯示,兩種檢查方式下比較術前術后患者視力狀況,術前和1個月、3個月無顯著差異(P>0.05),術后1周視力差異顯著(P<0.05),且檢查組更優;兩組檢查符合率比較,檢查組(93.37%)優于對照組(84.21%),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本文結果與張素雅和石林山[15]對白內障超聲乳化吸除術的結果一致,在進行術后OCT檢查,術后呈現CRT明顯增厚,相比于術前,患者癥狀明顯改善,術后、明顯降低,已經逐漸恢復至術前水平。術后SFCT指標有不同程度增厚,但術前術后差異不明顯,SFCT指標明顯降低,實施手術治療后,患兒CRT和SFCT2項指標均呈增厚表現。但SFCT增厚持續時間較長,利于確定患者病情變化,能夠為超聲乳化吸除術治療提供更加可靠參考。
綜上所述,采用OCT檢查方式,相比于以往采用傳統的B超診斷,可提升患者的臨床診斷準確率,提升治療效果,可加快患者視力恢復。